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西塘河地图全面保护苏州古城的水系
2006年07月05日        全面保护姑苏古城的水系   一   古城离不开姑苏水系   最近几年,北京市委根据北京老地理学家候仁之的建议,修复了后门桥和莲花池这两处古迹。位于北京旧城地安门以北的后门桥,始建于元朝,是元多数、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重要标记;广安门外的莲花池则是北京城的水源发源地。这对研究北京水系和城市发展、保护古都风貌都有着差别寻常的意义。并且,我认为,这对姑苏全面保护姑苏古城的水系和水巷特色也有不寻常的参考和借镜意义。   和北京比较起来,姑苏更应重视水的问题。因为2500多年来,姑苏古城就是一座水城,城市的街道、建筑、园林等都是离不开水的。1986年在关于姑苏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姑苏城市的性质和独特的地方之一是水乡城市,“要在保护好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要努力把姑苏逐步建成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其中,特别要“连结三横三纵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许多人常说,虽然历经2500多年沧桑,姑苏古城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连结宋代“水中和陆地上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儿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奇特风貌。姑苏古城区河道总长35公里,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但实际上,内部的问题并不那末简单。一个自然平衡的历史形态,现在已经改变,特别是水系实际上已经改变。例如,姑苏本来的水源来自太湖,后因大运河改道等多种原因,现在姑苏城己经缺少充足的水源,加之水道的持久分段包抄和封闭等原因,造成古城内河水发黑发臭的问题。   目前,各人都明白,姑苏古城的水质污染早成为科学发展的瓶颈。姑苏古城的水何时清?是否要等贤人出?但“黄河清,贤人出”已经是空想。何况,姑苏古城的伍子胥还不是贤人级的人物。然而,2500多年前的伍子胥时代,姑苏已经是初步的多功能的河道设计,运输、排水、防洪的联合,水路和陆路两套交通系统,人车分流。直至1954年发大水时,我钟头候在道前街的小河里见到的水照旧比较清亮。这证明伍子胥的水系在当时照旧有效的。但是现在的姑苏古城水系和水巷特色实际上已经受到了泼天的粉碎,基本上是一潭死水。   现在的巨额投资对恢复河道的生活习性环境效益到底如何?我不患上而知。但姑苏古城区的水环境治理综合树模工程项目已经正式开始工作。有关部门公然夸大:“确定了姑苏城市地区水资源综合治理工程。治污、防洪、引水、河道整治多管齐下,高起点规划,高尺度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恢复水城特色,提升城市形象。该项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总投资26亿元,明确到2005年,污水处理率、污水管网覆盖率到达70%,河道水质初步到达景不雅用水尺度,环城河水质部分到达地面水Ⅳ类尺度,初步实现古城区14.2公制面积单位规模内防洪排涝、污水排放、河道水质、水位流量情况采集、工程运行等情况的远程监控和调度;到2010年,污水管网覆盖全面规模,污水处理后达到标准排放,河道形成景不雅水系”。   其中,姑苏的西塘河引水工程,计划总投资3.55亿元。引望虞河水在古城西北的钱万里桥处步入姑苏环城河,再流进古城河道。