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社戏》自主预习及练习题

作者及作品简介

作者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可谓是家喻户晓,是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但也有必要在复习一下,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本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又改叫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笔名,19185月首次用这个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就一直使用。他的代表作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其他的还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小说集《故事新编》等。

《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写于192210月,最早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12号。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原型,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写作背景及作品中的时间线

小说中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小说写作的时间大概推算一下的话,小说里说的时间应该是辛亥革命(发生在公元1911年到1912年初)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的中国刚经过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蹂躏……清王朝的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帝制,于19121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怀揣救国救民思想的鲁迅当然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他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紧接着,1919年中国暴发“五四”爱国运动,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用一篇篇有力的文章,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达自己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小说《社戏》大概也就发表在这样的背景下。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介绍

“我”: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里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缚。与双喜、阿发等相比的缺点是,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看不到戏还“急着要哭”;但“我”到底还是个孩子,心地无邪,对封建教育极为反感,以“免念诗书”为乐事,所以更加向往农村生活。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他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体贴他人的好品质。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小说表达的主要思想

小说的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城市剧场里喧闹嘈杂,拥挤不堪;名角摆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绅士目中无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气,使“我”苦不堪言。“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候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哩哩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作者用这段话总结了第一部分描写的内容及内心的感受,最后进一步强调对于都市京剧舞台的告别:从此“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由此,小说描写的视角是“我”对都市戏园情景气氛及人际关系的厌恶和不满,重点落在“我”的心灵感受及审美评价上:此种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不适合于“我”的生存。

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掘蚯蚓钓河虾,饱餐一顿,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烧吃罗汉豆的活动,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这里的写景叙事绘人,同样聚焦于“我”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追求:向往热情友好、淳朴温厚的人际关系,懂憬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作者抨击都市剧场,盛赞农村社戏,所潜心抒发的正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厌。

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诫友好、平等和谐的人情人际关系的向往。

小说所展现出来的主要艺术特色

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小说以看戏为线索,从“我”在北京看中国戏的感受写起,接着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最后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中间过渡自然,上下衔接紧密。小说虽然没有什么惊一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但是由于作者对情节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围绕中心取舍材料。“社戏”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所怀恋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社戏过程中与农家孩子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村的自由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小说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多吗?不多,作者的笔墨落在哪里了呢?开头写“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戏遇到的困难,在结尾又写了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事,这样的写法大家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景物描写是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碧绿的豆麦天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连山,星点的渔火,孩子们的谈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悠扬的笛声,豆麦和水草发出的清香,等等,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语言生动简练,富于表现力。“我”未能去赵庄看戏时“急得要哭”,“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简练而又具体的语言真切地写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戏时,“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一句夸张的话,生动地写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

对比强烈,寓意深刻。小说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第一部分写“我”在北京看京戏,那刑具般的长凳,胖绅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看戏后,决心和它“告别”,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是,在偏僻的小村庄和农民孩子一道看社戏,那“宛转、悠扬的横笛声,使“我”“白失起来”,那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看戏后,虽然是“远哉遥遥”了,然而却一直念念不忘。两处看戏时所接触的人物、环境、感受,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

第一课时练习题

一、自主预学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慢(      )   撺掇(     )(      )

(    )   立(     )   藻(      )   家(      )  

(      )   气(      )   渔(     )     (     )

(      )   (      )  辈(      )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动探究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哪几件事详写?哪几件事略写?为什么?

2.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写乐土和写社戏有什么关系?(2-4段)

3..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及其作用。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4.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A.第10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____,“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

B.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C.这部分写夜景,从哪些角度写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D.赏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E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二课时练习题

()自我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钳(    撮(     惮(      蹿(   (    )  (   ) 行辈(   )船篷(    

欺侮(  )怠慢(   凫水(   潺潺(   )家眷(    )皎洁(   归省(    ) 桕树(   )  舟楫(   )  竹篙(  起哄(   絮叨(     纠葛(     撺掇(     踊跃(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

3.情节梳理。

随母归省-----乡间生活(钓鱼吃虾)-------          -------         --------赵庄看戏-------        --------        ---------“六一”送豆

(二)阅读分析课文(第22~40段)。

1.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请赏析“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的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文中写“大白鱼”的比喻和老渔父的喝彩,采用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看戏后深夜行船时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这一部分中刻画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请说出理由。

有人说“偷豆”环节是文章的败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阅读课文第31~40段,完成习题。

用一句话概括本部分文字内容。

文中写六一公公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该如何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21季 青春课堂:多轮解读对话《社戏》,感受至真孩童视野
八年级下册一课《社戏》教案
陈龙《社戏》
《社戏》ppt课件
《社戏》
为童年歌颂,迎曙光到来——鲁迅短篇小说《社戏》评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