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地缘看中国》(齐鲁两国地缘)札记(5)

第二十四章 齐的地缘结构分析

24.1泰沂山脉与齐鲁地理

这一节我们要跨过“河济平原”去解读一下齐鲁大地的地缘结构。根据一般的常识,“齐、鲁”二字一直都是可以和山东省划上等号的。不过这两个字带有的地缘属性却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就山东省的地缘气质来说,并不会是只有一种面目示人,而这一切又与山东省的地理结构有关。让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重要的地理牲影响了山东的地缘结构,或者说是成就的齐、鲁两国的百年恩怨。

附:齐鲁地缘关系示意图

 

我们仔细观察山东的地形图,很容易在中部发现一条弧形的山脉,将山东省大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这条西起于济水(今黄河下游)的山脉在现实中又被分割成不同的部分,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其中最为主的的部分自西向东分别为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这当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当属泰山。而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地标,沂山和它南面的蒙山经常组合在一起,被称之为“沂蒙山”出现在我们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当中。
  这些具有连续性的山系我们可以将之合称为泰沂山脉而它的南部,大部分在春秋时期是属于鲁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鲁文化的发源地;北面则基本可以归类于齐文化的范畴了。
  不过山东丘陵地带在周之前,一直是东夷的地缘中心,作为西来的齐鲁两国尽管成功的将其改造成为了华夏的文化中心,但却很难将东夷的文化遗存完全抹去。而在整个春秋时代,齐鲁两国在相互争斗的同时,也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进行着地缘扩张。

尽管齐鲁两国最终成为了山东的主体文化来源,但并不代表在先秦的时候,来自黄土高原的齐鲁两国就能够独霸山东半岛。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在山东半岛兴盛了数千年之久的东方部族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一般而言,只要是存在复杂地形的山地丘陵地带,往往都能够保有一些独特的,不同于平原地区的文化。这并非意味着那些藏身于山地的部族一开始就成长于此,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迫于外来民族的压力转而放弃那些肥沃而又易于开耕的土地的。从山东丘陵的情况来看,这种平原与山地交错的地形,意味齐鲁两国如果想彻底覆盖山东地区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缘博弈。
  在周人到来之前,泰沂山脉周边无疑是存在着许多同属于东方系统的大小部族,而在周人到来之后,一些小的部族相继被迫迁移、融合或成为附庸。不过仍然有较大的部族可以依托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齐鲁两国相抗衡。

就齐国初封的位置来说,是位于泰沂山脉的北部的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其后又将国都又向西迁移至临淄(今天临博市临淄区)。这两个地方相距并不遥远,都属于同一地理单元。也就是说南起泰沂山脉,西至济水,北至渤海(莱州湾)的平原地区是齐国最先经营的根据地。这一地理单元我们可以称之为鲁北平原,与其隔济水想望的是河济平原。由于济水现在已经不得存在了,而“河济平原”的东部也已经成为了山东省的一部分,因此现在“鲁北平原”的概念已经包含了这部分河流平原。不过在春秋时期乃至后面的很长一段历史,它们被视为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
  在泰沂山脉的南部,鲁国成为了主角。当年周公选定的初封地在尼山的西侧,也就是弧形的泰沂山脉所围成的口袋形地理单元的出口处。这个位置无疑让鲁国将这个口袋的内侧当成了自己的后院,并将之重点经营成为自己的核心区。
  如果“泰沂山脉”能够向东连续性的伸入大海,那么齐鲁两国最终以“泰沂山脉”为地缘平衡线,形成拉锯的情况将成为山东半岛的主要地缘矛盾。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在大部分的时间也的确形成这这种状况,只是泰沂山脉并没有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延伸入大海,这使得泰沂山脉的东侧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并在齐鲁相争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地缘作用。