望虞河是沟通太湖和长江的一条运河,经由过程该河引进长江水增补太湖的同时,又能稀释姑苏城市河道的污水,使环城河水质乃至古城内河道水质到达景不雅用水尺度,从头恢复姑苏水城的特有风采。听说,“经由过程这样的引水,每一天可能把姑苏的河水彻底换一遍,上游进下游出,这样城市地区河道的水质能患上到彻底改善,也能清亮见底,姑苏的河内里又会出现许多的鱼、虾,喜欢钓鱼的老黎平易近以前要到很远的乡间鱼塘去钓鱼,到时可以到城区一些比较宽阔的河道边钓鱼。相信到那时各人看到的姑苏河水又相当清静,相当美丽,真正做到蓝天碧水。”   我最佳是能相信这种理想的,并且离2010年也不远了。但是这种讲法是否真的会实现呢?我有所保留。引长江水就一定好吗?太仓因为没有太湖水吃,引长江盐水,发生问题,并且长江水本身也在被污染。姑苏必患上离开了本来行之有效的2500年的水系,这对吗?至少是难以收效吧?我愿意从历史和现实联合的角度,说明保护姑苏古城的水系的重要。昔人治水是聪明的,他们真正知道生活习性环境保护,并纷歧味地靠钱,靠人力的。因此,有必要先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二   姑苏父母官向来重治水   公元前514年吴王命伍子胥建姑苏国都时,已经有水门八座,和陆门基本上响应。但当时胥江的太湖水是绕道盘门而入。一直至1993年前,这里水流湍急,虽然说“船到桥堍自然直”,但是不小心是要翻船的。到公元610年,隋炀帝开江南大运河,利用现成的旧水道,其中一段就是时至今日的古城的环城河。公元810年,因太湖泛滥,河湖不分,陆路不能通行,当时唐姑苏刺史王仲舒筑堤,将运河与太湖分开,此人还捐出玉带,建今日尚存的宝带桥。825年,唐白居易做姑苏刺史开河,通虎丘和阊门之间。唐人白居易诗曰:“绿浪东西南北水”,“水道脉分棹鳞次”,这是实际。1044年宋苏舜钦建“沧浪亭”,借孟子“沧浪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话来抒发出一种明辨是非的人文精神。但今天成为臭水池(90年月浚经由过程一次也不行),向西一条河早己不通,见古舆图,曾经有一条通姑苏府学的水道。据《吴中水利全书》卷七“河形”“府学四环河”内注云:“形家言东水未入,西水反泄,秀不能钟。考嘉靖以前府学中科名鼎盛,东来水道未凿似有可托。”1048年修姑苏至吴江、嘉兴的塘路。1054-1055年修娄门至昆山的昆山塘,后改名为至和塘。   1368年明人修姑苏古城墙,有阊、胥、盘、葑、齐、娄六门,除胥门外,都有水门。1493年明人浚城内河,“纵横四达,巨细便利”。1617年明人浚城内三横四直河。1636年明人编辑《吴中水利全书》,内有《姑苏府城内水道总图及四偶分治图》。1637年又浚三横四直河。张英霖说,“明代姑苏城内以三横四直河为骨干,经纬交叉的长短水道百余条,总长度约在84-公里之间,较《平江图》上所载河道长度增加4154x91米”(《姑苏城市建设大事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年 35页)。1662年清人修城门,仍是明代格局。1722年浚城内河。1737年禁虎丘一带污染河水。1746年清人浚三横四直河。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河图说》碑置城隍庙内。1852年姑苏府于乌鹊桥立碑克制“倾积瓦砾,致塞水弄船埠”。18年江苏巡抚李鸿章浚三横四直河。1873年又浚河。10-11年又浚河。但是,清末填弃河道共48条,24x30公里。1926年第二直河(吴苑西桥至谷市桥)与平门内骆驼桥浜河被填。   解放后,1950年市政府以工代赈,疏浚相门经干将河至升平桥河道,全长1500米。以胥江为水源,取水口有接官署,水厂在百花洲,每一日供自来水7200吨,全市40万人,平均每一人用水量18升。排放铁水管,设售水站。1954年大水,西南棚区进水,最深处达166x7厘米。1956年疏浚从盘门经南门、葑门、娄门到平门的内城河。