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研究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注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我国政府倡导“和谐世界”的主张,正在逐步为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导性环节。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有机统一于和谐社会建设之中。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是本课题研究最根本、最现实的社会背景。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第一,流动型家庭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指导教育;人员和家庭的流动还带来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这类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空白点,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稳定型家庭问题。在生活安定的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相当数量的家长只重孩子的学习,忽视品德和人格培养,有的则放任娇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许多误区。第三,特殊家庭问题。主要是离婚和再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发展存在较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存在的不同层面的问题、在教育时的孤立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呼唤,是本课题研究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对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着力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对于建立与“四有”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对于探索德育过程的规律,发展创新中国特色德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课题运用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掌握和谐德育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实践,以形成德育过程的和谐与合力,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本质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课题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和谐优化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环境等措施,有效清除各教育途径中因内容和方法的不和谐而产生的内耗,从而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和谐发展;本课题坚持整体和谐的大德育观,从更广阔的领域中探索德育规律,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教育哲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引领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不和谐现象。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和谐德育的理论研究以探索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规律为重点,将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基础理论参照。整体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为起点,推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加固依法治国的内在基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的群众性实践过程。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施基础。本课题研究将为探索怎样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以及三个领域的整体和谐,提供适合城乡不同地区的特色化、具体化、可操作的实践模式。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深化校本德育体系研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教育,深入进行法制教育研究,加强德育环境优化和德育实效性研究,总结推广和谐德育典型经验,整体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

   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是指为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各类学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的意见》,按照总课题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引论》、《导论》、《总论》和各学段《实践导引》的研究思路,依靠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学校德育实施系统。

   所谓校本德育体系具体化,指的是构成校本德育体系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的细化、优化与科学化。细化是指将构成校本德育体系各要素分解到细微的程度;优化是各要素之间组合的关系以及整体发挥作用的效度;科学化是校本德育体系的构建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规律。

   校本德育体系特色化,主要是指学校所处的地区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特色化是校本德育体系的显著特征,也是校本德育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校本德育体系的可操作,是指把理论形态的德育体系转化为实践形态的、可以适合本校实践运用的德育体系。校本德育体系的可操作性,主要从全程可操作、全面可操作、全员可操作来衡量与检验。

   3、德育环境优化研究

  (1)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研究。①学校精神环境研究。包括:学校的育人理念和价值取向;校风及人文环境;教风及教师的职业信念、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荣誉感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学风,学生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方式。②学校制度环境研究。包括: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德育制度怎样体现以人为本,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谐全面发展;德育制度怎样维护和保障学校和个人的合法权益。③学校物质环境研究。包括:自然环境;建筑设计的形式、结构、色彩等体现的文化风格和教育理念;校园装饰的育人功能;现代化的教学设备。④学校精神环境、制度环境、物质环境整体和谐研究。

  (2)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研究。

①家庭精神环境研究。包括家庭成员文化程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家庭伦理关系状况、家庭文化审美特点及休闲方式、家庭育人氛围等;②家庭制度环境研究。包括当代大中小城市、农村各类家庭的家庭规范(家规)、家庭潜规则等;③家庭物质环境研究。包括家庭建筑、装修、室内陈设、庭院布局体现的生活理念等。④家庭精神环境、制度环境、物质环境整体和谐研究。

  (3)社会(社区)德育环境优化研究。①社会精神环境研究。包括地区历史文化及革命传统、公民道德状况及风俗习惯等;②社会制度环境研究。包括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街道、社区、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类规范、公约、规章、条例,学校与社会有关单位、部队联系挂靠制度等;③社会物质环境研究。包括德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市、村镇、社区居住条件及生活水平、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等。④社会(社区)精神环境、制度环境、物质环境整体和谐研究。

  (4)学校德育环境与家庭德育环境的和谐研究,学校德育环境与社区德育环境的和谐研究,家庭德育环境与社区德育环境的和谐研究。

  (5)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环境整体和谐研究。

   4、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

  (1)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诸要素横向贯通上和谐的研究

   本课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强调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整体优化,和而不同,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管理统一,德育过程同步,德育内容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

   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做到“六要素”和谐,才会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获得最佳德育效果。

   本课题遵循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原理,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推进大、中、小、幼德育的纵向衔接,避免倒挂、脱节和简单重复,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和谐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进而实现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本课题研究,继续贯彻“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方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德育科研的生命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原则。本课题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系统研究。实验区、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在开展子课题研究时,要坚守科学性这个基本原则。认真阅读本课题子课题的选题指南,通过严密科学论证确定子课题,要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德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和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始终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2、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同样也是教育科研的本质特征。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是我们首先提出来的,是一项原创性研究。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在确定“十一五”的子课题时,要有创见、有新意、有特色,力争进行原创性研究,也可以在“十五”研究基础上,进行继创性研究,一定要避免重复性低效研究。

   3、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其实质就是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九五”、“十五”期间,我们开创了德育活动课程的新理念,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的“师生双主体论”、“新三中心论”、“四原则论”,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提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性,创建了和谐德育新模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不但要继续对德育活动课进行深化和推广的研究,还要把这种理念、这种模式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进行研究和实验。

   4.实践性原则。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而实践是道德发生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既有课堂德育活动,又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学校德育活动,又有家庭德育活动,还有社会德育活动。只有把这些活动有效组织,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5.实效性原则。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只有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整体优化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环境,联合开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德育的实效性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系统研究法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将系统科学理论原则作为研究方法,我们已经在“九五”“十五”的研究中得到了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课题研究中将继续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原则是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根据系统论原理,我们把德育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性研究,按照“分系统”来划分德育系统的层级结构。从德育空间划分,可以把它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分系统,按年龄和学段划分,又可以分为幼儿、;按德育的要素来划分,还可以划分为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就是使以上三个分系统形成纵横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立体德育关系结构。系统研究法的操作要点是:整体、联系、和谐、合力。

   2.实验研究法

   德育实验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来研究德育现象和问题,以揭示德育活动规律或某些德育内容、方法的有效性,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活动。德育实验包括提出理论假说、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评价实验效度、形成实验报告等过程。本课题实验的理论假说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可以增强德育实效。

   要认真做好实验效度评价。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要做好观察,写好实验笔记,把学生在活动课中的表现、教师自身的印象和体会如实记录下来,获得实验效度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作为评价参加实验的学生变化的重要依据。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因为它适合本课题的研究主体和行动主体——

   德育科研工作者与教育行政领导、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广大学生。运用行动研究法,就是要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注重研究结果,更强调研究过程。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出一条德育科研工作者与教育行政领导、一线教师相结合的德育科研之路。

   实验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根据本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制定实验方案,并亲身参加研究实验的全过程。通过实验,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要提高教师整体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实验的过程,既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也是家长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如何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追求目标。这些特点决定了本课题对行动研究法的特殊需要。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文献研究在本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助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运用,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文献研究。研究文献,可以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某种启示,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可以利用前人的权威的观点为自己佐证,使自己的研究增强说服力;当然,还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引起新的研究和讨论,从而纠正别人的错误,提出自己创新的观点。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预期成果

   2006.12~2007.4,课题启动极大阶段,培训课题组,编辑丁伙中学三实验教师。

2007.5~2009.11,研究与实施阶段。编辑《丁伙中学三结合教育成功案例》

2007.12~2010.3, 结题阶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德育网络体系研究》开题报告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异常与行为疏导研究开题报告
《离异家庭子女的德育研究》开题报告
创设农村家校社互动教育方式的实验研究
双减德育课题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