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总理与南开同学的情谊
userphoto

2022.08.19 天津

关注

·高成鸢·

  南开大学前身是“南开学校”,从这里走出了周恩来及其同学黄钰生、吴玉如。黄钰生是西南联大元老,吴玉如是上世纪大书法家。两位先生少年时都与周恩来关系密切,几十年后又都在各自生平的困难时刻,受到老同学的特别照顾。

1959年,周恩来视察南开大学

南开社团三骨干

  黄钰生是本名,在西南联大时期他曾被呼为“黄子坚”;吴玉如本名吴家琭。1913年,15岁的周恩来随伯父来到天津,成为私立南开中学一年级学生,与同岁的黄钰生和吴玉如成为同学。黄比周、吴高一年级,这当与他的家世相关:其舅父卢木斋(卢靖)是南开“校父”严修的挚友,曾合力捐资建校,所以黄钰生比一般同学提早一年入学。卢木斋是天津近代教育史上官绅办学的一位代表人物,为官时积极兴办教育事业,与南开大学创办人严修、张伯苓早有交往。当年同住宿舍的学生不多,加之张伯苓校长立下校规——课余时间不得留在教室,需全体参加体育锻炼和社团活动,因而不同班级和年级的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关系也很密切。

  周、黄、吴三位同学能成长为杰出人物,与少年时代接受的社团训练有关。周总理在视察南开大学并对师生讲话中曾说,他在母校除了学到知识,更“锻炼了办事能力”。南开的建校宗旨是培养救国人才,中学的孩子就组成了三大社团,即“敬业乐群会”“三育竞进会”和“自治励学会”,而周恩来组建的“敬业乐群会”最为活跃,以致班次更高的黄钰生自愿将以自己作为骨干的“三育竞进会”社团合并进去。可见周恩来在组织能力方面有天赋,又可见他与黄的良好关系。

  吴家琭与同班的周恩来关系更为密切,尽管两人性格有些相反,可能吴经受过家世变故,表现得比较内敛。黄钰生回忆道,“敬业乐群会的'稽古部’我想是吴家琭主持的”,至于吴是该会的“发起人和骨干,我倒忘了”。

  吴喜爱古文,周恩来发挥其特长而设立“稽古部”(相当于“国学研究会”)。我见过南开校史资料中的“敬业乐群会”的《敬业学报》编辑部职员名单,部长是马粹(进步教师马千里),编辑员中有吴勤、周恩来;又有名单曰“会长周恩来,稽古部长吴勤;演说部长周恩来……”。可知吴家琭曾用笔名“吴勤”。

  中学毕业后,三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终生都与母校和张校长有割不断的关系。周恩来游学日本归来再入南开大学,不久因组织学生运动而被捕,后来赴法勤工俭学还得到严修的持续资助。黄钰生进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9年由官费派往美国留学,主修教育学,人们认为建校诸公把他视为“自家子弟”,“定向培养”为未来的骨干;他留学归来任哲学教授一年,28岁就挑起了总揽南开大学校务的重担。吴家琭上大学不久就因为父亲去世而辍学,后来赴东北谋生养家。

“黄子坚到哪去了”

  黄钰生1927年任南开“大学部”(与中学部平行)主任,至1951年离开教育界,一直是南开大学的“秘书长”。日寇轰炸南开时的护校任务是由黄钰生主持的,最后黄到南京把一串钥匙上交到张校长手上时,校长含泪道:“子坚辛苦了!”后来三校男学生“步行团”穿过湘黔走到昆明黄担任领队,当时全国报章追踪报道,“黄子坚”之称一时盖过团中的闻一多等名教授。

  整个西南联大期间张校长都长住重庆,忙于“国民参政会”副议长事务,在昆明实际代表南开的是黄子坚。直至抗战胜利,年老的张伯苓为南开争取到“国立大学”的生路,黄钰生回天津主持复校。他不得不与官僚周旋,还曾充任市教育局长之缺,几个月后才摆脱。