在C形的泰沂山脉以东,一直到海的区域并非全部都是平原地区,事实上在靠近海岸线的地方,又崛起了一座与海岸线平原的条形山脉——五莲山。这就意味在泰沂山脉(沂蒙山段)与五莲山之间,形成了一条具有通道性质的山谷通道,这条战略通道的意义在于,通过它可以很容易的进入鲁北平原以及胶东半岛(胶莱河以东)。这使得齐鲁两国在经营好自己的根据地后,都希望能够将其掌握在自己手中。只可惜对这条战略通道有所企图的并非只有齐鲁两国,在其后的春秋争霸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来自江淮地区的诸侯国也一次又一次的希望通过这条战略通道进入山东半岛的核心地区。
   如果沂蒙山与五莲山之的的距离够近,那么这条战略通道很有可能仅仅成为象崤函通道那样的兵家必争之地,或者说仅仅是在山口处筑上几道关城就足以控制它了。只是两山之间却还是有些一定的距离,这使得这条战略通道本身又具备了独立发展的空间。一般而言,两条山脉之间的距离如果够近,那么从分水岭下来的溪流往往能够汇集成一条大河。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条战略通道的宽度足以让两侧山上下来的水流汇集成数条河流了。而同样发源于沂蒙山,却分列通道两侧的沂河与沐河是其中的主要河流,我们因此也可以将这片谷地称之为沂沐河谷
  沂沐河谷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地理单元,一是因为它的两侧有沂蒙山与五莲山作为屏障;二是因为河谷的东西向有着足够的纵深。另外在河谷的北部,存在一些海拔只有2、3百米的丘陵,将沂蒙山与五莲山连接起来。尽管这个高度并不足以成为沟通的障碍,但如果被军事家加以利用,还是能够赶到一定的防御作用的。在战国时期,来自江汉平原的楚国控制住沂沐河谷之后,齐国也正是依托这些丘陵,修筑了齐长城的东段,用以抵御楚人的进攻。
  不过在西周——春秋时期,沂沐河谷是被一支被周人视为东夷的“莒”人部族所建立的“莒国”占据的。依托有利的地形,在齐人还未能将山东半岛的北部地区整合好之前,莒国甚至有力量影响齐鲁两国的政治格局。当然,在齐国与其他边缘大国都完成各自所在地区的整合工作之后,莒国注定成为了大国争斗的战场,基本上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再作为一个诸侯国而存在了。

附:齐.地缘结构图(西周——春秋)

 

 

24.2齐国发展方向——控制河济,但无力河北平原

当年齐国的兴盛之地是在泰沂山脉以北的“鲁北平原”之上了。对于齐国来说,除了把鲁中平原上那些残存的东夷部族消化掉之外,它还可以向西面的河济平原,东面的胶莱平原,以及泰沂山脉以南扩张。如果从难度上来看,向东西两侧的平原地区扩张显然要容易的多。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不稳定性,河济平原(特别是平原的东部)在先秦时期并不是特别受青睐的地区。在水患频繁的地区,如果可以选择,山地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处是定居的首选之地。因此对于齐人来说,他们需要倾注更多精力的是在东方。当然,这并不代表河济平原就不重要。在河北平原的地缘力量能够形成强大力量之后,河济平原成为了齐国面对东北方向地缘压力的重要缓冲区。——邢卫两国在戎人的入侵之下丧失了对河北平原南部地区的控制权之后,齐人主动提供支援并将之安排在河济平原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的。
  尽管河北平原的霸主并不总是来自西北方向山地之中的戎人,但这些有能力在河北平原上称霸的政治力量,在希望扩张时总是会将河济平原以及鲁北平原作为渗透对象。在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从山西高原上走下来的晋人,以及来自燕山南麓的燕人都曾经成为齐人的强敌。要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因为这些被河流分割而成的冲积平原之间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相比于山地而言,无论是自然渗透,还是战术性的军事行动,跨越这些平原之上河流都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如果齐国所依托的仅仅是这些河流,他们显然不具备成为大国的潜质。不过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当年姜太公之所以被分封于此,是因为这里是东部族群的核心地区(也就是周人所认定的“东夷”),而东部族群之所以能够以此为根据地,与黄土高原上的西部族群进行长达数千年的对抗,地理上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大片可以依托的山地丘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山东丘陵”。而齐人来此的目的,当然就是为周王朝整合这一地区,以从地缘上彻底实现东西融合。只是在历史进入春秋乱世之后,当年的王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齐人依托王命所获得的土地成为了齐国争霸的地缘优势。
  就河北平原本身的地理结构来看,是无法成为强势的地理单元的。也就是说,如果控制河北平原的政治力量不能同时控制部分西、北方向的山地,他们就只能在历史舞台上成为配角。这其中的反面例子就是邢、卫两国。而能够将势力范围拓展到燕山,以及从山西高原上渗透至华北平原的晋国就是成功的例子。
  从这个角度看,河北平原与太行山、燕山的过渡地区才是河北平原的地缘核心。而如果从直线距离上来看,从泰山北麓渗透至河济平原(东部)显然要短的多。另外,跨越济水的难度相比于跨越那条(甚至是数条)多变的黄河也要容易的多。因此我们会看到,尽管齐人与华北平原的政治力量在春秋战国时期互有攻防,但河济平原的东部在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在齐国控制下的。反过来说,齐国也很难稳定的渗透至河北平原。
  这种地缘结构甚至影响到了现实的行政区划,从现有的山东行政区划上我们可以看到,山东的西北省界基本与先秦时期的黄河故道重叠。也就是说河济平原的东部与山东丘陵地区的地缘关系更为紧密。

 

