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支圣道》全文版

隆波帕默尊者

2017年12月24日︱泰国解脱园寺



01


修行并没有涉及太多的内容:首先,观念要正确,要明白修行的核心原则;其次,在身与语的表现方面也要正确。接下来就是心方面的工作。“八支圣道”包含了以上这三大版块。



正 见

sammaditthi


首先,具备正确的观念与见解。正确的观念与见解,称为「正见」也就是我们相信“业果法则”,即我们的所作所为将为自己带来相应的后果。


比如,我们为了离苦而精进地去用功修行,那么结果就是——离苦。如果我们是十分“精进”地跟世间及烦恼习气厮混在一起,结果就是——苦因此而增长了。


我们一定要了解“业果法则”“四圣谛”,明白苦就是名色、五蕴。我们都想要离苦,而真正的离苦就是从名色、五蕴之中解脱出来。对于苦本身,我们是无法断除的,因为苦已经是结果了。我们需要断除的是苦因。


所谓的“苦”,其实就是名色、身心。对于“苦”,我们的职责是如其本来地去了知它。一旦频繁地了知苦,心就会产生厌离,进而松开抓取,苦因(集谛)便会被截断——止息了心的“想要”。


“想要”让身心获得快乐,“想要”让身心离苦,但身心是不可能快乐的,因为它们本身是苦。身心之所以无法离苦,是由于身心本身就是苦。


何时完全地彻知了“苦”,何时也就彻底根除了“想要”;“想要”不再生起,心苦便不复存在,心便抵达“灭(谛)”——也就是“涅槃”。


涅槃,就是欲望的止息,就是“想要”的止息。我们修行是为了抵达“涅槃”,也就一定要多多地发展“八支圣道”。


“八支圣道”之首是「正见」,也就是明白原则,明白隆波所教导的——这个世间的生活是遵循“业果法则”的,而我们修行是为了能从世间解脱出来,探究四圣谛是为了(导向)离苦。


「正见」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业”相关,另一类则与四圣谛相关。比如,我们知因识果,这隶属于“业果法则”。接下来,我们还要具备正确的想法——也就是有了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见地之后,还要具备正确的想法(正思维)。



正思维

sammasankapha


「正思维」是指对这个世间生起出离的想法,也就是想要出离于五欲。


我们所依赖的这个世间属于“欲界”,有些大德称之为“五浊恶世”。我们活在世间却不断地去寻求五欲之乐,追求享受,追求色、声、香、味、触等的体验,这等于沉溺在世间,这是“业果法则”。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世间”,就会得到“世间”;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法”,就会得到“法”——这也是“业果法则”。


有些人日复一日的纸醉金迷、浑浑噩噩,却抱怨说:“我已经修行了很久,为什么还没有一点儿见法的迹象呢?”那是因为思想观念还不正确。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所思所想必须是要出离于世间、出离于五欲的。


也有的人其所思所想都是在怀恨别人,死不罢休。若想要离苦,想要体证道、果、涅槃,就不要“永不释怀”地去怨恨别人,而是要多想想与慈悲相关的内容。别总想着伤害他人、伤害其他众生。


如果我们具备了正确的见解与想法,明白了“业果法则”,明白我们必须“知苦”(苦谛),是为了断除苦因(集谛)、证灭(谛)、修道(谛),而且还要具备正确的观念——要出离五欲,而非在五欲中醉生梦死。


我们应该去思维“不伤害任何人,慈悲对待他人与其他众生”;念及他人与众生时,没有要去伤害他们的想法。这种思维和见地是「正见」及「正思维」的基础部分。



正 语

sammavacca


有了正确的思维和观念,接下来是语言与行为方面。我们要自我检查在语言方面自己是否已经做得很好了?是否做到了“正语”?


「正语」就是在语言方面具备正确的、良善的表现,如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两舌是指去说一些导致别人发生冲突和争吵的话,绮语包括用手指来“说”毫无意义的话。比如整天(动手指)玩微信、Line或Facebook,这也是一种绮语,它令我们的言语有所缺失,也让我们的心被毁坏——心因此散乱。


比如一整天都在讲话,心就会散乱。一直说个不停,不用撒谎心就已经散乱了。隆波不喜欢那些话多的人,比如,某些人的禅修报告非常冗长,讲这么多没有任何意义,只说必须说的即可,那些多余的话会只会让我们耗费心力、让心变得散乱。