  1948年底,张校长按周恩来的安排拒绝去台湾,黄钰生则配合学生中的党组织,把南开完整地移交给新政权。母校发生的这一切,近在北京的周总理都了然于心。不久张校长因病逝世,“跟共产党走”的遗嘱由黄钰生执笔。追悼会是按周总理的具体指示而举行的,总理还赶来参加,表达了对老校长的深厚感情。

  1951年黄钰生离开南开大学,成为天津图书馆馆长,此馆的创建者正是黄的舅父卢木斋。

  1977年黄钰生荣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黄珏生曾发表回忆文章,题为《周恩来引导我走上红色晚年的路程》,其中回忆总理昔日对他的关怀:在日本与同学冯文潜(后来成为黄的妹夫)通信中就问过“黄子坚到哪去了,学何专业”;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长驻重庆,张校长的秘书、周恩来的好友伉乃如曾带黄一起去看望周,邓大姐也在座;1959年周恩来到天津视察时曾约几位老同学聚餐,总理举杯祝贺冯文潜、黄扶先(黄钰生之妹)入党,黄珏生从总理投来的目光中看出对他的期待,才有了入党的心愿(1986年实现)。当天黄珏生还把馆藏的《严修日记》稿本带给周恩来看。

吴玉如濒临绝境致信周恩来

 周、吴是同班同学,又同为“敬业乐群会”骨干,两人都擅长作文,在全校比赛中,周是白话文冠军,吴是古文第一,都受到张校长的器重。他俩有更多的共同性:原籍都是江南,都出身于没落士人之家,父执辈都曾供职于东北地区。民国前期通行的文书仍用古体,吴家琭因擅长古文而充任基层实务机构的文案秘书。他生性不慕名利,文书离不开虚言假套,他便常借写诗、临帖来抒发郁闷。这使他有幸遇到“伯乐”马忠骏,后来还成为马的女婿。马忠骏曾任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总办,曾因勇于抵制沙俄占领军而名闻东三省,后因厌恶官场而去职,逸居于“遁园”诗友圈中。他砥砺志节、鄙视名利的榜样,对吴家琭的个性形成有重大影响。

  据哈尔滨地方史研究者提供的史料,周恩来早年在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时曾住在吴处,吴还引他见过马;另一次周处境危险,曾住在吴家四五天;吴还为周提供过路费,钱是向马忠骏要的。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前,吴家琭举家回到关内。在任南开大学讲师时,张校长为照顾其家境,又聘他为本校经济研究所秘书,能拿到两份薪酬。1938年重庆“国民参政会”成立,张伯苓任副议长,亟需信得过的文书来草拟大量文稿,因此吴家琭又到重庆成为国民参政会的秘书。那时周恩来也驻在重庆,吴有机会与老友重逢。据说吴被要求加入国民党(一说为躲避蒋介石召见),便给张校长和邓大姐留下便笺,绕道缅甸回到天津。

  新中国成立后,吴为坚守个性而宁愿丢掉津沽大学文学系主任的职位,像傅雷一样成为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人物。“文革”后期他已濒临绝境,经好友章士钊力劝才致信给周恩来。周总理立即指示天津市相关部门予以妥善安置。1973年初夏,他来到天津图书馆,直到六年后市文史馆恢复,始被聘为文史馆馆员。上级的本意是“养起来”,但出于获得工作岗位的喜悦和报效国家的愿望,古稀老者执意要“上班”。

  同岁的三位南开同学中,黄钰生高寿92岁,吴玉如享年84岁,多亏周总理的关怀才赶上了好年头;只有周恩来积劳成疾,78岁在忧患中辞世。  (摘自《世纪》2022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被南开开除的周恩来真的说过“我是爱南开的”吗?
周总理逝世47周年|周总理最霸气的一首诗,最后14字被无数人当成座右铭
高中文凭功成天下——中国最伟大的落榜生
张伯苓,不应被遗忘的中国校长
严修想把爱女嫁给周总理,被婉拒后他做了一件事,周总理很感激
周恩来早期学习经历,居住地方漂泊不定,生活艰难仍不忘刻苦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