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好月圆元宵夜良宵美景庆团圆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汉代时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热闹非凡。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春节刚刚过去,但是年味儿还未尽散。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也来了!
圆滚滚的汤圆,红彤彤的灯笼,
再次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年后第一节,
恭祝大家开启新一年的红红火火!
元宵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和家人一起做汤圆
亲手做的才好吃!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元宵、汤圆,傻傻分不清楚?
元宵是“摇”出来的,馅料切成小方块,放入盛满糯米粉的簸箕里摇,边摇边洒水,直至成型;汤圆是包出来的,糯米加水和团,像包饺子一样加入馅料,揉成圆球。
来一碗热乎的汤圆!
▼一家老小看花灯
留下温馨的全家合影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相约结伴夜游
散百病祈健康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赏赏花灯,逛逛夜市,既健康又热闹!
▼如果天气好就去放天灯
写下你新年的心愿与祝福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围坐一起猜灯谜
既热闹又长知识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那么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
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 所以,虽然谜语很早就有了,但是元宵节灯谜真正是从宋朝开始的。
▼去围观踩高跷的艺人
这样民间技艺已经不多见了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给舞狮队喝喝彩
祥龙闹春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去看旱船表演
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 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元宵夜,温柔缠绵
浪漫的“中国情人节”
在古时传统社会中,元宵灯会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中国古代女子平时三步不离闺阁,更何况是夜晚。但元宵节这一天可以破禁,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未婚女性有机会走出家门,也多了与有情人邂逅的机会。这也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浪漫色彩,与爱情连在一起。
元宵节天赐姻缘
宋话本《张生彩鸾灯传》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元宵节的爱情故事。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元宵佳节,公子张生到乾明寺看灯,忽于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帕角系一香囊),帕上有诗:“囊里真香谁见窃,鲛绡滴血染成红。殷勤遗下轻绡意,奴与才郎置袖中。”求爱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篮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是也。”
第二年元宵节之夜,张生赴约而去果然见到一辆挂鸳鸯灯的车,车里端坐一绝美佳人,对张生说:“愿见去年相约之媒。”张生赶紧掏出信物香帕,佳人笑道:“京辇人物极多,惟君得之,岂非天赐尔我姻缘耶?”于是两人牵手而去,远涉江湖,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节日故事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
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最后给大家送上一组可爱的灯谜,供大家茶前饭后娱乐娱乐,也祝元宵节快乐!
1、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个钗子
——蟹
2、进洞像龙,出洞像凤。凤生百子,百子成龙
——蚕
3、尖尖长嘴,细细小腿。拖条大尾,疑神疑鬼
——狐狸
4、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
——蛇
5、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肠
——麻雀
6、说马不像马,路上没有它。若用它做药,要到海中抓
——海马
7、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
——海鸥
8、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兔子
9、粽子脸,梅花脚。前面喊叫,后面舞刀
——狗
10、小姑娘,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
——萤火虫
11、一支香,地里钻。弯身走,不会断
——蚯蚓
12、一样物,花花绿。扑下台,跳上屋
——猫
13、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
——鳖
14、船板硬,船面高。四把桨,慢慢摇
——乌龟
15、一星星,一点点。走大路,钻小洞
——蚂蚁
16、脚儿小,腿儿高。戴红帽,穿白袍
——丹顶鹤
17、小小船,白布篷。头也红,桨也红
——鹅
18、站着没有坐着高,一年四季穿皮袄
——狗
19、一粒米,打三截,又没骨头又没血
——蚂蚁
20、一把刀,顺水漂,光有眼睛没有毛
——鱼
21、坐也坐,卧也坐,立也坐,走也坐
——青蛙
22、嘴尖尖,尾巴长,我到南园去偷粮,家里抛下儿和女,不知回乡不回响
——老鼠
23、为我打你,为你打我,打破你的皮,流出我的血
——蚊子
24、弯弯一大弓,头上一撮缨,活着穿重孝,死了穿大红
——虾
25、头上两根毛,身穿花旗袍,成天不劳动,只知乐逍遥
——蝴蝶
26、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鹅
27、年纪不算大,胡子一大把,不分大和小,只会叫“妈妈”
——羊
28、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日里白天睡大觉
——猫
29、地里走,沟里串,捎着针,忘了线
——刺猬
30、小小年纪,却有胡子一把,不论谁见,总是大喊妈妈
——山羊
(本文选自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国学创始人:无忌哥(个人微信号:wuji798)
点击「阅读原文」,品读手串的内涵
↓↓↓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汉代时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热闹非凡。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春节刚刚过去,但是年味儿还未尽散。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也来了!
