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00年张学良见大陆亲友,反复念叨几句话,弟妹:我听着都觉得惨
userphoto

2022.05.17 天津

关注

2000年,美国夏威夷。

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六月匆匆而过的海风,带来了夏日特有的气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万物蓬勃生长,有一位特殊的老人,也迎来了自己的百岁诞辰。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

只见张学良一身西服,戴着眼镜,步伐缓慢而又坚定,尽管上了年纪,却依旧挺直了腰板,依稀能够窥见当年叱咤风云,纵横疆场的英姿。他向从大陆来的亲友一一问好,其中,一位名叫谢雪萍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谢雪萍)

这位谢雪萍,是张学良四弟张学思的妻子,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

然而,见到这位有些陌生的弟媳后,张学良却难掩内心的激动,反反复复念叨着同一句话。正是这句话,令谢雪萍心生感慨,连叹张学良晚年凄惨。

张学良究竟说了什么?谢雪萍又为何有此感慨?他们二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机缘?

这一切,还得从那场特殊的生日宴会说起。

一、百岁生日:第一次相见

对于今年八十岁的谢雪萍而言,2000年的6月10日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飞机缓缓降落在夏威夷的土地上,海风吹拂,热浪滚滚,老人虽顶着一头银发,却依然目光炯炯,步履坚定。她此番前来,为的是给那位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庆祝百岁生日。

世人或许有所不知,她那故去多年的丈夫张学思,既是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也是张学良最牵挂的四弟。

然而,在见到这位素未谋面的大哥之前,谢雪萍的心中也充满了忐忑。

张学良的身体状况如何?是否欢迎她的到来?亲人相见,又会说些什么?怀着满满的紧张与期待,谢雪萍出发了。

谁料,此行最初,便不是那么顺利。

张学良的生日在6月1日,他的儿子特意提前联系了谢雪萍,希望她能够在父亲生日当天前来祝寿。

可临出行前,谢雪萍接到通知,她还不能立马动身,需要再等候一段时间。因此,当谢雪萍赶到夏威夷时,已经是6月10日。

初见张学良,两人都有些局促。

上了年纪后,张学良的眼睛不太好,再加上他先前从未见过谢雪萍,因此只能使劲地盯着看,在旁人的介绍下,这才认清了来者。先前,谢雪萍也只是在照片上见过张学良,这次见到真人,颇有些紧张。

好在不出片刻,众人便熟络了起来,因为他们谈到了一个共同深爱着的人:张学思。

谢雪萍的二女儿拿出了父亲生前的相片,交给张学良看。张学良凝视着相片上风华正茂的弟弟,久久说不出话,心中却有着千言万语。良久,他才望着谢雪萍,告诉她,在这么多弟弟里,张学思是他最喜欢的那一个。

张学良说,张学思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佩服这个弟弟,因为张学思甚至比他还“凶”。

提到丈夫,谢雪萍的眼眶也渐渐湿润了。

张学思虽出身帅府,却心怀大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开国将领。他与妻子谢雪萍相识于延安,从此之后便成为了一对心意相通,灵魂相随的革命伴侣。

一个是军阀的儿子,一个是雇农的女儿,却毫无嫌隙地将生命相连,一同奔赴华北战场,抗日救国。

而在张家那么多的兄弟中,张学思也是最懂大哥的那个人。

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正在中央军校念书的张学思受到牵连,当夜被军校扣押。但对于兄长的行为,张学思打从心眼里敬佩。一年后,张学良被囚于溪口,张学思几经辗转,前往雪窦山中探望。

他一共待了四天,除了陪张学良聊天散心之外,二人还借助纸条,秘密交谈了抗战的局势。长兄如父,临别前,张学良叮嘱张学思照顾好自己,他宽慰弟弟,倘若东北军能够团结,抗战范围扩大,自己就有恢复自由的可能。

那一年,张学良三十六岁,张学思二十一岁,兄弟二人都没有料到,这竟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相见。

音信再通之时,已物是人非,天人永隔。

而张学良接下来反复念叨的几句话,更是大大刺痛了谢雪萍的内心。

谢雪萍回忆,张学良其实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他爱讲故事,爱给所有来看他的亲朋好友讲过去的故事。

从他小时候怎么淘气,再到长大之后有什么见闻,他的记忆力很好,说的话也有意思,总能娓娓道来,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谢雪萍说:“在恨谁,在爱谁,在喜欢谁,在想什么,他都跟你讲。”

而正是这样能言善道的张学良,也有着几句口头禅,他总是每讲三四句话就要重复一遍。他说,他想他的爸爸,想他的老爹,他想要回去,想要回家,想要回东北。

父亲,家,东北,这三个关键词在张学良的口中来来回回出现,寥寥数言,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每当张学良说起这些话时,总能让在场的人眼角湿润,千言万语凝在心头,不知如何回答。

望着眼前这位垂垂老矣的名将,谢雪萍心中酸楚。

在她自己的口述史中,她回忆起这一切时,提到了一个“惨”字。

谢雪萍感慨:“老人到这个年纪说这个话,哎呀,我听着都觉得很惨。有时候我一想这个,哎,有家回不得,英雄晚年就是这个样子。”

如此叹息,令人不忍细读。

那么,张学良为何有家不能回?他对阔别多年的大陆,又有着怎样的牵挂?