1958年填平12条断头河等,浚通小日晖桥等3处河道,要按期抽干浊水,放进清水。拆掉平门城门、娄门的内城和水门。1960年建北园的阳澄水厂。1965年“姑苏市河道治理办公室”,负责河道浚通和工业废水治理,医院、造纸、印染、化工、食物。当时,浚通干将河渡子桥至乖鱼桥河道驳岸。1969年填河做防空工程,上层为人防,下层为排污水管,有香花河和乐桥河。1970年第二横河太平桥至言桥的950米河道改成防空工程。1972年第一横河桃花坞自平门小河交会处向东至张公桥400米河道改成防空工程。从张公桥向东到临顿路交会处的500米河道被填。1979年,市革会发出“关于征用地盘有关问题的实行试试划定”的通知:各单位必须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合理、节约用地、只管即便少征的原则,善处好国家、团体、个人三者的瓜葛。   1981年11月30日上海《文汇报》公然发表吴亮平、匡亚明《古老美丽的姑苏园林名胜亟待抢救》的调查报告。1983年地市合并。1984年建防洪工程,有泵闸、防洪墙等;平江区整治新桥巷河、柳贞巷河、胡相思巷河、麒麟巷河、悬桥巷河5条支流,全长4x2公里,又整修石驳岸651米,安装栏杆321米,潘儒桥、众安桥、北开明桥、中家桥也改建完成。以下变化,因资料没有,暂缺。   值患上注重的是,在以上的历史中,姑苏父母官的重重要的职位责之一就是治水。唐宋以来,姑苏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经很发达。这是和姑苏父母官范仲淹、海瑞、张国维等分不开的。宋代时,姑苏的首要问题是境内塘浦湮塞,太湖满溢,积水不能畅流入海,并且,潮水倒灌,夹带泥沙为害。范仲淹社团人力疏浚常熟、昆山一带的塘浦,于是积水可以北注长江,东入淞江和大海,水灾患上到了治理。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海瑞于江南巡抚任上又治理过姑苏水道。   对姑苏城内水道、桥梁绘制示明最为详尽的《姑苏府城内水道总图》是明朝末代江南巡抚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中的一张图。据张英霖统计,图中以三横四直河为骨干、经纬交叉的长短水道百余条,桥梁三百四十座;示明名称的有桥梁三百三十八座、衙署二十处、粮仓十个、城门六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三百八十九处。张国维 “遍历湖海,讨寻水道源委”,“绘以图画”,与纸上空谈差别。他重视城市水道建设和管理,“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当时,吴县县令牛若麟所撰《阊门重建虹桥记》中记录,张国维抚吴期间,曾经“劝导四纵三衡之内渠,凡通输贯而利平易近者,不遗余力。”这不是拍马屁,是事实。至今,张国维的石像和古代在姑苏做过巡抚的几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庙的墙上。实际上,张国维没有其它人的政治影响或文学程度,厥后兵败被杀。但是这些人平列,还和城隍--保护姑苏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庙里,说明当时是何等重视呵!   三   古城外的水系和水门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全国之喜游后辈,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多数会也。”这里讲的“三江五湖之利”是很打紧的话。司马迁又说:“昔禹之治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也是很简要的。