只说必不可少的话,不说谎话,不搬弄是非,不绮语,不恶口,这就是正确的言辞。有了正确的言辞,还要有正确的行为。



正 业

sammakammanta


正确的行为即「正业」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呢?不杀害众生的生命,持戒,不伤害别人、不伤害其他众生,包括不伤害自己(自杀是破戒的)。因为我们自己也是众生之一,自杀属于杀生。堕胎也属于杀生。堕胎的业报很重,属于杀人,而且是杀没有过错的人,这是一种重业。


因此我们要持戒,不偷盗别人的东西,具备正确的所作所为,不偷盗他人的财物,以正当的方式赚钱谋生。再有,我们要不邪淫,有外遇这样的事情,怎样都是不对的。沉迷于爱欲之中的人,其修行怎么可能跳脱世间呢?心只会一直在世间徘徊,而且还会不断下堕,不断迎合自己的烦恼习气。


看到了吗?我们一定要具备正确的见解及思维,要有正确的语言以及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就是持守第一、第二、第三条戒,接下来,必须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谋生。



正 命

samma-ajiva


“正确的谋生”就是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有些职业是伤害自己,有些则是伤害别人。因此,我们要避开这些职业,要以正当的方式谋生。


我们生活在世间,物质上不富裕也没关系,即使没有太多钱财,但够吃够穿就已经很好。相反,在“法”的方面资粮阔绰,拥有丰裕的“圣财”,才是最重要的。世间钱财只能在这一生使用而已,到人生尽头,再多的钱财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法”的资产却可以生生世世伴随我们。


因此,「正命」很重要,而这些全都是与谋生有关的内容。所说、所做、谋生,都包括在八支圣道之中。如果忽视了这些方面,修行也将无法进步。


假如我们的谋生方式不好,就应该尽量回避。比如有些人圈养鱼虾,这其实是在伤害众生。养鸡养牛,然后送去屠宰场,诸如此类的谋生方式也是在伤害众生。这类营生能放弃就放弃吧,可以重新再找事情做。做别的事也许会让我们没有以前那样富有,但我们的生命却会变得光明与亮堂,在法的道途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快乐和进步。


如果我们具备天耳通、天眼通,或是可以忆起宿世的宿命通,就会知道人死后转生去了何处,那么我们就不敢再造恶业了。我们会对“业果法则”肃然起敬,对于意欲造恶的心,也会生起羞愧心和畏惧心,对造恶业之后的果报感到不寒而栗,继而生起惭愧心与敬畏心。


大家都没有宿命通,所以就先仰赖于听闻佛陀的教导。佛陀具有极多殊胜的能力,对于世间的一切因缘了若指掌(世间解),并能以各种规律来教导我们。


因此,我们的生活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我们的言辞、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谋生方式必须良善。


假如上述任何一项有所缺失,我们的修行都无法得到提升,只会一直跌跌撞撞。倘若我们同时还带着错误的看法与错误的观念(邪见),那就更不吉祥了,那是最糟糕的。所以,佛陀才会把「正见」放在首位。


正见,首先是拥有正确的看法——明白“业果法则”,知晓“四圣谛”,知道名与色即是苦,一定要“知苦”。若能透彻地知苦,就会断除苦因(集谛)、照见涅槃、生起圣道。


接下来,是维系生计方面的内容——言辞正确,是指正确的谈吐;而正确的行为是不破五戒中的第一、第二、第三条戒;最后是要拥有正确的谋生方式。一旦具备了这些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心方面的工作,即修行的业处



02


修行方面,我们要具备:

  • 正确的精进

  • 正确的觉性

  • 正确的禅定



正精进

sammavayama


「正确的精进,就是明白修行是为了什么。我们必须明白,修行是为了可以离苦,是为了彻底地止息苦。


我们要清晰地明白,我们之所以有苦是由于我们的心有烦恼习气。所以,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去实践佛法,削减烦恼习气,让善法大量增长。


如果善法具足,也就是具足了戒、定、慧,那么“七觉支”便会圆满。只要我们不断地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接下来,“七觉支”一定会圆满。圆满七觉支以后,“明”与“解脱”也会圆满。所以,我们实践佛法就是为了提升“七觉支”。


“七觉支”都包含什么呢?