往事依依,还得从1946年说起。

二、心愿未成:张学良心系大陆

实际上,张学良当年是被“骗”去台湾的。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便辗转各地,囚禁了意气风发的张学良。张学良被囚后,无论是他的部下亲友,还是中共的热心人士,都曾经多次尝试搭救他,无奈屡次失败,只能想方设法,暗中帮助。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有意发动内战,战争一触即发。在这一关键时刻,如何安置张学良,便成为了蒋介石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蒋介石于1946年秋天下令,将张学良秘密诱拐至重庆,然后转移到台湾。

就这样,张学良开启了在台湾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是,他与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过。张学良始终心系大陆,没有半刻忘却过故土。

1980年,张学良去往金门参观,透过一架高倍望远镜凝望大陆,久久不愿离开。他还曾引用于右任的诗来表达自己浓烈的思念。

所谓“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多见兮,只有痛苦”,字字泣血,诉说着张学良对回到家乡的渴望。

张学良九十岁生日那年,邓颖超为其发来贺电,张学良收到后开心极了,特意将这封电文悬挂在了举办寿宴的宴会厅墙壁上。

直到1988年,蒋经国心脏病发,吐血而亡,蒋家王朝在台湾的势力逐渐衰落。两年后,张学良重获自由,他那颗渴望重回大陆的心,也随之而动。

也正是在那一年,张学良接受了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教授的采访,进行口述史撰写。他明确地告诉唐德刚,自己要在适当的时候,回到东北老家去看看。

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张学良也曾斩钉截铁地说,这件事与政治无关,他本人早已退出政坛,也早已脱离政治。

在这位叱咤传奇的老人心中,回家就是回家,只是为了看一看许久未见的亲友。他不希望人们把自己探亲扫墓的行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言辞之恳切,足以说明张学良真切的思念。

在得知张学良的心愿后,他的老友王冀曾于1991年替其向各方周旋。王冀积极联系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告诉他们,张学良已经九十岁高龄,此生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回到东北看望家乡父老。不仅如此,他还希望能够将张作霖的墓地由锦州迁往老家海城。

中共方面十分支持张学良回乡,发出了一封邀请函。遗憾的是,张学良这次的大陆之行最终还是落了空。

然而,张学良始终不曾放弃。

又过了一年,张学良在台北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在这次采访里,他又一次表示,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大陆,看一看大陆这些年来的变化。

台湾有他的家,但一个人总是会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家,他的心中时刻挂念,只期待有一日成行。

那一年的年末,张学良还为远道而来的原东北大学代校长宁恩承题写了“东北大学”的校名。

尽管身处海峡另一端,但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却始终留在他的心里。就连中国京剧院首次访问台湾的时候,张学良也毫不避讳的告诉这些艺术家们,等身体好一些,自己非常想回去。

当他的老乡,著名笑星黄宏来到台湾访问时,张学良还向黄宏询问了沈阳这些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他托黄宏向东北的人民传达自己的问候,甚至深情的用家乡话隔空喊话,要黄宏告诉东北的老少爷们,自己也很想念他们。

皇天不负有心人,张学良的大陆之行,在1993年迎来了又一次转机。

当时,丁中江在北京提议,让蒋纬国与张学良结伴返回大陆扫墓省亲,途径溪口、沈阳与西安,最终在西安召开历史研讨会,再度唤起国人对西安事变的认知。

这一次,海峡两岸达成了一致,可命运偏偏在此时,同张学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没有人能料到,此事敲定后不久,蒋纬国与赵四小姐,双双因病倒下了。

蒋纬国心脏病发作,住进医院,不知何时能够康复。赵四小姐也因为老年性骨质疏松而入院,无法出行。独独只有张学良一人,此行无法展开,无奈之下,这一次返回大陆的计划,也最终取消。

但直到去世前,张学良都没有放弃过重返大陆的希望。

又过了两年,张学良身在美国,当新任东北大学校长询问他能否找机会回家乡探望时。张学良连声说:“我会回去看看,会回去的!”

