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内经》针灸处方几个问题的探讨

点击上方蓝色字 中医

集结号可快速关注


一、《内经》针灸处方的特点

1.处方取穴重在辨病位。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而重要的特点,其精神亦贯穿在整个针灸学中。辨证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在《内经》,针灸的处方取穴中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病位的辨别。首先辨明病位之所在,据此再予以处方取穴。《内经》的针灸处方中,循经取穴和以痛为腧的处方共375个,约占全部处方总数的91%,其取穴都是以病位的辨别为前提的。另外,常常以同一处方,既用于虚证,亦用于实证,如“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可见,针灸处方的拟定首先应考虑病位的辨别.

2.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

骸,都要依靠经脉运行气血来营养溉濡,并赖经络以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联络全身各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针灸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都是通过对经络的调整而达治愈疾病之目的。当病位确定之后,则针灸处方的拟订和选用穴位的依据主要依靠经络理论为指导。《内经》中356个循经取穴的处方都是依据经络理论采确定的

另外《内经》中也有不少针灸处方只指出取之某经而无穴名。因此,掌握经络理论在针灸处方取穴中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前人亦曾谓:“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3.“专方”是一种重要的处方形式

在《内经中共有专病专方和对证专方26个。这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处方形式。它们无一定的取穴配伍规律,但对某些特殊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是普遍规律之外的特殊形式。它提示我们,虽然穴的主治功能有其普遍性,如某经的经穴一般能治疗相应经脉或脏器的疾患,但某些穴则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或性能,尤其是对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作用

后世不少针灸医家都较注专方的运用,如古代很多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赋,其中不少是以专方的形式出现的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专方有时会取得较突出的效果,研究专方有着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注重对穴位特异性治疗作用的研究,不但能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且又简便易行。

4.针灸处方的基本原则是治病求本。

在《内经》的针灸处方中,常常可以看到,同是一病,可用数个乃至数十个处方治疗。如腰痛,其用以治疗的处方竟有33个之多;心痛一病,其方亦有16个之众。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虽然有“病在腰者取之”的取穴原则,但治疗腰痛的处方却有33个,《素问·刺腰痛篇》还专门论述了各种腰痛的治疗方法和相应的处方,详论了各种原因、各个脏器、经脉、支脉等所致腰痛的辨证要点和诊断,根据病位在于某经、某脏而予处方取穴。这体现了“洽病求本”的论治精神。

由此也可看到,《内经》的针灸处方是灵活多变的,然而也是有法可循的,即强调病位的辨别,遵循“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

二、《内经》针灸处方的取穴与补泻

《内经》的处方取穴重在辨病位,但在施行治疗时仅停留在病位的辨别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别其性质,从而以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不同疗。而《内经》的针灸处方在取穴上通常没有补之分,针灸处方的取穴往往是对病而言,即以辨病位为主来拟定的,但对疾病的虚实寒热等则在治疗时予以不同的施术方法。同是一组穴所组成的处方,既可用于虚证,亦可用于实证,一般无特定的补虚泻实之特性。

因此,在处方拟定之后,掌握相应的施术方法就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了。即便处方精确,倘若施术不当,也会导致“补泻反则病益笃”的后果。


这就提示我们,人体的穴一般具有双向性的调节作用,而不是单一的,主要是对疾病发生的部位具有选择性。有人观察,在合谷穴上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可引起血管的舒张或收缩反应,并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也说明了穴位的双向性调节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三、关于背俞

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内经》对背的运用颇为重视,《灵枢》还专列“背”一篇,详论了五脏之的部位,在取穴时,“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也”,强调以按压

反应为取穴的标准。在具体的处方中,亦反复指出反应点的寻求

是脏气注输之处,其内应于脏腑,外合于背,五脏有病,会在相应的背穴处出现反应点近代有人对背穴的特异性进行了临床研究,认为具有反应内脏疾病和治疗内脏病变的性能因此,可以认为,内脏在背部有其各自的体表关联点,其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有进一步深人研究的必要。

四、关于五

五输是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一些特定穴。《内经》比较重视五输穴的运用,《灵枢·本输篇》还专题进行了介绍,初步形成了五输的理论基础。内经》中曾多处论及五输,但对其运用原则的论述颇不一致,有按病位取穴者,有按四时取穴者其处方虽然不多,但治疗的有脏腑病变,亦有肢体经脉的病变,其中较多的是用“”、“输”穴

后世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五输穴的运用,《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指出了五输对症应用的特点。《难经·六十九难据五行的生克关系提出了“补母泻子”的取穴规律。这些都是《内经所未明载的。后世还将五输演化而创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运用方法。总之,自《内经》提出了五输的概念后,引起了不少古代医家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本文选自上海针灸杂志1982年03期,由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针灸治疗
古代针灸文献关于腰痛的治疗特点
针灸可以通过六经辨证施治
针灸歌赋在腰痛治疗中的应用
试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学的贡献
推陈出新 示人规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