姑苏自古号称泽国,上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禹治水,开凿河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这三江的发源和回旋都在姑苏境内,特别是三江之一的娄江,“自太湖从吴县鲇鱼口北入运河经郡城之娄门”,和古城有很大的瓜葛。其它两江和吴江、昆山瓜葛更大些。   二千五百多年前,吴王阖闾建城之际,“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为了建城,伍子胥“相土尝水”。当时所筑周回四十七里的大城,仅水门就有八座,小城亦有二座。创建建城的城门、水城门和水道是姑苏古城的基础设施和构成部分。听说,1975年10月,疏浚葑门城河工程时,在河底第三层青灰土层中,发现青铜器剑二把。剑的形制、规格尺寸、花纹,与湖北江陵一号墓发掘出来的的越王勾践剑完全同样。又在相门遗址,还发现了木制水门残件和位于河底的两块方形门枕石,水门关闭后可阻断水流。又见道光五年《修治苏城娄门水道碑记》记河底“挨排巨木,年久皆朽坏,……于是易以大材,且加覆石板”。   “姑苏市考古事情队于1959年2月,在拆掉平门西面一段城墙时,发现六朝时期的多种墓葬”,“看来第一层石基可能为明清重建的城墙遗迹,第二层石基应为宋代城墙”,“由此可见元末重建时并未改变宋代以前规模,明清城墙亦是在宋代城墙基础上迭加修复的。至于城墙内发现的六朝墓葬,那可能是六朝时古城荒废,有些居平易近便以资做墓葬地”(《自然科学史研究》19年1期 杜瑜:“从宋《平江图》看平江府城的规模和”)。1947年顾颉刚先生在《姑苏的历史和文化》的讲演中说:“姑苏建城创建春秋时期,已历二千四百余年,虽备经战乱,饱受沧桑,城垣屡遭粉碎,然迭经重建,其位置和规模基本没有改变。”   姑苏古城的位置未变,和古城内外的水系有很大的瓜葛。除三江外,据明王鏊《姑苏志》卷十说,太湖支流“一派东出香山胥口之间,又东出吴山之南曰白洋湾,又东一派北出曰鲇鱼口”。其中,“石湖之东一溪,北流横塘曰越来溪,自此与木渎水合流出横塘桥,东入胥门运河曰胥塘,北流阊门运河曰彩云港”。古书上对这些水道的流向都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古城的东南西北都有湖泊,太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阳澄湖、石湖、澹台湖等。选址在这一位置上的姑苏古城,患上山水之利,又受山水的限定,位置彷佛难以有大变更。   古城的外形,南北窄而长,东西窄短,向东南倾。1978年姑苏城建局实测,古城朝南偏东,(或北偏西)。张英霖认为,“这也是水环境所造成的”;“再从城门座落来看,也是和水、特别是与城外沟通江海的河道有密切的瓜葛。娄门面向娄江,齐门面向元和塘,阊门、盘门、葑门都面向运河,胥门不设水门,是因为面对胥江,以防胥江水直冲入城。因此,城门的位置和方向都视水位流量情况而定,并不完全对称”;“城外和城中的陆上道路大多沿水道平行分布。以是城门的位置首要思量城内水道与通向江海和外地的河道相衔接”(引自《中国古代舆图集》(明代分册)1995年10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确,胥江是姑苏的首要来水河道,西起太湖胥口,经木渎等步入城市地区,沿枣市街在泰让桥和环城的大运河会合。这里有清朝两位皇帝的大石碑为纪,可以想象昔时的作为交通枢纽的盛况。胥江水急,没有开水城门,于来水转到吴门桥。《姑苏市志》说,昔时“吴门桥最为险要,桥孔来水流急,洪水时流速急达1米“(第一卷219页)。   姑苏各城门皆有水的活泼写照。如晋代陆机《吴趋行》说:“吴趋自有始,请自阊门起,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如果没有城外的水系,姑苏城内水道就会通不起来。历史上姑苏城外水系的源头首要是太湖,注重这是东太湖和西太湖相通的太湖(现在东山国宾馆大路上可见东太湖和西太湖被堵塞,分开,一处是清水,另一处是污水,即可明白问题地点),而以长江、东海为出处的。并且,东太湖基本上被围垦或作鱼塘,实地一看,这里并没有舆图上标出的很大的一块水面。