24.3齐国的主要扩张方向——从鲁北平原向胶莱平原

对于齐人来说,在西周和春秋前期,其实并不太需要为来自西北方向的地缘压力而烦恼,因为华北平原尚不能与其西、北方向的山地在地缘上融合为一体。对于齐人来说,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来自于鲁北平原以东地区。
  说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条河流,它就是胶莱河。这条连接莱州湾与胶州湾的河流对于山东地区的地理结构起到了两点重要作用:一是与支流共同冲积而成了胶莱平原;二是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地理分割线,它的东部地区被称为“胶东半岛”,也就是狭义上的山东半岛。
  对于这两点影响,我们需要解读一下。首先胶莱平原与鲁北平原虽然在地理上紧密相连,但在还是具备不同的地缘特点的。对于鲁北平原来说,南面的泰沂山脉是很好的依托,这使得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古人,能够在山地和平原之间游走,以抵御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外敌的入侵以及水患。因此我们会发现,齐人的初封地和国都的所在地其实都地在泰沂山脉北麓和平原的过渡地区。对于周人来说,首先倾全部力量,占据一块最有地缘潜力的地彻底解决山东丘陵地区地缘威协的基础。而有了这个支点,齐人才有可能行使他征伐东夷的权力,并最终成为东方的霸主。
  我们一直在提到“山东丘陵”的概念,实际上山东地区的丘陵地带并不是一个统一体。从大的区位划分上,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大块。即以泰沂山脉为核心的鲁中南山地丘陵,以及胶东半岛上的胶东丘陵两块,而胶莱河流域(胶莱平原)就是二者的分割线。就胶莱平原来说,甚至在炎黄时代,这一地区也很有可能是一片泽国。由于地势过低又临海,它所受到的困扰并不仅仅象内陆平原那样来自河流,在文明初始时,海侵才是问题的主要来源。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上古时期的平均温度高于现在。实际上如果胶莱平原不能在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幸免的话,鲁北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也会没于海面之下。
   相比于鲁北平原来说,胶莱平原的地缘定位更象是一个缓冲区。无险可守的地形使得它必须依附于两大山地丘陵地带。这也就是说,胶莱平原本身虽然可以成为一个地理单元,但居住于其上的族群如果试图以它为根据地进行地缘扩张是不现实的。
附:山东半岛地形图

 

上次分析到胶莱河的两个特点,其一就是河流本身成为了胶东半岛与大陆的分割线,而胶莱河及其支流所冲积而成的胶莱平原,也是胶东丘陵与鲁中山地丘陵的过渡区。关于胶莱河本身我们还需要做一个解释,从地图上看,我们很容易认为这是一条连接渤海与黄海的河流。如果按照这种理解,胶莱河的定位就应当是一条连接渤海与黄河的快速通道了。如果是自然而形成的,那它就不应当叫作河流而是海峡了。实际情况当然并非如此,否则胶东半岛就应当叫作“胶东岛”了。
  其实在上古的时候,是没有胶莱河的,有的是一条发源于胶莱平原中南部向北流淌的“胶河”。如果不是人为的作用,时至今日胶莱平原应该会被叫做“胶河平原”。这种改变离我们今天所叙述的时空又相隔了将近2000年,而作出这项决定的是入主中原的蒙古人。
  

24.4齐国同莱夷的作战——莱夷退入胶东与鲁中南丘陵之中

当齐国在鲁北平原站稳脚跟后,他首先要面对的并非泰沂山脉以南的鲁国,在那一地区,鲁国同样面临着大量的整合工作,这两个同为王室所倚重的大国暂时还没有机会发生冲突。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总是更容易突破,也更具有诱惑力的,因此在鲁北平原东侧的胶莱平原成为了齐人重点扩张的对象。而这一地区在当时为一支被称之为“莱”的东方部族所占据——“莱夷”。

