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與大食國的激烈碰撞:怛羅斯之戰

唐與大食國的激烈碰撞:怛羅斯之戰

  

怛罗斯战役

 


日期:              751年7月27日-8月(唐玄宗天宝十年)
地点:              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
結果:              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
參戰方:             阿拔斯王朝                    唐朝
指揮官和领导者:
                        齐亚德·伊本·萨里            高仙芝
                                                              李嗣业
                                                              段秀实
兵力:                 约150,000人                约30,000人
(20,000至25,000名唐朝安西都护府士兵,10,000名盟军拔汗那國的士兵和葛罗禄雇佣兵)
伤亡与损失:              ?                          高、李、段三人和数千士兵逃出生还

…………………………………………………………

       怛罗斯战役(阿拉伯語:????? ??? ?????),又稱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朝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内的中亚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


       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

【背景】
唐朝方面:

       怛罗斯战役的起因,据中国史书记载,是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掠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抢夺财物,并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得到消息後,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另有说法为七万多人),其中唐兵占三分之二。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的地区。

       在开元三年(715年)和开元五年(717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对唐代所属的安西四镇的入侵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帝国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750年,阿拉伯帝国发生革命,阿拔斯王朝建立,继续执行东扩的计划。在此情况下,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阿拉伯帝国的附属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借机打击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战争由此爆发。


【阿拉伯方面】

倭马亚王朝:

       根据现在历史研究,怛罗斯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势力扩张的必然后果。早在公元7世纪后半叶,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哈里发Abd al-Malik ibn Marwan(阿布杜勒·馬利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Al-Hajjaj ibn Yusuf(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伊拉克总督,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Muhammad bin Qasim(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和Qutayba ibn Muslim(屈底波·伊本·穆斯林),谁最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Qutayba征服了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撒馬爾罕等中亚地区,而Muhammad征服了印度的北部地区,当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在和唐王朝经营的安西四镇接壤後,战争无法避免。


阿拔斯王朝:

      在怛罗斯之战爆发的前一年,也就是750年,河中地区布哈拉(即安国)发生一次小规模的什叶派起义,什叶派人数为3万人,以阿拉伯人Sharikh ibn Shaikh(舒莱克)为首,这次起义是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在中亚地区的第一次起义。据纳尔沙希(Narshakhi,卒于959年)所撰《布哈拉史》记载,当时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率1万队伍前去镇压,而Abu Muslim本人驻扎在梅尔夫附近。Ziyad ibn Salih渡过阿姆河来到布哈拉城下与起义军激战了37天,在同起义军的战斗中,多次被打败。后来布哈拉王Qutaiba(库特巴)率1万队伍协助镇压什叶派教徒。布哈拉城外城堡居民比城内多,阿拉伯人都居住于城内,Qutaiba下命令关布哈拉城外700所城堡城门,防止任何起义军队进入,又为Ziyad ibn Salih提供所需粮食和饲料,把它们送到他的军营。不久起义者只好放弃据点,转移到弩肯村(Nukende),其后Sharikh ibn Shaikh亦战死,起义队伍遂瓦解。Ziyad ibn Salih攻入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地点布哈拉内城,下令放火烧城,烟火连天,三日不息。Sharikh ibn Shaikh的一个儿子和副首领出降,他们被俘虏后被Ziyad ibn Salih下令吊死。于是内城人民坚守城池不投降,3日后,Ziyad ibn Salih下令攻入内城,居民大部分丧命,被俘虏的人都被吊在城门之上,最终内城被攻破。Ziyad ibn Salih又转战撒马尔罕(即康国),打击当地残余什叶派教徒势力。尽管布哈拉王Qutaiba对Abu Muslim效力,参加镇压起义人民,但Abu Muslim仍不信任他最终于755年将他处死。
战役