我有《吴江行船记》一文详细说明。太湖来水首要是上游山区连绵小山和江南运河。萃聚古城的外城河有14条巨细河道,并与城内水道相连接。其中,又分城西的进水河道6条;城东的出水河道8条。《姑苏市志》的1983年姑苏城外14条河道进出水量分布及流向示意向说了然这一点(第一卷220页)。   进水河道首要是胥江和运河。相传为伍子胥所开的胥江,自胥口经木渎、横塘,灌注外城河。顾祖禹曰:“运河亦曰江南河,即随大业中所开。唐宋因之以转漕东南……平江盘门在太湖之际与湖相连”(《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这是昔日的一般情形。现在说姑苏污水来自运河,也对。但是本市的胥江水己经污染,泄东太湖来水的宝带桥和瓜泾口的水势很小,淞江水源不足,以至吴江松陵镇都没有清洁的太湖水,自来水口要通到太浦河的庙港。更不用说昆山和太仓没有清洁的太湖水了。同里和周庄的水是一天比一天臭了,这是不奇怪的。姑苏其余的进水河道,自北而南依次为十字洋河,由钱万里桥入外城河;唐代白居易任姑苏刺史时所疏浚的山塘河,经新平易近桥入外城河;上塘河本是大运河行经姑苏的一段,穿广济桥至沙盆潭与山塘河、平门河、城内第一横河和大运河原阊胥段,五水交汇;盘门外解放桥下的来水,是胥江的一条小支流。别的,齐门外的元和塘,也是内外沟通的进水河道。   出水河道自北而南,有官渎港,东接外塘河与阳澄湖相通;有娄江(亦称至和塘),经昆山至太仓刘家港入海;相门塘、葑门塘入金鸡湖,而流入淞江;小觅渡桥下的河道,通黄天荡;裕棠桥、朱公桥下的两条河道均入大龙港,接西塘河与改道后的大运河相通;经觅渡桥南下的大运河老线,是姑苏首要的出水河道。   历史上的大运河自西北来,经枫桥直达阊门,然后,沿外城河绕过盘门东行,至觅渡桥,朝南流向杭州。并且,河水穿过姑苏城区,带来太湖活水。这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最近几年来,为了航运的便利和减少对古城区的滋扰,大运河改道,胥江流向姑苏城的水量显著减少,胥江太湖水基本上不进泰让桥,城内河道更加不通畅,已经基本上是死水了。如站在大桥上,可见水的流向。周小东和阮涌三也说,“1992年省里决议大运河改道后,致使胥江入城水量被拉走47%,产生二大弊病,一是城区进水量减少,流速减慢,功能减小,泰让桥堍不复见船平易近喊着号子逆流撑船的壮不雅;二是城区河道少了太湖清洁水增补,自净能力大为下降”(“姑苏水环境和城市发展”)。   四   历史上的姑苏城内水道通畅   春秋吴国后的战国时期,楚春申君黄歇封于吴,对姑苏城内水道有所开拓。唐张守节《史记 春申君列传》“吴墟”句注解,“大(城)内北渎四从五横”,至唐代犹存。这种 “四从五横”就是厥后的“三横四直”的前身。南宋的“平江图”,将全城自然和人工地理实体如实标绘,注出名称者有六百十余处,水道桥梁居其大半。平江图中所绘河道纵六条,横14条。陆路与河道平行,道路沿水道而设,因此形成了水道与道路相平行的双棋盘儿格局,有“前街后河”的独特的地方。   关于姑苏城内水道的长度,在明代以前未见有确牢牢记住录。《苏城水道图》的同时,收益了明代隆庆、万历年代里(公元1567-1619),姑苏府城内水道(首要是三横四直河及府学玉带河)的实地丈量资料,与《平江图》和清朝以后所绘姑苏城图所载水道相比较,可弄清姑苏城内水道增减的历史嬗变情况。由宋至明,姑苏城内水道更加发展,至明朝末代清初城内水道长度到达历史最岑岭。张英霖认为,综合各种误差在内,对总长度笼统地打一个九折或九五折,即《苏城水道图》所载水道的总长度大约在87-92公里之间,比“平江图”所载水道总长增加4公里多。又据市规划处的同志的测算,姑苏河道据明朝末代时《吴中水利全书》附图计算,总长为82x53公里,超过《平江图》所载河道的长度约10余公里。以上河道总长不包孕城外护城河。   水系可分护城河、干河和支流三部分。其中,三横四直干河有重要的效用,河宽10米,对它的管理和疏浚,历出处官方主持进行,以是又称“官河”,这些河上的桥有时称“官桥”。早在建城之初,基本形成以三横四直河为骨干的姑苏城内水道系统。