从地缘博弈的角度来看,齐人南靠山地的地缘结构加强了他们的搞击打能力,这使得西进的莱人即使占据了鲁北平原,漫长而又无险可依的防线也很容易被齐人突破。而在齐人开始战略反攻之后,莱人在胶莱平原上的失败也是可以预见的,毕竟胶河两侧同样无险可依。
  失去了胶莱平原,对于莱人来说并非是末日。退入山地丘陵地带,据险以自守更加有利于将战争变为持久战。胶东半岛上的那些丘陵地带成为了莱人重新整合力量的根据地。在莱人退于胶东丘陵之后,他们在胶东半岛的北部建立了新的都城,这个地方现在叫作龙口,为了区别于以前的莱国,这个偏安一隅的新莱国被称之为东莱国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龙口粉丝的知名显然要高过它作为东莱故都的声望。不过作为一个族群,“莱”人并非仅仅蜗居在龙口一地,事实上在整个胶东丘陵地区都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其对地缘文化的影响,至今仍有残留。
  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很容易在胶东半岛找到一系列带有“莱”字的地名,比如莱州,莱阳、莱西、蓬莱等等。将这些地点标出来,我们很容易获知莱人在胶东半岛的地缘影响范围。在这些以“莱”为名的地名当中,有两个地点需要特别关注一下。一个是莱阳,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地形图,会发现莱阳地区的风水也不错,胶东丘陵在它的周围围成了一个保护圈,越向中心地势越低,整体上呈一个盆地状态(莱阳盆地)。换句话说,莱阳盆地是胶东半岛的地理中心。如果莱人以此为核心,与齐人对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可惜盆地的南面是地形最为平缓的区域,在齐人强大的地缘压力之下,莱人最终的命运就只能是再次向胶东丘陵的边缘进行迁移。而那些介于海洋和胶东丘陵之间的狭小的沿海平原则成了莱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了。凭借丘陵与海洋的保护,齐人长期只能在莱阳盆地与莱人展开拉锯战。只可惜对于古典时期的东亚民族来说,海洋的战略优势尚未能充分体现出来。胶东半岛本身的地理情况及所具备的农业条件,又很难支撑他们对齐人发动反攻。最终在长期的消耗战后,齐人得以在战国时期统一整个胶东半岛。
  另一支则退入沂蒙山——莱芜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莱芜所在的地理单元,被称之为莱芜盆地尽管由于规模的问题,这个山间小盆地在地缘博弈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但它也为部分流落于此的莱人提供的庇护。需要注意的是,沂蒙山以西并不是莱人的传统势力范围,莱人的主力还是在胶东半岛,也就是说在这一区域本身已经有了同属于东夷体系的其他部族。关于莱芜盆地的地缘结构,以及它的战略地位,会在分析鲁国时作出解读。

  24.5齐国地利导致的物资兴盛

 对于已经统一了泰沂山脉——五莲山以北地区的齐人来说,他的地缘重心还是在鲁北平原和胶莱平原,因为在严重依赖农业的古典时期,水源丰富的平原地区能够提供最好的耕地。在这一点上,齐国与那些内陆那些诸侯国并无二至。不过胶东半岛的那些沿海丘陵虽然不能成为齐国的另一个粮仓,但通过漫长的海岸线所获得的渔盐之利却是内陆诸侯国所物不具备的。而且胶东丘陵中所蕴含的丰富矿藏,特别是铁矿使得齐国的在春秋后期又掌握了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资。粮、盐、铁三项是古典时期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掌握了这三项无疑就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另外齐国三面临水(渤海、黄海、济水),一面临山(泰沂山脉——五莲山)的地理结构也非常有利于抵御外敌的入侵。并且山东半岛南北面海的地形,还可以很方便的让齐国人北上与辽东半岛,南下与江淮地区进行贸易。这种复合型地理结构,使得齐国能够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山东地区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但泰沂山脉两侧在文化气质上却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相比于鲁国的关注重点在于内部社会结构的调整之上,齐国则更具有开放性的气质,为方士这一类的神秘主义者提供土壤只是其中一个表现罢了。这些文化特点的形成背景,当然与两国的地理结构分不开。
  附:春秋沿海地区地形图

 

 

下列几个地理单元应当是春秋时期诸侯们的争夺重点。如果由北至南看,分别是:河北平原、河济平原、山西高原、渭河平原、中原(包括洛阳盆地)、山东丘陵(包括附近的外围平原)、南阳盆地、江淮平原、江汉平原、江东平原(主体为环太湖平原)。这九个地理单元之间的博弈也就是我们在解读春秋争霸时的基础。当然,在这九个核心地区的外围,也会与之发生地缘碰撞,只是大部分时候都与诸侯之间的争斗无关,如有需要,在具体解读时也会涉及到。
附:春秋时期主要地理单元示意图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春秋时期,中央之国沿海区域的地理特征。如果从地理单元上来看,能够兼具海洋与陆地双重气质的,大的地理单元有河北平原、河济平原、山东丘陵、江淮平原、江东平原。仅仅从位置上来看,我们很容易看出,山东丘陵处在海岸线的中间。而山东丘陵的东部分布于胶东半岛之间,这个向东突出的半岛是这条海岸线中唯一具有山地气质的地理单元。这些都显示了胶东半岛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气质。而这种地理结构能够从军事、商业等方面体现出胶东半岛的地缘优势,而统一了胶东半岛齐国,显然已经开始从中受益。
  不过对于倾心于陆地的华夏族来说,在整个古典时期,胶东半岛在商业及军事上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第二十五章 鲁的地缘结构分析

25.1鲁国地缘

分割齐鲁的山脉可以统称为“泰沂山脉”,这个山脉又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小山系组成,即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其中泰、鲁两山在春秋时为齐鲁两国的势力分割线。而沂蒙山以东在大部分的春秋时期为莒国的控制范围,不过后来在齐、楚、吴的争霸战中几经易手。齐国由于在地缘上更具优势,因此在大部分的时候,控制灭国后的莒地相对容易些。在这种时候,沂蒙山或者说整个泰沂山系成为了齐鲁双方的战略平衡线,或者说是争夺的目标。