它包含念觉支(觉性)、择法觉支(即开发智慧,修习毗钵舍那)、精进觉支(精进地用功)、喜觉支、轻安觉支(心的宁静与祥和),以及定觉支与舍觉支。


最后是发展到舍觉支——其实就是隆波教导的:必须具备“安住且中立的心”。


“安住且中立的心”是七觉支均已圆满的心。圆满了七觉支,心就会对一切保持中立,于是就会生起“明”与“解脱”。


“明”即彻见四圣谛;解脱就是心放下了对于名色的执取,并且抵达了涅槃——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地。这条路有迹可循,切实可行,且有步步上升的台阶。

 

如果佛陀只说“涅槃很好”,而没有教给我们可供抵达的方法,那样的涅槃便是乌托邦,是子虚乌有,而非真实存在。事实是,“涅槃”是确实可以抵达,能够真正体证到的。


佛陀已将道路指引给了我们——这条路就是隆波讲给大家听的“八支圣道”:拥有正确的见地,具备正确的言辞,有正确的行为,以及正确的谋生方式,并时时精进地去减少烦恼习气、增长善法,这种精进称为“正精进”。



正 念

sammasati


那么,怎样做可以令不善法减少,令善法增长呢?必须要有觉性,必须修习四念处——不断有觉性地去感知身、有觉性地去感知心。


何时觉性生起,何时不善法就会自行灭去;何时觉性生起,何时善法便自行增长。因此,我们要有觉性地努力觉知身与觉知心。也就是隆波经常说的:修行啊,始于觉知自己。有觉性地觉知自己的身,有觉性地觉知自己的心,这就是「正念」,即“四念处”。


修行是“心”的事,因此在致力于实践时,要从“有觉性”开始——有觉性地觉知自己的身与心,何时觉性生起,已生的不善法便会灭去,未生的不善法便不会生起;在觉性生起的瞬间,善法也会生起,已生的善法将会越来越成熟,心会习惯于善法,于是善法将会更频繁更快速地生起。


就像是我们刚开始供僧斋时,无法做到早起,开始只能咬牙忍耐;但当每天都早起供斋,接下来就习惯了。心习惯了“早起供养”这样的善法,就会很容易去做到供僧斋。


有人曾经问:行善与造恶,哪一样做起来更容易或更难?大多数人都会说:行善难,造恶易。对吗?但佛陀却不是这样回答的。


佛陀说:

善人行善易,造恶难;

恶人作恶易,行善难。


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取决于“业果法则”。我们在哪方面有所积累,我们就会成为那样——这是“业果法则”。


因此,我们需要多多地发展觉性,直到习惯于“有觉性”,能够频繁地觉知身与觉知心,心就会习惯于“觉知”, 善法就会增长,不善法就会减少。既有正念又有正精进,它们都将会在我们的心中增长。



正 定

sammasamadhi


还有一个需要训练的是「正定」,即“安住的心”。 正如隆波教导过的心一定要归位,心必须安住。


隆波反复提醒我们要有觉性地觉知自己,这是“正念”。而后还要具备安住的心——心与自己在一起,拥有作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


作为“知者、观者”的心,是具备正确禅定的心、是归位的心。


隆波会指出某些人“心没有归位”,就是在说他“心未安住”——心跑到别处去了,有时候四处游荡,那是散乱;有时候心则是静静地待在某个地方,比如,觉知呼吸,心跑去和呼吸在一起了;觉知腹部,心跑去和腹部在一起了;觉知脚,心跑去和脚在一起了;觉知手,心跑去和手在一起了;念诵佛号,心跑进了念头里……上述这些都是“心跑掉了”,称为“心不具备禅定”。


所以,我们一定要训练到让心具有禅定、让心归位、让心真正安住。



心方面的工作有两项要加以训练:第一项是,训练让心有觉性,能够做到每时每刻都有觉性更好,要训练让觉性多到极点;第二项是,训练让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


一旦心安住成为知者、观者,当觉性感知到所有的色法与名法,满意与不满意便会在心里随即生起,我们要去及时知道这些“满意或不满意”。


第一步是以安住的心,有觉性地感知生起的境界,一旦安住之心感知到境界——具备了觉性与禅定,心偶尔会“迷”,会对该境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


比如,快乐生起之后觉得满意,痛苦生起之后觉得不满意,善法生起之后感到满意,不善法生起之后感到不满意。一旦满意或不满意生起,我们都要有觉性去捕捉到这些“满意或不满意”。要进一步去觉知心的反应,之前的所缘完全可以舍弃。及时觉知到心的满意或不满意,心便会契入“中舍”状态,于是,心就契入了“中立”。


隆波将上述内容总结为: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这句话涵括了“正念”和“正定”,如果我们不断地勤奋地去观察,会发现它同时也涵括了“正精进”。所以,真正属于心的工作其实就只是这些。




心方面的工作只有三项:

正精进、正念,以及正定。



「正精进」是——精进于燃烧烦恼习气,不断地频繁生起觉性,而后善法便会增长;


「正念」是觉知自己——觉知身与觉知心,别忘记自己的身,别忘记自己的心;