        史载战斗持续了五日。初期战斗唐王朝的精锐步兵占上风,但是兵力悬殊战争变成僵局,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倒向大食。唐军步兵因此与唐军主力失去联络。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士兵发生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对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于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最后高仙芝等和数千名唐兵逃至安西。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兵力
【中国史籍】

        中国史籍关于怛罗斯之战的唐朝动员兵力的人数说法不一,以下所引史料大致时间顺序为序。

       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序》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引唐·《唐历》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
    —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李嗣业传》
    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李嗣业传》


【阿拉伯史籍】
       阿拉伯史籍关于怛罗斯战役的仅有两部,有关阿拉伯动员兵力的人数,中、阿典籍中并无记载,有关唐朝兵力在阿拉伯方面的史料方面如下。

       As-Saffah(阿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751年),布哈拉爆发起义,为首的是Sharikh ibn Shaikh(舒莱克)。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Abu Muslim前去镇压,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Sharikh ibn Shaikh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他派遣Ziyad ibn Salih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抵达怛逻斯和伊特莱赫。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Abu Muslim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当地土著)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Abu Muslim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Ziyad ibn Salih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的、来自As-Saffah的信,信上说委任他为Khorasan(呼罗珊)的总督,Abu Muslim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Ziyad ibn Salih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As-Saffah那里。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 Al-Mutahhar ibn Tahir al-Maqdisi(卒于966年)或巴勒希 Abu Zayd al-Balkhi(卒于934年),《肇始与历史》

    这一年,拔汗那(费尔干纳)的Shishpir(伊赫希德)与Chach国(即石国)王反目为仇。Shishpir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Chach国王包围。Chach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那里,他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但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133年(751年)12月。[8]
    —伊本·艾西尔 Ali ibn al-Athir(卒于1233年),《历史大全》
文献作者                       怛罗斯之战双方兵力        国     文献     兵力     伤亡
唐      杜佑·《通典》     阙载     7万
司马光  引柳芳·《唐历》     3万     阙载
司马光  引马宇·《段秀实别传》     6万
刘昫等· 《旧唐书》     2万
欧阳修等·  《新唐书》
阿拉伯
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     10万     死4万5千、俘2万5千,共7万
艾西尔·《历史大全》           10万      死5万、     俘2万,      共7万

       唐军兵力来源主要有《通典》、《唐历》、《段秀实别传》、新旧《唐书》、《肇始与历史》和《历史大全》,前三部为唐代时所编纂的典籍,其中《唐历》和《段秀实别传》已失传仅被引用,《唐历》作者为柳芳,756年—759年唐代史官,758年负责国史的编纂,760年开始编写《唐历》,[9]《通典》成书于801年,作者为杜佑,803年—812年唐代宰相,《段秀实别传》作者为马宇,事迹不详;新旧《唐书》为唐代正史的史籍;《肇始与历史》和《历史大全》为阿拉伯典籍,《肇始与历史》作者不明确,阿拉伯典籍上一般将著作归于巴勒希,直到1901年法国东方学家Cl. Huart编辑整理的时候才将其考证为麦格迪西;[10]《册府元龟》对怛罗斯战役也有描述,但未给出人数。


驻军部署:

       关于唐朝在新疆的驻军数量,据《资治通鉴》引柳芳的《唐历》记载,唐朝在742年分布于10个节度使军镇的兵力是48.69万;其中安西节度使镇兵2万4千,排名第8;北庭节度使镇兵2万,排名第9,二个节度使镇兵数量为4万4千。