圆滚滚的汤圆,红彤彤的灯笼,
再次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年后第一节,
恭祝大家开启新一年的红红火火!
元宵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和家人一起做汤圆
亲手做的才好吃!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元宵、汤圆,傻傻分不清楚?
元宵是“摇”出来的,馅料切成小方块,放入盛满糯米粉的簸箕里摇,边摇边洒水,直至成型;汤圆是包出来的,糯米加水和团,像包饺子一样加入馅料,揉成圆球。
来一碗热乎的汤圆!
▼一家老小看花灯
留下温馨的全家合影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相约结伴夜游
散百病祈健康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赏赏花灯,逛逛夜市,既健康又热闹!
▼如果天气好就去放天灯
写下你新年的心愿与祝福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围坐一起猜灯谜
既热闹又长知识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那么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
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 所以,虽然谜语很早就有了,但是元宵节灯谜真正是从宋朝开始的。
▼去围观踩高跷的艺人
这样民间技艺已经不多见了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给舞狮队喝喝彩
祥龙闹春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去看旱船表演
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 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元宵夜,温柔缠绵
浪漫的“中国情人节”
在古时传统社会中,元宵灯会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中国古代女子平时三步不离闺阁,更何况是夜晚。但元宵节这一天可以破禁,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未婚女性有机会走出家门,也多了与有情人邂逅的机会。这也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浪漫色彩,与爱情连在一起。
元宵节天赐姻缘
宋话本《张生彩鸾灯传》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元宵节的爱情故事。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元宵佳节,公子张生到乾明寺看灯,忽于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帕角系一香囊),帕上有诗:“囊里真香谁见窃,鲛绡滴血染成红。殷勤遗下轻绡意,奴与才郎置袖中。”求爱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来年正月十五夜于相篮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是也。”
第二年元宵节之夜,张生赴约而去果然见到一辆挂鸳鸯灯的车,车里端坐一绝美佳人,对张生说:“愿见去年相约之媒。”张生赶紧掏出信物香帕,佳人笑道:“京辇人物极多,惟君得之,岂非天赐尔我姻缘耶?”于是两人牵手而去,远涉江湖,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节日故事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
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最后给大家送上一组可爱的灯谜,供大家茶前饭后娱乐娱乐,也祝元宵节快乐!
1、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个钗子
——蟹
2、进洞像龙,出洞像凤。凤生百子,百子成龙
——蚕
3、尖尖长嘴,细细小腿。拖条大尾,疑神疑鬼
——狐狸
4、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
——蛇
5、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肠
——麻雀
6、说马不像马,路上没有它。若用它做药,要到海中抓
——海马
7、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
——海鸥
8、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兔子
9、粽子脸,梅花脚。前面喊叫,后面舞刀
——狗
10、小姑娘,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
——萤火虫
11、一支香,地里钻。弯身走,不会断
——蚯蚓
12、一样物,花花绿。扑下台,跳上屋
——猫
13、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
——鳖
14、船板硬,船面高。四把桨,慢慢摇
——乌龟
15、一星星,一点点。走大路,钻小洞
——蚂蚁
16、脚儿小,腿儿高。戴红帽,穿白袍
——丹顶鹤
17、小小船,白布篷。头也红,桨也红
——鹅
18、站着没有坐着高,一年四季穿皮袄
——狗
19、一粒米,打三截,又没骨头又没血
——蚂蚁
20、一把刀,顺水漂,光有眼睛没有毛
——鱼
21、坐也坐,卧也坐,立也坐,走也坐
——青蛙
22、嘴尖尖,尾巴长,我到南园去偷粮,家里抛下儿和女,不知回乡不回响
——老鼠
23、为我打你,为你打我,打破你的皮,流出我的血
——蚊子
24、弯弯一大弓,头上一撮缨,活着穿重孝,死了穿大红
——虾
25、头上两根毛,身穿花旗袍,成天不劳动,只知乐逍遥
——蝴蝶
26、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鹅
27、年纪不算大,胡子一大把,不分大和小,只会叫“妈妈”
——羊
28、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日里白天睡大觉
——猫
29、地里走,沟里串,捎着针,忘了线
——刺猬
30、小小年纪,却有胡子一把,不论谁见,总是大喊妈妈
——山羊
(本文选自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国学创始人:无忌哥(个人微信号:wuji798)
点击「阅读原文」,品读手串的内涵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宵习俗这么多,别只知道吃汤圆
吃完元宵赏花灯 这才是元宵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QQ空间旧文】元宵ABC之A
元宵节习俗大汇总
元宵节,这样过最有味!
?正月十五,闹元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