「正定」是心的归位——心安住成为观者。最终,心保持中立,对所有的境界均保持中立。



03


今天隆波将“八支圣道”一次性地全部阐释了。只要我们走在这条八支圣道上,最终一定会生起圣道。


但大家目前所实践的“八支圣道”还不是圣道,只能称为“前行道”(圣道的前期筹备阶段)。“前行道”之中的“前行”是指基础阶段,它会导致真正的圣道生起。


因此,我们正在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真正的圣道得以生起。一旦我们的戒、定、慧获得圆满,也就是说,当我们发展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最终一定会获得正见——真正的正见就会生起,那是属于出世间的正见。


目前大家具备的初阶「正见」是:明白“业与果报”、明白“四圣谛”的核心实质,这些仍属于世间的正见。然而一旦发展觉性,具备了四念处的觉性与极佳的正定,多多地用功(“多多地”是指“精进”,“正精进”即是多多地用功),多多地精进与提升,那么七觉支就会圆熟,最终,八支圣道也会圆满,“明与解脱”就会圆满生起,最终我们将获得真正的「正见」


圣者所具备的出世间“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将自动生起——它们是自行生起的。


大家要区分清楚,我们现在实践的还不是圣道本身。我们正在实践的这一切,所有身、语、意三方面的修习,它们还只是圣道的前期筹备阶段,称为“前行道”。


“前行道”之中的“前行”可被诠释为基础阶段,它是圣道的基础,我们要多多地提升它。


就像隆波所教导的:要有正确的见地和思维,要有正确的言辞和行为,要有正确的谋生方式,要有正确的精进、正确的觉性、正确的禅定,如果我们不断聚齐以上这些品质,真正的智慧就会生起。


比如,当我们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那么我们最后就会明白:凡生起的,必会灭去——彻见到一切造作都是生起而后灭去。一切都是有原因才生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无法被掌控。


你们听说过这句话吗?隆波经常会提到——有因缘才会生起,没有因缘就会灭去,无法被掌控。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是初果须陀洹圣者的境界了。心会洞彻到真相:并不存在一个实体的“我”,“我”是不存在的。


“我”只是一个念头、只是一种称谓,只是为了便于交流而已。阿罗汉有“我”吗?阿罗汉的心里没有“我”,但会使用“我”这个字。这个“我”是一种称谓,仅仅是为了便于交流和沟通而使用。其真正的内在感觉是没有“我”的。初果须陀洹已经没有“我”的感觉了。


可是大家感觉到了吗?大家觉得真的有“我”存在,在这里面有一个“我”,它可以指挥所有的一切,它可以去想所有的一切,那是因为我们仍是凡夫的缘故。


如果我们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并且具备了正确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正确的思维和见地、正确的身与语的表现、正确的谋生方式,然后频繁地“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最终便会生起智慧。真正的正见会呈现,正思维、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全都会同步生起。而且圣道生起的时候,它们仅仅生起在同一个心识刹那。它们是透过心的聚合而生起的——心自行聚合起来(入定)。


比如说,大家在练习观身与观心时,心一散乱,就来观呼吸或念诵佛号,先训练让心获得宁静,可是从未进入过禅定。然而当因缘成熟,当我们的戒、定、慧已经圆满,心便会聚合进来,自行进入安止定。


此处的安止定是指在圣道之中的安止定。当这种安止定在圣道中生起时,圣道之中余下的其他七支将会共同现身于同一点。圣道的其他七支是出于正定的力量而共同汇集于同一心识刹那的。因此不要轻视禅定,一定要善加训练。


有些人根本没有禅定,或只是紧盯着“腹部升降”之类的(所缘),心完全在外面,那是没用的,即便历经多生累世也无法证悟,顶多只会投生于“无想有情天”(梵天的一种),那是由于过于郁闷,导致心灭掉的结果。例如,没日没夜地经行,觉得太郁闷了,如果极度苦闷,心就会逃避甚至干脆灭掉,而成为“无想有情天”的众生。


不要误以为体证涅槃是没有心的。在证悟道、果、涅槃的瞬间,是有心的,而非没有心。经典称之为“道心”及“果心”。


因此,某些地方在教导说:心骤然灭去,完全没有了感觉,身不存在,心也不存在,那是“无想有情天”的梵天神。


在圣道生起的时候,是有道心的;在圣果生起的时候,是有果心的。大家听说过“四道及四果”吗?如果是透过禅定来划分,那么共有20种道心与20种果心,道心和果心的总数是40种。所以,并不是没有心,而是有心的。简而言之是四种道心与四种果心;若细分则是20种道心与20种果心。当然,我们无须研究得那么细致。它们是自行生起的。


无论何时,当我们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真相,并且具备了上述讲给大家听的维系生计等的前提条件,到了某个点,心便会聚合进入安止定,其后在安止定中开发智慧。