       关于阿拉伯驻兵人数,由于史料的欠缺,史学家只能从阿拉伯典籍的零散史料中估算。在700年,倭马亚王朝的军队是25至30万,[13]阿拉伯人在Khorasan(呼罗珊)总督区的人数是11.5万至20万,到了715年,其兵力为4.7万,一些史学家相信倭马亚在Khorasan的驻军数量一致维持在4至5万直到末期。[17]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战役前的兵力无从考证,不过史学家根据在762年哈里发al-Mansur(曼苏尔,754—775年在位)面对什叶派al-Nafs al-Zakiyya和其兄弟Ibrahim发动的起义时透露的数据分析;在库费哈里发仅有1千兵卒在身边,其余的阿拔斯军队分散;其中3万驻守莱伊(今伊朗德黑兰省),由他儿子al-Mahdi(迈赫迪)统领;4万驻守伊弗里基(今北非西部),由al-Ashath al-Khuzai统领;4000人由Isa b. Musa指挥在麦地那与起义军首领al-Nafs al-Zakiyya作战,哈里发一共提及了7.5万驻军人数情况。不过Kennedy指出阿拔斯王朝绝不止这些兵力,其余没被透露的包括驻守在摩苏尔的2000防守哈瓦利吉派的军队,另外可能大约有2.5万驻守在拜占廷边境。据此Kennedy推测,阿拔斯王朝的军队在al-Mansur时期为10万。[註 2]但Kennedy指出这10万人都是全职职业军人,与之前的倭马亚王朝军队中的民兵不同,因此实际上阿拔斯王朝很可能把军队保持在大约25至30万之间,与前朝不分上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仅仅是驻军,不包括战时临时征行的muttawi’ah(志愿者),如718年倭马亚与拜占廷作战时的20万队伍、1.2万工匠、骆骡各6千;781年阿拔斯与拜占廷作战时的9.5793万人;806年的13.5万人,因此2.5万驻守在拜占廷边境的仅仅是正规军,并非阿拔斯可动员的兵力及藩国参加后的数目。


重估计:

       中国方面对此战唐军动员的人数,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为6至7万,一为2至3万。阿拉伯方面的两种记载,对唐军动员的人数为10万,对唐军及其附庸军的损失(杀伤和俘虏)记载稍有不同,但总数都为7万人。这与杜佑在《边防序》的记载伤亡人数7万相吻合,这样的巧合同时出现在古典时代两个远隔的文明的历史记载中,那就不仅是巧合了。不过作为参战人员之一的杜环,并没有透露唐军在这场战役的兵力,其著作《经行记》原本已失传,残文被杜佑收入在《通典》。此外,据《资治通鉴》745年条记载,天宝年间唐方将领往往虚报伤亡人数,士兵已经阵亡了,姓名却还在军籍上挂着;不过对于将领是否会虚报一场战争投入的兵力却没有具体交代。


        关于怛罗斯战役中双方到底谁占有绝对人数(正兵+附庸)优势,由于阿拉伯方面的军动员的人数在中、阿双方典籍上没有任何记载,尚没有一位中外学者涉及到此问题。目前,外国史学界学者方面多支持唐朝2至3万说法,对唐军10万人数并没有达成共识,包括Waley、Graff、Powell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出版的《中亚文明史》,其中美国藏学家白桂思、俄国伊斯兰学家巴托尔德和穆罕默德·阿萨德(Muhammad Asad)[24]也指出阿拉伯史籍的言词和唐军人数方面都过于夸大,把此战唐军的兵力调整到2至3万。根据Baker,一些外国学者甚至把此战阿拉伯动员的人数估算到20万(正兵+附庸)以上,高于所有文献上记载的唐军动员的人数最高值10万。

