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量出汗饮水少,小心脑出血
长沙晚报记者 詹春华

  通讯员 胡冰峰 戴婧  

  指导专家 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李啬夫

  肢体麻木、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时时需要家人照顾……这就是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真实写照。眼下天气炎热,“三高”人群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使得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增加。昨日,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啬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能够在起病早期得到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和远期疗效要好得多。

  持续高温,导致脑血管疾病高发

  典型案例

  最近一段时间,在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里,因为脑出血而入院治疗的患者连续出现了好几例,29岁的小陈就是其中一名。

  半年前,小陈反复出现头痛的症状,但他并未在意,总觉得自己年轻扛得住,也未到医院进行系统性检查,只是到药店买了些中成药调理,下班之余还经常约上三五好友出去喝酒、宵夜。半个多月前,小陈在宵夜时喝得正高兴,突然觉得头痛剧烈、恶心呕吐,左手夹菜也不稳了,朋友们立即将其送往医院,入院时测得血压值高达180/120毫米汞柱(正常值为90-140/60-90毫米汞柱),头部CT检查显示为脑出血。

  经过住院治疗后,小陈的左手功能基本恢复了正常。

  【专家解析】

  近段时间以来,由于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气温升高、出汗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造成动脉血管压力增大。而且,由于湿热环境容易引起情绪紧张,如果休息不好,就会导致血压调节能力减弱。一旦遭遇情绪激动或体力透支等因素,就会令原本较高的血压进一步急剧上升,可能引发脑出血。”

  李啬夫表示,血压忽高忽低是发生脑出血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更容易发生“险情”。长期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弹性减弱、变脆,如果疏于监控和规律服药,一旦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失去药物控制的血压骤然上升,这些脆化的脑血管受到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后易产生破裂引发脑出血。

  其次,夏季到来后,生活不规律、熬夜、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再加上未对血压规范管理,都是诱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收治的脑出血患者绝大部分在发病前都有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的经历。

  另外,科学饮水也是防范脑出血的一条重要法则。在夏季,大量快速出汗容易发生机体缺水、血液黏稠度大大增加。李啬夫向记者形象地比喻说:“如果不能及时、均匀补水,无异于‘釜底抽薪’。我们将血管比喻成自来水管,其功能是向全身组织和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管道内血流速度减慢后将直接影响人体的氧气和营养的供应,进而诱发一系列血管疾病。”因此,养成多次、少量的科学饮水习惯,可以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专家提醒】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以40~70岁的中老年人为最主要的发病群体。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脑出血日趋年轻化。

  李啬夫提醒说,脑出血发病前“有迹可循”,包括突然出现毫无缘由的头晕、头痛,突然面部或肢体无力、麻木,突然单眼或双眼看东西模糊,突然说话含糊不清等。一旦发现这几大信号,要尽快到医院治疗,将不良后果降到最低点。

  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定时定量的服药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一环,尽量避免随意减少用量、随意更改时间,避免将几次的量一次服用;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戒除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悲喜勿过,避免情绪激动。

  病变面积虽小危害大

  腔隙性脑梗死需注意细节变化

  典型案例

  近日,连先生顺利地从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出院了。谈起住院的经历,连先生仍然心有余悸:“若不是这里的医生‘火眼金睛’,也许我这后半辈子就要在轮椅上度过了。”

  上个月的某天早上,连先生起床后突然觉得脑袋昏昏沉沉、四肢用不上劲。到当地社区医院做了检查,抽血化验、心电图均未发现异常,连先生便以为是睡觉压迫。接连几天下来,连先生症状并未消失,反而还出现了爱咬舌头的症状,他这才引起警觉:是不是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在家属的陪同下,他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就诊。通过家属的描述和头部CT检查,连先生被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