一般认为鲁国在泰山之南,但实际上鲁国的初封之地(也就是鲁国的国都)并不是在泰山附近。这个名叫“曲阜”的地方的准确位置是在这个C形山脉的另一个角上,也就是那个被叫做“尼山”的小山系上。
附:鲁国地缘位置示意图

 

附:鲁国东迁示意图

 

我在之前也曾经说过,如果当初周公让鲁国和齐国对调一下封地,可能最终的结局就大不相同了。只是无论是出于与王室保持密切关系的原因(周王在西周时期的大部分时期,其实就坐镇洛邑了),还是选择相对更有利的地形防守的因素,周公将自己的封地建在泰山之阳都是最佳的选择。
  尽管鲁国在初封之后没多久就搬迁了,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就是无论是在中原地区的西侧还是东侧,寻找到“靠山”都是必须的。对于周王也必须时时祭祀的泰山来说,让周公的后代去看护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相比其他诸侯国而言,鲁国在春秋之时并没有争霸的意思,这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因为鲁人以恪守周礼为荣。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鲁国深知自己的政治地位来自于王室,或者说如果不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鲁国挟礼以自重的辉煌是不能重现的。
  如果地理条件允许,鲁国人的心态并非不可能发生变化。只是在进入春秋之后,他们最终会发现,如果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泰沂山脉的腹地,那么等不到鲁国成为中原的霸主,齐国人就会越过泰沂山脉,逼迫他们离王室更加近一些。因此鲁国人依靠残存的政治影响力,来联合泰山以西的诸侯国,共同对抗齐国反而更为现实。

 

25.2泗水与荷水——南北沟通济、淮

提到曲阜,我们就必须提到一条古代名水——泗水了。与江河淮济四渎不同的是,泗水是一条南北走向,没有独立入海口的河流。 准确的说它应当是淮河的支流。只是现在泗水基本已经不存在了。一般而言,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条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主要河流,比如渭水之于秦国,汾水之于晋国,汉水之于楚国。对于鲁国来说,那条发源于蒙山,绕曲阜而过的古泗水就是鲁国的命脉所在。  

泗水的命运被改变,很大程度还是因为那条母亲河——黄河。我们知道,黄河下游经常在山东丘陵的南北摆动,其南线基本就是夺淮入海。只不过淮河与黄河都是东西向的河流,如果不借助其他南北向的河流,黄河很难侵夺淮河的入海口的。也就是说,那些上游与黄河接近的淮河支流都面临着被黄河侵占河道的危险。很不幸的是,在公元1128年,黄河由北线改经南线,并且在此后600多年间都没有再回到山东丘陵的北边,而这一次为黄河提供南下河道的就是泗水。——这一次的改道,就是因为刚刚建立的南宋政权(公元1127年)为了阻止金军南下而主动挖开黄河南面的提坝的。  

  就泗水本身来说,古人对它的改造并非开始于南宋那次不负责任的决堤行动。在长江下游的吴国开始强大,并进入中原争霸的时候,泗水的命运第一次得到了改变。对于长江以南的吴国人来说,越过长江,将势力范围扩大至江淮平原并非什么难事。只不过当他们再想将兵锋指向中原以及山东丘陵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了。换句话说,马匹是立足于江、淮流域的诸侯国的短板,如果没有其他可供利用的资源为吴国人运送兵员及后勤补给,希望争霸中原只能是一种奢望。

对于谙习水性的吴国人来说,用河流来承担物流任务,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他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条河流将江、淮、济、河四渎连通起来,以让吴国的力量通过这些河流扩散到它们周边的地区。这条预想中的河流并不是天然存在的,但那施工难度也并非想象中那样大。首先,鉴于吴国控制江淮平原并没有太多地理上的障碍,所以将淮河与河、济两水连接起来就可以完成物流任务了;其实黄河与济水本身就是相交的,因此摆在吴国人面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将济水与淮河连接起来。
  鉴于济水和淮河都有很多支流,那么将一条济水南面的支流与一条淮河北面的支流连接起来的方案,所需的工程量将是可以被接受的。最终鲁国西侧的泗水(淮河北支流),与菏水(济水南支流)被选定。鲁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能够控制住菏水以东地区的。也就是说,菏水、泗水成为了鲁国西面的地缘平衡线。——对于鲁国人来说,周公为他们选择的这块风水宝地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背山,能够在获得“水”的保护,也是鲁国能够生存到战国末期的重要原因。而济、菏、泗三水无疑是保证鲁国西、北安全的重要屏障。

 