三横四直河约与古城同龄。   关于三横四直河引水、排水的路线,张英霖认为,从宋到解放前夕,首要有两个进水口:西北引枫江运河水入阊门进第一横河;西南引胥江太湖水入盘门进第一直河。两个出水口:东北由第一横河汇北半城水出娄门入娄江;东南由第三横河汇南半城水出葑门分流娄江、淞江。1980年清理发掘古相门城址,发掘出来的有水城门遗物,说明宋以前第二横河汇城中部之水由此出城。相门填塞后,第二横河之水改由内城壕分流娄、葑二门出城。齐门亦有水门,虽非首要吞吐口,但也有沟通内外的调节效用。解放后适应水位流量情况的变化,陆续开通了一些新吞吐口,西部有长船湾新开河、北船埠桥下河,北部有平四桥下原第二直河、第三水厂西楚胜桥所跨支河,东部有相门第二横河及东南城角内城河共六处,并设水闸,但进水、排水的基本路线并无根本改变,直至1982年照旧大体如此。   但干河以外的横支河的情况,在宋《平江图》以后,一目了然。除“三横四直外,如经如纬,尚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无不湮”(“姑苏府道城内水道图说”,录自《吴中水利全书》)。这里直河与横河的效用是有所区别的。直小水沟通横之水,使全城水标位、流速大体连结一致,古代有“以塘行水,以泾均水”的讲法。横河是支流,宽6米左右。为什么横河多于直河呢?张英霖认为,这与姑苏古城南北窄而长的地形,水的流向,坐北朝南、背河面街的室第建筑传统格局有关。街河平行,前街后河,小桥流水、人家的这些水乡特色,就是在这一格局的基础上形成的。昔人是认识到上述独特的地方之后有计划开挖的。   比较宋代,明朝末代水道有所增加,而入清以后姑苏城内水道便日趋减少了。因此,就目前所能见到的史料来说,明朝末代姑苏城内水道可算是历史上最长的时期。例如,在王謇《宋平江城坊考》一书中,东北隅内陆域列有“东营街”,后改称“仓街”。据《长洲县志》记录:这些粮仓“广宇轩豁,垣墙周骏,前后凿垣为门,门皆临水”。水道的增加与粮仓的移建有关。旧有各仓原在城外,“明宣德间周文襄公忱移建于此。”未见于《平江图》的各个河段,都是粮仓移建后开通的。当热闹富贵地域的横支河,被乱倒垃圾和挤占而被陆续填塞的时候,这一地域的横支河却患上以留存。姑苏至今还剩下四条横河,其中平江保护区占了三条。胡厢使河为450公尺、柳枝河为790公尺、大新河为970公尺,合共2210公尺,加之第四直河和东内城河经过保护区的河段,总长约为2500公尺左右,这算是古城内河道密度和长度最高的地域,也是古城内水道系统天干河结构的唯一遗存,基本上连结了宋《平江图》所绘出的河桥分布状况和街河平行、前街后河的双棋盘儿格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姑苏景德路城隍庙内,刻有清嘉庆年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的石碑,正面镌有《重建姑苏城河记》,反面绘刻姑苏城河道图,示以“三横四直”七条贯穿全城的干流为主的河道分布系统。例如,古城北沿第一横河为今桃花坞大街、东北街,直达娄门;南沿第二横河为横贯全城的主干道干将路;西沿第一直河为学士街(宋名药市街),东沿第二直河为临顿路,与阊门相接。图的上部刻有盛林基撰并书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长达一千二百多字。此图说将城内河道的来龙去脉、起止分合、流向等详细说明,夸大居城中央的河道的重要性,当时重浚姑苏河道后,水系畅通,左右逢源。在图的左下角另刻有附记数行,说明浚河总长、开挖土方量的共费银两数。城隍庙内,还有清王文治有关“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明的石碑。   五   清末以后的粉碎   自清末以后,大量填塞古城内的河道,严重粉碎水系。据朱明霞说,光绪年《苏城全图》对城内河道的测绘和河道的标向,“比宋《平江图》更接实际,尤以城东南隅及葑门一带最为明显。从全城总体来看,‘三横四直’的主干河道基本连结完整,而横向分支河道的淤塞显患上十分严重,尤以富贵区为甚。”