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童年歌颂,迎曙光到来——鲁迅短篇小说《社戏》评析

人生有写作,才有High点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在散文《童言无忌》里,张爱玲如是写道。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与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等词汇相联系。长大后,无论快乐或忧伤,得意或失意,我们都不会忘了,那一段最初的时光。鲁迅的短篇小说《社戏》,以生动、清新、明快的笔触,记叙了童年乘船看戏的诸多趣事,带给人浓厚的情感滋养。每读之,皆陶醉而忘忧。周遭的世界,仿佛亦更添几分可爱。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

  《社戏》写于1922年,发表于同年12月的《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品讲述了“我”的三次不同的看戏经历。前两次,是成年后在北京,到“什么园”和“第一舞台”去看戏,过程均不甚愉悦。留在记忆里的,多是“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幽默的语言中,夹杂着些许苦笑的成分。世事纷繁,“我”最难忘、最珍视的,原是儿时在外祖母家消夏时,去赵庄看社戏的情形。一幅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童年生活画卷,由此展开。

  外祖母家所在的平桥村,虽然小而偏,对于从大市镇来的“我”而言,却是一方新奇的乐土。这里住户不满三十家,只有一家小杂货店,但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小孩子们,每天结伴掘蚯蚓、钓虾、放牛,不亦乐乎!作者用白描手法,以寥寥数笔,便将几样童年游戏,写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让人心向往之。例如,“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与上述趣事相比,“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看戏”,成为小说的重要线索,连缀起了事件的起承转合、人物的喜怒哀乐,起到了聚形凝神的作用。起初,因叫不到船,看戏一事即将泡汤。“我”急得要哭,或是“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后来,决定借用八叔的航船出行,并征得了大人们的同意,“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有说笑的,有嚷的”。看戏过程中,有惊喜有失望,夸打戏骂老旦,好不痛快!返程途中,偷豆、剥豆、煮豆、吃豆的情节,堪称神来之笔,让寻常的看戏经历,多了一抹灵动、传奇的色彩。看戏归来,面对六一公公关于偷豆的问责,双喜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欢乐气氛。儿童的活泼率性、聪明伶俐,人心的亲切友善、温暖平和,深深感染了读者。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

  小说构思巧妙、逻辑严谨、叙事流畅,且平淡中有波澜、冷静中寓热情,写出了万千人共同的童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人物塑造、景物描写方面的独特追求和不俗成就。

  除了主人公“我”,小说中最典型的人物,当属小伙伴双喜。“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在众人犯难时,他能想出办法;在众人无聊时,他能自得其乐;在众人激动时,他能保持理性。一个胆大心细、惹人喜爱的小小人儿形象,在一连串精准动词、鲜活细节的支撑下,坚实地立了起来。还有阿发,小小年纪便慷慨无私、懂得分享。“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因自家的罗汉豆个头大,他便主动建议大家摘来煮着吃。

  景物描写,紧紧抓住了意象特征。小说以优美简约的文字,刻画了看戏途中的好山好水好夜色,让读者身临其境。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在儿童视野的观照下,愈发玲珑剔透,别有一番风味。例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读来赏心悦目、如入画中。平桥村和赵庄相距五里,“我”看戏的心情迫不及待,目之所及都变得欢快起来。此处,情景交融,恰到好处。看戏结束,“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乘船离开时,这种淡淡的伤感,触人心怀。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

  机灵的双喜、敦厚的阿发,可爱得好比《故乡》里“能装弶捉小鸟雀”、送给朋友贝壳和鸟毛的少年闰土;碧绿的豆麦、清香的水草、起伏的连山、悠扬的横笛,美得犹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从“社戏”的故事中,我们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想起亲历的往事。那一去不复返的孩提时代、黄金岁月,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让人不禁轻轻一笑、鼻子一酸!

  事实上,那夜的戏本身,几无亮点可言。在戏台下待了许久,“我”和小伙伴们既没有看到铁头先生翻筋斗,也没有盼到“套了黄布衣跳老虎”。最好的一折,不过是“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但就是这样普通的内容,为何多年来一直让“我”念念不忘、回味无穷?用文中的原话说,便是“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究其根本,大略因为童真童趣弥足珍贵,更是因为那时社会相对安定祥和,充满人情味、真善美。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华夏大地,内忧外患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经过了辛亥革命,中国社会面貌有所改观,可人民的生活依旧艰难。十月革命胜利、五四运动爆发,让中国人深受鼓舞。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发表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直指人心的优秀作品,倡导以美育来改造国民性。小说《社戏》,与先前的《故乡》一脉相承,可谓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寄予了作者对乡土风情的怀念、对美好品德的颂扬,以及在黑暗动荡年代,对曙光和希望的期盼!

阅读启航写作扬帆,越是人人写作越要深度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社戏》自主预习及练习题
第521季 青春课堂:多轮解读对话《社戏》,感受至真孩童视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社戏》pptx课件(63页).pptx
第1611季【湿地阅读】且看孩子们笔下的双喜长啥样儿?
《社戏》:再读鲁迅的乡愁,还原儿时美好的童年,寻找心神向往的精神家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