在安止定之中开发智慧时,心会“震动”。仅仅只“震动”二到三个心识刹那,心将会“随顺”。“随顺”的意思是——无论生起什么,就只是“知”、就只是“见”。而对于所知所见的一切,完全不思维、不分析,也不干涉,完全随顺——无论生起什么,均无任何期待心,这个过程仅仅只是二、三个心识刹那,结束之后,心就在“那一点”放下“觉知所缘”与“开发智慧”, 逆流而上回返来觅心(本身)。


逆流而上的回返,称之为“种姓智”,是更换种姓的阶段,即心脱离“凡夫”(种姓),但尚未抵达“圣者”(种姓)。随即生起一个心识刹那的圣道,每次只是一个心识刹那。


在圣道生起时,圣道的八个组成部分会齐聚在同一点,圆满且平衡。它们是自行生起的。


记住,没有谁可以让道与果生起。当戒、定、慧圆熟时,道与果将自行生起。佛陀是如此开示的。


所以我们无须挣扎着说:该怎么做呢?不管多么渴求想要让圣道生起,它都不会生起。但是如果频繁地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照见身心的实相,并且在维系生计的方方面面也做得很正确,那么圣道会自行生起,圣果也会紧随而至。


圣道生起的瞬间,立即就灭去,而后圣果紧随而至,心会接触到“空”。这种空是“大空(摩诃空)”,是涅槃之空,心地光明,拥有光明、空与喜悦。涅槃是最极致的快乐——心抵达了空、光明,以及喜悦。



涅槃并不是心,而是另一类究竟法(注:“究竟法”总共有四种,即色、心、心所与涅槃)。心是生灭的境界,而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感知涅槃的心(或说阿罗汉的心)是与涅槃融为一体的。


当阿罗汉思及涅槃时,无须送心进入涅槃,只是想到,就已经到了,因为涅槃已经与心在一起了。


大家去训练吧,在某日一定会获此珍宝,它比世间的一切都更加弥足珍贵。这个世间的资产只是临时资产,只能此生消费,而后就得抛掉,任由他人拿去继续使用。而“法”的资产却可以跨越生生世世追随我们,直至轮回的尽头。


当修行抵达终点时,就会自证自明:(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所以,三藏经典才会记载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为了达至解脱自在而做的其他工作已经不存在了。此处的语气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心坚定不移,已经彻知彻见。


所以,大家去训练吧!去观照吧!别觉得只要一味地训练心就够了,我们的行为与见地也要正确。假如日复一日只是沉浸在世间琐事的跌宕起伏中,就别来奢谈道与果,想都别想,因为你根本没有备齐圣道必须的成分。抑或持戒不严谨,诸如还有绮语、两舌、妄语的行为,到头来只会一无所获。


大家要去自己用功啊。


如果谁的职业会伤害他人,或是伤害到其他众生,又或是伤害自己,那么就请浪子回头,能换个职业就换了吧。如果暂时换不了,不得已而为之,也要有所警觉: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某日一定要去更换职业,要有这样的意识。那些没意识到错而去造恶者,其果报更为严重。如果造恶业的时候,自知是错的,果报还轻一些。这是非常奇特的“法的规则”。在有不好的行为时,如果自知是不好的,过患会较少。


佛陀曾比喻:就像烧得通红的木炭——大家认识炭吗?过去会用木炭来煮饭,不过如今已经不太用到了。炭被燃烧之后会变红,对吗?如果我们知道这是烧得通红的木炭,但被迫要去抓它,我们是不会全力以赴去抓的,只是被迫去抓而已。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去抓的力度不同,明白火炭不好的人,会以最小的力道去抓,而不知道火炭的人,则会完全扑过去,导致严重烧伤。


造恶业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是出于他人的胁迫而造恶业,比如,丈夫坚持要养虾,而我们告诉他:把虾放生到河里——做功德吧。那就会挨揍,对吧。类似这种心不甘情不愿但不得不去做、情非得已必须喂养的,就要懂得正确的用心:我们是在养虾,而没有在杀虾——用心要正确。


宰杀是不对,是非对错若能分明,罪业会减轻。比起那些做事情不分是非黑白的人,罪业会轻一些。请各位去吃饭吧。

 

今天讲到了“八支圣道”,如果有人想将这段开示转成文字,并且交给基金会去印刷成书,也是可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篇法谈︱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会看到修行的好处(二)
正定
"四圣谛,八正道"是什么
若想要成为初果圣者
《唯一路》|第一篇:唯一路(全文版)
修行者以智慧体会到世间真相:苦集灭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