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一年之内搬迁三次, 复旦大学才在北碚安家

在北碚区东阳镇夏坝峡谷边,一栋崭新的黄色两层楼让人眼前一亮,大门上方一块“国立复旦大学”的牌子更是引人注目,这就是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从1938年2月到1946年5月,2000多名复旦师生在这里度过了抗战岁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说,复旦大学在北碚期间,聚集了全国众多著名专家来此教书,如陈望道、顾劼刚、孙寒冰、童第周等。“老舍和梁实秋都是复旦大学的客座教授。”

荣耀 一楼一墓见证复旦抗日救亡之路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位于北碚区东阳街道夏坝,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张荣祥说,目前,位于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旧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登辉堂,它是复旦大学内迁重庆之后新建的第一幢小礼堂,是当时复旦标志性建筑,以复旦大学老校长之名命名。

这栋明黄色的两层小楼,经过陈列布展,如今已成为复旦大学抗战史的陈列馆。在这个陈列馆内,204张珍贵历史照片,30余件文物和文献资料,30余件文物代用品,详细展现了复旦师生在北碚艰苦治学、爱国抗日的历史。

旧址的第二部分为寒冰墓,位于登辉堂右后侧,是为纪念1940年5月27日在日机轰炸中不幸罹难的复旦大学教务长、法学院院长孙寒冰教授。

作为复旦大学内迁重庆之后的见证者,这一楼一墓永远向人们讲述着70多年前复旦大学师生们在这里授课求学、抗日救亡的故事。

艰困 辗转一年从上海迁到北碚夏坝

张荣祥说,从“八·一三”抗战起,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校舍就在日军的炮火下被击毁了。有着几十年文化历史的复旦不得不和当时绝大多数高校一样,踏上了内迁之路。

1937年9月,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吴南轩带领百余名学生迁往江西庐山。当时,复旦的重要档案、文件、部分贵重仪器、图书和设备被分装成10个大木箱,从淞沪铁路江湾火车站出发,浩浩荡荡向江西方向进军。在江西停留两个多月后,12月,南京失守,江西吃紧,复旦师生继续内迁到了贵阳。

在贵阳短暂停留之后,复旦师生们再次开始了迁移之行,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重庆。

最终,复旦大学抵达了北碚夏坝,在这个风景秀丽、有着江南苏杭之风的地方正式落脚。在重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复旦以北碚对岸夏坝数百亩土地为校址,开始了它在北碚的8年教学生活。

重生 他们在嘉陵江边建起美丽校园

张荣祥说,当时的夏坝还很荒芜落后,建校之初,复旦师生借庙宇、祠堂、农家民房作为教室、办公室或者宿舍,一边治学一边建设校园。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久,一个清新整洁的校园出现在嘉陵江边。

张荣祥说,据复旦校史资料记载,夏坝沿江铺有通衢大道,夹道梧桐成荫。独立牌坊式校门之内,以登辉堂为基准,相伯图书馆、寒冰馆、新闻馆、青年馆等一字排开,皆坐东朝西,面向嘉陵江,还有4幢教室、4幢女生宿舍、6幢男生宿舍、一座食堂、6幢教授宿舍……

在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以乐观的精神刻苦治学。张荣祥说,当时学校教室里的桌凳数量有限,不敷应用,使复旦大学的学生养成了早到的习惯,学校图书室是两间仅能容纳师生20多人的当街小房子,成天嘈杂不堪,参考书籍、报刊杂志很少,用功的学生也得赶早抢先。

由于那个时候当地还没有电灯,晚上除了宿舍可领到两人共一盏的煤油灯外,全校其他地方都是一片漆黑,学生们只好在拥挤不堪的寝室内自学。对知识的渴望,让复旦大学的学子们养成了诚实朴素、勤奋刻苦、严谨好学、勇于创新的优良作风。

求知 名流云集复旦校园传道授业解惑

张荣祥说,复旦大学在抗战期间设有文、理、法、商4个学院和两个专修科。当时全校师生共约2000人。抗战时期,虽然重庆连年处在日机的轰炸之下,但在这个山水之畔的校园里,仍然是名流大家会集。

张荣祥说,复旦大学教务长孙寒冰曾一度兼任法学院院长,还在课余之暇主编《文摘》刊物。他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对学生亲切热情,诲人不倦。处理学校教务,井井有条,极受学校师生的尊敬。

而学校的训导长陈望道也是一位进步人士,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在于右任校长的领导下,同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萧楚女等共产党人在上海大学任教,曾为唤起民众、组织民众、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积极开展活动。

张荣祥说,当时复旦以商学院、经济系、新闻系著称,该院、系的教授多半是专家、名流,有马寅初、潘序伦、卫挺生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增聘了大批著名学者和作家,如周谷城、陈子展、洪深、曹禺、靳以、马宗融、潘震亚、李仲珩、严家显、吕振羽、邓广铭、梁宗岱、张志让、秉志、吴斐丹等等。另外来校讲学的还有潘梓年、翦伯赞、老舍、姚雪垠等名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旦的北碚岁月:战火中的青春,依然绽放芳华
复旦大学旧址
端木蕻良在碚创作《嘉陵江上》
重庆、抗战与作家 | 宇帆·早茶夜读
复旦师生毕业晚会走红毯堪比明星
有千年历史的重庆金刚碑,抗战时名流聚集,被誉为“小北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