25.3鲁国境内三湖

这三条河流在历史上甚至先后形成了三个著名的湖泊,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在鲁国附近。这三个湖分别是:大野泽、菏泽,以及微山湖。微山湖的湖址其实就是古泗水的一段扩张而成的,具体的形成时间是在明朝。在此之前也曾经反复形成过湖泊,这一方面是与那一地区地形的洼陷有关,而决堤南流的黄河水则为它提供了额外的水源。不过在春秋时期,黄河还是走的北路,因此现在微山湖所在的位置还是泗水的中游。
  与泗水相对的就是菏水,这条济水的支流在古时候也经常因济水水量暴涨而倒灌成泽,古人将这一湿地称之为“菏泽”,现在它也作为山东最西部的一个城市的名称。只是无论是古渮水还是菏泽都已经不存在了,继承了菏泽这个名字的城市以出产牡丹而闻名于世。

实际上在先秦时期能够位列华北名湖泊的是大野泽(巨野泽),与北面的黄河在改变流向之时形成了“巨鹿泽”(大陆泽)一样,济水也在流经中原地区,并开始拐向泰山以北注入黄海之时形成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湖,这个湖就是“大野泽”。只不过随着黄、济两水的变化,大野泽在历史上的面积也并不是固定的。在五代时期由于黄河数次决口并向南漫流,湖水的面积被大大增加了。由于在湖面中间有几处丘陵高出水面,因此一湖中有山,山外有湖的景象也被称之为水泊梁山,而湖水本身也因此而被叫作梁山泊了。由于地形易守难攻,“八百里水泊”也成为了一些不满现状的“好汉”们落草之处。只不过现在无论是大野泽,还是扩容后的梁山泊都已经不存在了,只在北边还留有些许湖水,被称作东平湖。即使如此也还是能够位列山东第二大湖。
  在鲁国兴盛时期,大野泽至泗水一线都是它的势力范围。而菏水左右则经常成为卫、宋两国与之拉锯的区域。在说完鲁国西侧那些河流湖泊的前世今生后,我们要回头看看鲁国的那些靠山了,毕竟相比于河流来说,山地所能提供的保护更加牢靠些。就鲁国国都曲阜的位置来说,尼山和蒙山是地缘关系最为密切的两座山脉。

 

25.4蒙山通道与费国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说。如果从地理位置来看,蒙山之于鲁国来说,的确有制高点的地位。在蒙山南北有两条天然的通道通向东面直达莒地。在齐国的势力尚未向南渗透时,东面的威胁主要来自莒国。就这两条这战略通道本身来说,实际上并不只是单纯的道路,或者说南北的纵深尚宽,亦可以建立有自己能力的城邑。就现在的行政归划来说,北通道由西至东分别建有新泰——蒙阴——沂南三个市县;南通道则同样条状分布着泗水——平邑——费县三地。对于山东以外的朋友来说,这些市县的名字可能会感到陌生。将他们列举出来的意义在于说明,如果鲁国想要抵御来自东面的地缘威胁时,并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蒙山北面有个比较著名的地标,相信了解解放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那就是“孟良崮”。这个山头矗立在蒙山北通道的东端,曾经成为一代名将张灵甫的葬身之地。相比于北通道,蒙山与尼山之间的南通道要更宽阔一些。当然鲁国为了抵御莒国的威胁,曾经布置重兵在通道的东端,当时那里所建立的城邑叫作费邑所在地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费县。之所以在这里要提到费邑,是因为它与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三桓之乱”有关。所谓三桓之乱也就是三个位高权重的家族架空了鲁侯,掌控了鲁国的政权。三桓除了让鲁国事实上处于分裂状态以外,还使得孔子的出走,从此周游列国
  如果鲁国够大,或者说象晋国那样拥有一连串相对独立的盆地,那么三桓也不是没有可能在战国时期成为一方诸侯。只可惜鲁国的地理结构,即使是不分裂也很难成为一流的诸侯国,因此三桓注定也无法象三晋(赵魏韩)那样位列战国七雄。在鲁国的公室最终夺回国家的控制权之后,三桓之中只有最大的季孙氏在春秋末期得以占据了蒙山与尼山之间的这片谷地,成为了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费国这倒是和沂蒙山——五莲山之间的莒国的地理结构有些类似,只不过这一类型的诸侯国,在历史舞台上注定只能是过客了,战国伊始就被灭了。
附:费国控制区示意图

 

 

第二十六章 公子小白的回国之路齐鲁地缘平衡的形成

26.1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的回国路线

正是齐恒公正式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在此之前的郑庄公,虽然也曾经在中原称雄一时,但只能被称之为“小霸”。这一方面是由于郑国在扩张过程中与王室反目,不能名正言顺的号令诸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郑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困难重重,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在实力上与边缘大国相比(郑国当时视齐为联盟对象,并非常尊重齐国的大国地位)。郑氏三公之所以能够在春秋历史上拔得头筹,在郑国部分已经分析过了,盖因诸强还在整合自己家园。