一年后,校长再度飞往夏威夷拜会张学良,临走前,张学良还放心不下,再三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建设东北大学,多多为祖国培养人才。

然而,世事变化无常,随着年岁的增长,大陆之行一再蹉跎,而张学良的身体也逐渐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旅行。在他去世之前,他终究是未能回到大陆,无怪乎谢雪萍在听到他的声声呢喃时,痛从心起。

实际上,在2000年之后,谢雪萍还在美国见过张学良两次。然而,这两次之间,便是生与死的距离。

三、最后一面:送别张学良

在参加完张学良的百年寿宴后,谢雪萍与张学良道别。

临走前,两人做了一个约定。谢雪萍向张学良承诺,第二年他过生日的时候,再来美国看他。

然而,在谢雪萍临行前,意外再起,这让她不得不推迟了行程,陪伴张学良度过了最艰难的几天。原来,就在张学良过完百岁生日没几天,赵四小姐去世了。

谢雪萍和张学良一同围在病床前,眼睁睁看着赵四小姐离开。所有人都在为赵四小姐的后事所忙碌着,只有谢雪萍推着张学良,孤独地行走在医院的走廊里。

眼见妻子离世,张学良痛苦万分。

世人眼中叱咤风云的少帅,此时却流露出了极为脆弱的一面。谢雪萍心中有着无限感慨,她告诉张学良:“大哥,你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汉,你要挺得住。这没什么事,人都是这样的。”

听了谢雪萍的劝慰,张学良沉默着。

他没有落泪,也不曾开口说话,只静静的望着远方,不知在想些什么。谢雪萍有些担忧,不断安慰张学良,希望他能够挺住。尽管张学良缄默不语,但谢雪萍知道,他一定在思念赵四小姐。

赵四小姐一离开,将张学良的心也带走了大半。

后来,谢雪萍回忆起张学良曾对自己说,倘若赵四死了,自己也活不了,心中感慨更甚。

第二年,谢雪萍依照约定,再次来到夏威夷,为张学良庆祝101岁生日。

张学良见到她,依旧很开心。两位老人之间的会面,如同上一次那般愉快。张学良依旧有许多故事要讲,谢雪萍和亲友们也依然默默的坐在一旁,听张学良回忆往昔,无人打断。

这一次,张学良又说起了自己年轻时胡闹的往事。

而那消逝多年的童年记忆,似乎也逐渐回到了张学良的脑海中。

他给他们讲起了年少时在帅府包饺子的故事。张学良告诉他们,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沈阳都十分寒冷,因此他们一大家人总是包完饺子后将它们冻到房间里,一冻就是几大间房子。等到要煮饺子的时候,所有人都凑上来帮忙,热闹极了。

饺子,是中国人团圆时最好的图腾,也是张学良心中对家乡与亲人,最深刻的渴求。

他也依然会反复提起自己的父亲张作霖。

无论在谁面前,他都在夸奖父亲。他说,老爷子是第一有智慧,有战略眼光的。尽管此时的张学良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百岁老人,但在他心里,父亲永远都是光辉的,伟大的。他敬佩他的父亲,自始至终,从未改变。

而张学良也始终记得,在他离开家乡的时候,张作霖的棺材还在大帅府家里放着,都没落葬,连坟墓都没修成。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张作霖的棺材才移到了驿马坊。

自当年一别,张学良便再也没有机会为父亲扫一次墓,磕一个头。

这一次离开时,他们二人再次定下了一个约定。谢雪萍告诉张学良,自己明年十月再来看他。因为谢雪萍的孙女在外留学,十月的时候正好有空,她想要多带一个亲人来看望张学良,张学良欣然应允,却再也没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第二年深秋到来之前,张学良便离开了人世。

谢雪萍接到消息后,便匆匆赶往夏威夷。这是她与张学良的第三次会面,但这一次,已是生死相隔。她赶到的时候,张学良尚未下葬,直到谢雪萍带着亲人们前来,送了张学良最后一程。

2022年4月8日,谢雪萍也闭上双眼,与世长辞。

往事如烟,种种风云际会,最终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然而,张学良晚年的声声呢喃,却如同烙印一般,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无论是一声叹息,抑或是感慨万千,历史最终都会给予公正的答案,铭刻于众人心间。

参考文献:

1、谢雪萍:从延安出发 ——开国少将张学思夫人谢雪萍口述历史,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20年。

2、刘永路.张学良与张学思[J].东西南北,1986,(第6期).

3、谢雪萍,朱洪海.张学思:从大帅府走出的开国少将[J].江淮文史,2016,(第4期).

4、仁旻.张学良终生 隐情未回大陆的[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18,(第5期).

5、赵东阜.心系大陆的张学良[J].兰台世界,2000,(第1期).

6、史言.张学良因何未圆“大陆梦”[J].文史月刊,2004,(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学良亲弟张学思,背叛大帅府,娶雇农之女,1955年官拜少将
谢雪萍的故事
张作霖儿媳谢雪萍,晚年曾三次赴美见大哥张学良,第三次已是诀别
1940年,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放弃少爷的身份,要娶一个雇农的女儿
八路军女战士,开国少将张学思夫人谢雪萍逝世,享年102岁
UC头条:延安爱情故事: 与张学良四弟、开国少将张学思相识, 他骑马跑来, 请我吃“法国面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