首要街道景德路、不雅前街、中街路、化育巷、护龙街(现代的人平易捷径)等,无不由人为填河而成。拓建马路,搞商业、餐饮业、娱乐业、房产等,不外是古己有之,于今为烈。并且,第一直河、第二直河有一段成了断头滨。目前较为完整的仅为平江河(第四直河)及临顿路河一段。   据1983年的《姑苏市志》的统计,清朝填去河道47条(段)约23x830公里,平易近国时期填去河道8条(段)约6x670公里,解放后填去23条(段)约16x317公里。又据姑苏市有关部门非正式统计,姑苏城内水道清朝填塞49条,长约25里,平易近国时填塞8x5公里,建国后填塞18条约14x5公里。周小东和阮涌三也说,河道总长不断萎缩,“从解放开始的一段时间的47公里减少为35x28公里。是宋代的43%,是清朝嘉庆年代里的62%,是解放初的75%”。(“姑苏水环境和城市发展”)。总之是“断肢残臂”。   例如,历史上的直河之一:历史上的平门至蛇门的水道,清初已被湮塞。这条水道似与锦帆泾相合。《姑苏志》说:“锦帆泾,即旧子城濠也。世传吴王曾经作锦帆以游,故名。在大街东,贯乐桥南北市,直抵报恩寺。”"大街"即现代的人平易捷径,在“平江图”和“姑苏府城内水道图”上都可见此水道,在乾隆“姑苏城图”上,“锦帆泾”已经无记录。   又例如,人烟稠密地域的一些横河也陆续湮塞。据张英霖说,古城内河桥最为密集的第一横河和第二横河之间、第二直河(现仅余都亭桥以北一段,都亭桥以南已全部填塞)至第三直河之间的横支河,绝大多是在清朝填没的,至今横支河已一条无存;本来这一地域有桥90座,是城内桥梁密度最高的地域,现只存干河上桥梁20余座。相比之下,一、二横间四直至东内城河地域的八条横支河、清朝只填没了卫道不雅前河一条,直至解放前仍有七条横河存在。   解放后,跟着城市交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河道不断减少。如填没了传芳巷河、中由吉巷河和中张家巷河三条约长1390公尺以及东内城河1530公尺。许多桥梁也名不副实。八十年月末调查统计,城内桥(包孕新搭桥在内)实有1座,其中见于“平江图”者85座,名称未改者56座,也就是说“平江图”所载桥梁约近三分之二已经不存了。但这些桥名,为本来密集的水网留下光鲜的物证。如“南园”,现在都是新房子。但本来是种蔬菜的,此地河水很清,我们钟头候是经常去游泳的。   到解放开始的一段时间,姑苏的河道仅存40公里,经历“大跃进”、“”时期的粉碎,现余河道约在30公里左右。再说,现在的大路比内城河道宽数倍至数十倍,河旁建筑高达五、六层甚至更高。再看过去的河道,象是大阴沟!例如,干将路过宽,河道也不是姑苏古城传统的“人家尽枕河”的风貌,又把古城一分为二,水路也分开了,粉碎了古城的统一性。干将路是一道新风景线。但它的路面就是这样宽,也不能解决交通问题,还患上另想出路。   同时,跟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姑苏河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鱼、虾绝迹。从七十年月后,姑苏的河水常年黑臭。当时,纺织印染业的污水特别严重,城里的河道常常出现一天变几次颜色。经过工厂搬迁,这个根源已经消掉。但是,60年月后,农平易近不再进城罱泥积肥,又加之沿河居平易近、单位随意向河中倾倒联袂拉圾,落井下石,有些河道水面飘浮物与河底淤泥已连成一气。据1996年对城区河道实测,沉积深度平均已达1x2-1x5米,中街河一带高达2x0米,1997年对城区河道实测沉积平均为1x7米,不少称为港、江的航道河道已经被淤塞断航。现在姑苏市己经对河道进行有计划的疏浚。但因为不能全面疏浚内外城河道,引来太湖活水,于是很快从头污染。现在正在铺设污水管,起头截流污水。现在在建的污水处理厂,能力相当大。希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姑苏的城市污水基本上都能患上到截流,污水不会再流入河道了。但河水变清理归还需要一些其它方面的配合。   