齐桓公在继承君位之前的名字叫“小白”,其兄弟为“纠”,就齐国的爵位来说,历来都有些争议,有说是侯爵的,有说是公爵的。不管怎么样,“纠”和“小白”两兄弟都还是被称作“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齐国内乱,因此两兄弟都逃了出来,公子纠到了鲁国,公子小白到了莒国,从两位公子的角度来看,选择鲁、莒两国避难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出了事找舅舅的传统不只在民间才有;而公子小白的母亲则是卫国人,不过地理更接近的莒国看似更为合适,毕竟他还寄希望于有一天可以回到齐国参与君位争夺战,因此太远的诸侯国就不在考虑的范围了。公元前697年,他们二人的哥哥齐襄公在前一年死了。说起这位齐襄公来,所做之事在中国历史上也可以说的上是“惊世骇俗”了。为了能够和他的妹妹文姜保持比较亲密的关系,他甚至将妹夫鲁桓公给文过谋杀了。有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哥哥,也难怪两个弟弟被吓得逃到了国外。

本来齐襄公死了,两兄弟就有机会回来争夺君位了的。不过杀死齐襄公的人自己篡位成了国君,这种时候回去等于去送死,人家正想斩草除根呢。好在春秋初期礼崩乐坏的程度还不太深,因此贵族百姓们在第二年就把这个叫公孙无知的乱贼给杀了(到了春秋末期田氏做同样的事,就没那么多“义士”了)。对于给两兄弟出谋划策的参谋们来说,这正是所能希望的最好的结果,剩下的无非是谁的马快能够能跑先回临淄去坐上君位了。
附图: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归国路线图

 

公子纠的回国路线,从地处泗水之阴的曲阜(鲁国国都)到临淄需要先向北行到泰山南麓的泰安,但后折向东行至莱芜盆地,最终再向北,沿着鲁山山脉与泰山山脉中间的山谷到达目的地。这条道路也是连接齐鲁两国的主要道路,在齐国强盛之后,一方面沿着泰沂山脉修建长城,另一方面也在各个路口修建了关城。而公子纠的这条归国路线无疑最需要得到重视的,因此在山谷中间齐人修建了青石关,以抵御来自南面的入侵。

相比于鲁、齐之间略显曲折的道路,齐、莒之间的通道要显得平直一些。从莒国的都城(今莒县)出发,所需要做的就是沿着泰沂山脉的东侧北行,经由临朐到达临淄。

   作为公子纠的第一参谋——管仲而言,选择则是阻止公子小白回国。

  

26.2莱芜地缘

如果公子纠当时希望获得距离上的优势,他还可以选择在莱芜盆地等待时机,这样当机会来临之时,回国的路程可以缩短一大半,也自然可以赶在小白的前面了。由于当时王室刚开始衰弱,因此鲁国还有些老本吃,莱芜盆地尚在鲁人的控制之中。只是这种控制并非直接控制,因为在莱芜盆地当时有一个东夷小国——牟国,算是鲁国的附庸。对于以周礼自持的鲁人来说,一般认为采取这种方式来确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就足够了。而由于王室的倚重和鲁人的“知书达礼”,那些东夷小国也愿意依附于鲁国。不过到了春秋后期,牟国终究还是让齐国给灭了,泰安——莱芜一线成为了齐国的直辖地,而鲁国也不可避免的衰弱了。

关于牟国的情况可以再多说两句,实际上牟国还有一个称呼叫“牟子国”。就这个“子”字而言,是一个爵位,也就是“公、候、伯、子、男”中的第四等。有一种说法是,“子”这个爵位其实和“男”是平级的,只不过前者主要是用来封建给那些蛮夷之国的,就好象楚国也被称之为“楚子”一样。另一个情况就是关于“莱芜”二字的来历,关于这个“莱”字的背景,在前面我们已经交待过了,应当是在齐人重压之下被迫迁移至此的部分莱人的标签。而这个“芜”字则被认为有可能是“牟”字的误传。

 

26.3穆陵关射小白与齐鲁之战(干时夺位之战与齐鲁长勺之战)

当管仲从莱芜盆地选择向东插入公子小白的北上路线之时,理论上他可以在齐莒通道的任意一点上实施他的计划。不过最理想的阻击地点是在两条路线的交汇点上,这个点在后来齐人的防御工事——长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齐人也据此修筑了齐鲁第一关——穆陵关。之所以这里会成为战略要地,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里正好处在“沂沐河谷”的北端,在这里沂蒙山与五莲山之间存在着一些断续的丘陵,也让可以选择的道路开始收窄,变得利于防守和伏击;另一个原因则是,对于后世的齐人来说,主要的地缘压力来自北部的河北平原与南面的江淮平原。在后者占据主导地位的诸侯国(主要是吴、越、楚),如果想快速进入齐国核心地区的话,沿沂蒙山东侧通过穆陵关进入齐地是最为理想的线路。