  经过半个月的住院治疗,连先生的不适症状消失了。但是医生告诉他,出院不等于不会复发,回家后要控制血压,以免再发脑梗死。

  【专家解析】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供血、供氧不足所造成的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李啬夫告诉记者,连先生所得的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中的一种类型,多是由于大脑内的微、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影响下,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动脉“管道”变狭窄,当有血栓形成或脱落时就会阻塞变狭窄的“管道”,而又无其他“侧支分流”的患者就会发生腔隙性脑梗死。

  与脑梗死的其他类型相比,腔隙性脑梗死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梗死面积很小(多为直径为0.2~15mm点状或线状的病变),患者临床症状较单一,容易被忽视。

  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于“三高”人群的中老年患者,首发症状往往表现为头晕、轻度的四肢乏力、指端麻木、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手部的精细运动障碍(比如筷子拿不稳或夹不住菜)等;有的患者早期仅仅表现为喝水反复呛咳。由于症状的不典型且不易被察觉,常常导致患者漏诊、误诊,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病诊断起来并不难,”李啬夫指出,“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客观体征和影像检查结果即可确诊,比如头部CT检查可发现大部分病变的部位,但是对于CT检查发现不了的微小病灶或病变部位在脑干时,还应结合头部MRI(核磁共振)检查。”

  【专家提醒】

  由于腔隙性脑梗死是小动脉发生的病变,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三高”人群要特别留心身体上的“细节”变化。如果在发病早期能够早诊断、早治疗,那么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的状况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症状逐渐好转直至消失。

  李啬夫强调说,虽然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病情得到控制,但是脑血管坏死的病变组织依然存在,病因也没有完全消除。一旦患者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的影响下,很有可能反复或多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预防此病的最根本的措施,只有长期控制其危险因素才能减少腔隙性脑梗阻的复发率。比如,高血压患者应长期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定期检查血脂,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血脂治疗;定期进行血流变化检查,关注血液黏稠度变化;糖尿病患者除了维持血糖的稳定外,还应到医院定期检查有无血管病变。

  延伸阅读

  A 脑卒中筛查

  为何要检查颈部和心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被称为“小中风”,属神经内科急症,发病后2~7天内,都是脑梗死的高风险期。所以,颈部和心脏检查都很有必要。

  首先,连接心脏和颅内动脉的是颈部动脉,此动脉是心脏泵出的血液到达脑组织的必经通路。如果颈部动脉中的某一根或多根动脉的管壁“老化”出现“锈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那么这些“锈垢”的碎片一旦脱落,就会跟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而造成脑动脉堵塞。此外,颈部动脉的管腔如果狭窄到一定程度或闭塞,其“下游”的脑动脉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出现脑缺血或脑梗死。因此,脑卒中患者必须要检查颈部动脉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

  而对于处于“上游”的心脏,如果因心房颤动或其他原因造成心脏内出现血液凝块,凝块脱落后,有可能会顺着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脑动脉堵塞。因此,脑卒中患者还要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

  B 突发脑卒中后

  有哪些家庭急救措施?

  如果患者在家中突然晕倒,随后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说话含混不清或呕吐、一侧肢体瘫痪等症状,就很可能发生了脑卒中,家属要迅速识别,这不仅关系到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救治,而且对减少后遗症、挽救生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1.请求他人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使患者仰卧,呈头高脚低,头偏向一侧。头肩部垫高,呈头高脚低仰卧位,可以减少头部供血,减轻血管的压力;头偏向一侧可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呛咳,或回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患者口鼻内有呕吐物阻塞,应想方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在未清醒的状态下,不要盲目给患者喂水。

  3.松开患者衣领、腰带等,如有活动性假牙应取出。

  4.脑卒中患者早期救治一刻千金,必须分秒必争,应尽快把病人送到有条件救治的医院,及早采取溶栓措施进行治疗。

  5.在医生明确诊断之前,不要给患者服用任何药物,防止掩盖或加重病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高血压患者分享阳康经验,若出现这些求救信号,警惕小脑梗塞!
脑中风五种表现
血管性痴呆
缺血性脑血管病.ppt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研究现状 - 王铭维的空间 - 康网论坛个人空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