姑苏城内水道的功能效用并没有完全消掉。据张英霖说,有以下六个方面:起首是进水、排水的功能;其次是运输的功能;第三是防卫的功能;第四是消防隔离;第五,空间配置;第六,降低泉水标位。不论是从古代和现代角度看,姑苏古城内水道的功能效用决不能由污水管取而代之。当然,河道的功能效用会有所变化,如古代是将河道看成一个总排水管的,今天就需要将污水和雨水分开,河道的运输功能受到一定限定,等等。但是,它的总体功能是永远不会掉效的。我们该当倍加珍惜。   六   问题和成就   目前,除上述严重的问题外,该当认可在古城水系的保护上已取患上一些的成就。现在,经过湖底清淤和取土,姑苏西太湖的水很清;环城河水引了长江水后较清;生存了建城时的2500年以来的部分人工水道;不断地清淤除污、整修河岸、桥梁,并正在钻营根本改善水质。同时,在城区内平易近居稠密、道路狭小、古建筑众多不能承受动工扰动的困难情况下,重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城市大型污水处理厂。并且,起头整治环城河道沿岸,发挥其旅游功能。各人都认识到,在世界全球化的历程中,姑苏河有着特殊的历史魅力。同时,也认识到沿河的穷人区不能一拆了之,房产研发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但是,如果不能全面保护姑苏古城的水系和水巷特色将会是掉败,并且跟着投资的增加,城市的发展,掉败会越来越大,这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的掉败!   “城市地区河道必须保护,古城区河道和风景名胜区河段的历史风貌,必须重点保护。河道整治,该当从命流域、地区范围的综合治理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规划需要拓宽的河道,该当联合城市建设、旧城改造逐步进行,现有河道宽度不患上私自由大变小”。这是通称里的条例。各人明白,如果经济的蓬勃带来的不是姑苏古城全面保护的进步,而是对古城风貌的粉碎,这应是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外国人也明白这一点。世界遗产局建议中国政府及姑苏市思量将整个姑苏的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要将整个姑苏历史古城列入保护规模,因为姑苏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园林上,也表现在河网上。   本文的局限是首要说明古代姑苏水系的一些情况,除水源外,没有能做全面的实地调查。本来,我是想象看老房子同样把古城所有水道看一遍的,调查一下“断臂残肢”的情况。我还记患上,1968年我插队时,从昆山摇橹行船过来,从湘门进,沿道前街边水路到胥门;1976年从蒌葑公社的团结大队坐船到湘门蔬菜公司,感觉是何等差别呵!但现在我一个人没有这个条件。以是在文章里,有些情况可能说错了。但有些河道被填,下滂沱时,一下便成了小河,我是看到的,如金师河沿。现在认识上的问题是:跟着干部方面的“农村包抄城市”,把耕种田围垦的一套也带入古城的管理。同时,又有贪大洋化,不顾地方实际的倾向。本文附带到对上述问题的批评,希望能听赴任别的意见,患上到各人的指正。       转载请保留http://www.sihaimanyou.com/guzhenlvyou/18206.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运河苏州段发轫于春秋时胥溪
姑苏古桥:古城西南两座桥 吴门桥和万年桥
位于太湖边缘低洼地区的苏州古城为何700年无洪灾?
为何台风总是擦着苏州过,实乃择址之功啊
倪熊:如果说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大运河就是苏州的父亲河
【水利史】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