 

在管仲自以为阻击成功,而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到达临淄之后,这场好戏才算刚刚开始。在没有彻底铲除对手之前,成了齐桓公的小白并不能算是完胜。而由于有了鲁国的介入,其后发生的两场战争成为了齐鲁两国达成地缘平衡的最佳注脚。在公子小白回到临淄之后,未能抢得先机的公子纠自然是不会甘休的。其实就算公子纠肯让出君位,鲁国也断不会浪费这个机会的。即使鲁国没有野心借此控制齐国,但让自己的外孙做了齐国国君,并就此与鲁国修好还是可以期待的。
   鲁国这次是派遣了军队护送公子纠,在鲁国军队向北走出泰沂山脉,准备向东拐向临淄时,已经接受公子小白领导的齐国军队也已经在临淄城的西面布阵了。战争发生的地点在现在淄博市的背面,一个叫恒台县的地方,春秋时那里叫乾时,因此这场遭遇战也被称作干时之战(公元前685年)。

 

如果仔细观察地形图的话,会发现泰沂山脉向北延伸的那些丘陵到这里便到头了,也就是说有足够的开阔地来进行春秋各国所习惯使用的“车战”。其实在后世,战争的双方并不一定有机会在开阔的战场排兵布阵,也进行一场“公平”的角斗。如果有机会,占得先机的一方更愿意使用伏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宋襄公坚持这种“君子”的战法,被楚人打得满地找牙之后(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军事家们就更加坚定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战术了。在其后不久秦晋之间所发生的那场著名的“崤之战”(公元前627年)就验证了这一点。长勺之战亦如此,实际上还是齐国那场君位之争的延续,在齐国的领土战胜了鲁国人,固然能够让齐桓公(公子小白)就此稳定自己的地位,但鲁国和公子纠的存在,仍然是一个现实的威胁。相比于鲁国来说,公子纠倒不会成为重点,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在形势尚水明朗之时,鲁国人尚不能捧他上位,现在齐桓公在干时取得的胜利更是让国内那些还在犹豫的贵族们倒向了小白一方。而鲁国人如果留下了公子纠只会惹火上身,因此在齐国的压力之下,鲁国人主动清除了这颗过气的棋子。对于齐桓公来说,无论公子纠死没死,他都需要以鲁国为目标,主动发起一场战争以确立齐国的大国地位。

关于长勺之战的发生地点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在莱芜的东北部,也就是鲁国人选择了在齐国人刚刚走出山谷之后,便在他们所能看到的第一片开阔地就与鲁国人相遇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曲阜的北侧。就这两种说法而言,我更相信前者。因为齐国的这次远征其实并不是一次突袭,鲁国人在杀掉公子纠之后就已经知道了,齐桓公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因此战争的准备一早也就在进行之中了。就鲁国的实力而言,大部分人都认为无法抵御齐国的戟,而曹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自告奋勇指挥这场战役的。
  借助干时、长勺两场战役说明,在春秋之初,泰沂山脉本身还是齐鲁双方的地缘平衡线。或者说就算这两场战役本身的胜负结果发生了变化,但还是会的新的战役让双方回到这条地缘平衡线上的。如果泰沂山脉南北就是中央之国的全部,我相信齐鲁两国的地缘博弈还会长久的进行下去。不过很快,无论是齐国还是鲁国,都会发现最大的威胁并非只是来源于对方。就齐国来说,他的地理结构要好的多,如果齐国人愿意,他们其实是可能置身于中原争霸之外的。而鲁国人的情况就要糟糕的多了,对于他们来说,地处西侧的中原大国——宋国固然一直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但宋国本身的地缘实力决定了他的江湖地位,双方更多的是在泗水两侧对那些小诸侯国展开政治上的争夺。作为商王族的后裔,和周最有礼数的国家,宋鲁两国都清楚,即使抛开实力论,灭国的危险也不会来自对方。可惜地处中原边缘的地理位置,使得鲁国所要考虑的并不仅仅是中原那些诸侯。来自南方的长江流域的那些蛮夷才是更让人头疼的。在这些蛮夷成为中原争霸的主角之后,鲁国的地缘空间更得更加狭窄了,这也直接导致后来,齐国能能够越赤泰沂山脉,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进至徂莱山——蒙山一线。而那些‘蛮夷”也将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地理杂谈
《地缘看中国》之历史篇第二目:《春秋》第二十回??鲁山鲁水
枪打出头鸟之“合纵伐齐”
齐国依托泰沂山脉稳坐东方,所封之地面临着河济平原的地缘压力
图解燕齐吴:周人代商后对天下的基本布局
中国地理填图训练二(中国地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