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旦的北碚岁月:战火中的青春,依然绽放芳华

今年

是复旦大学西迁80周年

翻开历史上那永难磨灭的一页

复旦大学的北碚岁月里

都发生了哪些故事?

今天,贝贝为你细细道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国民党迁都重庆。因为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优良的发展基础,小城北碚被划为迁建区。1937年12月,复旦师生先落脚菜园坝复旦中学。1938年初,吴南轩校长走遍大半个四川,四处勘察校址,终于看中了北碚夏坝。如今,复旦早已东返,但夏坝梧桐仍在。它们静默着,冬天测风,夏日听蝉。

▲1937年12月底,复旦大学师生到达重庆时合影

“现在的登辉堂其实都是在之后才建起来的,最开始,这里是什么都没有,他们连教室都是借来的。”熟知此段历史的当地居民回忆说。复旦迁来初期,教师和学生们大多借住在镇民家中,民众们相当支持复旦办学,不但借出黄桷小学教室和店堂堆栈,就连供奉河神的庙堂紫云宫也腾出来供学校使用。

但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这样的规模着实不够。于是校方代表们请来当地名流与土地的管业者,开诚布公地与对方交换了意见。“国难当头,复旦要办学,我们自当尽到绵薄之力。”到会的人们或是允诺捐赠土地,或是愿意租佃、被征,就这样,经济相当紧张的学校没有花费过多钱财就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1938年5月,复旦大学正式复校。

登辉堂,曾经笙歌鼎沸

据新闻系名师舒宗侨回忆,1941年冬,他到新闻系兼课,早上7点就要在李子坝马路边等校车,一路上,“一车子人就像货物一样,东倒西歪,七上八下”。等过了歇马场,望到北碚时,“大约是快下午一点钟了”。(舒宗侨《忆重庆,念北碚》)但这还不算,复旦在嘉陵江对岸——夏坝,还得等船渡江,到达学校,往往精疲力尽。

▲夏坝登辉堂,右侧为周谷城先生题签的抗战校址纪念碑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消息传来,当晚的登辉堂前汽灯高悬,笙歌鼎沸。学生们提灯笼、放鞭炮,欣喜若狂。章益校长兴高采烈地说:“同学们,……现在不论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快乐,我都照着你们做。”(有兰《忆夏坝》)那一晚,学生们又跳又唱,章益也跟着唱,他先唱了京戏,又加唱了安徽大鼓,人们笑得前仰后合,新闻系主任陈望道先生因不会唱戏,诵读古文一篇,赢得满堂喝彩。

1946年复员返沪前,复旦农学院师生在北碚登辉堂前合影

1992年3月,登辉堂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作为“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史纪念馆”,登辉堂显得庄重而沉寂,一楼陈列着校史图片和实物,二楼是“陈望道先生纪念展”。

大礼堂,画面浪漫凄美

登辉堂后侧,一幢高高的平房立在眼前。房屋破败,大门封闭,粗看像是废弃厂房。墙角堆满瓦砾,窗户栏杆锈蚀,朝里望去,天花板已经敞开,横梁断裂,阳光肆无忌惮地挤射进来,照得房内杂草郁郁葱葱……

▲今日夏坝大礼堂外景

▲今日夏坝大礼堂内景,只能在想象中追忆当年的歌舞欢笑

大礼堂建成于1941年,是夏坝最早的建筑之一,也是举行考试和大型活动的场所。当年学校规定,一年级新生在这里晚自习。早期夏坝没有电,每天,由一位工友在礼堂北侧向学生发放灯油。一到晚上,学生们焚膏继晷,刻苦夜读。一时间,火苗摇曳,星星点点,大礼堂内浪漫而凄美。

历史镜头未经剪辑,接连晃过……假如大礼堂会说话,它的叙述一定更精彩。可惜,现在它已摇摇欲坠、奄奄一息了。

▲从嘉陵江南岸远眺北碚夏坝复旦校景

渡口,似乎注定是离别之地,“江上孤帆远,城边古木疏。”,北碚复旦,曾经风涛阵阵,吹走过多少往事、多少秘密!嘉陵江上,不见孤帆,但见浪稳风平,雾气迷蒙…...

复旦的北碚岁月

当然

复旦北碚岁月

远远不止于此

小伙伴想知道更多的故事

请听贝贝下回分解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UC头条:一年之内搬迁三次, 复旦大学才在北碚安家
复旦大学旧址
端木蕻良在碚创作《嘉陵江上》
重庆、抗战与作家 | 宇帆·早茶夜读
复旦师生毕业晚会走红毯堪比明星
史家丨金光耀:留住我们共同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