       关于阿拉伯人在呼罗珊以东附属国地区到底可以调动多少附庸军人及当地藩国可参战的兵力,我们在《册府元龟》一份718年的吐火罗诸国表可以看见,以吐火罗为首的12个诸国可动员兵力不下90万,可见当时阿拉伯藩国兵卒多之一斑。若从642年阿拉伯人占据赫拉特,至667年越过阿姆河入侵河中地区算起,吐火罗及其旁的12个诸国(今阿富汗北部,河中以南地区,不包括昭武九姓地区)到了718年已成为阿拉伯人的实际管辖地,这在中国史籍上《册府元龟》和《全唐文》中开元年间安、康、俱密(719年)、吐火罗(727年)和石(741年)王所撰的《请讨大食表》文中描述阿拉伯人对各诸国所实行的重税得到见证。此时唐朝对该地区(石国、怛罗斯以西地区)进行的仅仅只是虚无的册封。对这样兵多将广的藩国,Abu Muslim在怛罗斯战役中,征它几万兵,应该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就在此战前夕的750年,河中布哈拉王(即安国)还主动向阿拉伯人伸出援手协助平定阿拉伯人Sharikh ibn Shaikh的起义,没有当地人的协助,Ziyad ibn Salih根本不可能转败为胜,所以阿拉伯人在此战对这些藩国的征调并非难事,藩国也可以多多地参加。


影响:

       怛罗斯战役对后世的影响、在历史上的贡献几乎为零。一些外国学者仅称这场战争为小冲突(skirmish)。[28]葛铁鹰认为,虽然阿拉伯典籍上唐军的数字比较“虚”,可能有相当程度的夸大。但这倒不仅是因为这是数字的不同;而是因为Abu Muslim作为阿拉伯历史上非常著名和重要的人物,他与中国人打了如此规模的大仗、胜仗,那么比《肇始与历史》作者还著名甚倍的泰伯里 Muhammad ibn Jarir al-Tabari(卒于923年)和雅古特 Yaqut al-Hamawi (卒于1229年)等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对这场战竟一无所知、闻所未闻,就实在让人匪夷所思。[8]对于这问题上巴托尔德也与葛铁鹰有共同的观点。


对唐朝在中亚的名声

        儘管怛罗斯战役戰敗,唐王朝的整體實力,以及在西域的影響力并未受到動搖;戰後,唐王朝仍在中亚继续扩张;753年,封常清攻占大勃律菩萨劳城,而於755年达到了西域經略的鼎盛;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为富庶的地方。756年,参与怛罗斯战役的拔汗那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拔汗那位于葱岭以西最靠东边的七河地区小国,是唐朝在中亚“事唐最谨”的藩属。雷納·格魯塞指出如果在天宝后期没有发生内乱和革命的话,唐朝在此战所遭受到的灾难是有可能会得到恢复的。然而随后爆发的内战(安史之亂)却使唐朝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


对中亚的伊斯兰化

      怛罗斯战役后,中亚大部分地区并没迅速的转化为伊斯兰教区,虽然阿拉伯人在河中地区(Transoxiana)的建制很早,但阿拉伯人对当地人仍非常不信任,主要是他们并非伊斯兰教徒。初期的时候为了增加税收,没有要求人们该信伊斯兰教,到了Qutayba(屈底波,卒于715年)时期,开许免税引诱和强迫人们改教。不过一直到了850年的萨曼王朝时期,伊斯兰教才逐渐成为河中地区主要信奉的宗教。而在中国新疆地区,即唐安西四镇所在,即使在安史之乱后,唐朝退出西域舞台,当地也没有因此转化为伊斯兰区,回鹘及后起的几个突厥政权一直扮演了汉传佛教的守护者,一度代表了汉传佛教势力抵抗伊斯兰教。到了950年前后,喀喇汗国统治者萨图克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才在新疆得到了发展,在新疆东部地区的高昌回鹘與哈密仍信奉佛教;新疆境内一直到15世纪末明代中叶才完成全盘伊斯兰化。此时距怛罗斯战役已有700年,而唐朝也于907年灭亡。

       而值得注意的是,回鹘本信奉摩尼教,摩尼教于763年传入蒙古回鹘汗国,迅速发展成为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直至840年,回鹘汗国崩溃,部众西迁至西域及河西走廊一带,由于受到当地盛行的汉传佛教的影响,大批民众多改信佛教。唐代的新疆地区是汉传佛教的一大中心,已有了近很长的汉传佛教发展历史,僧徒众多、香火旺盛。这些都为后来回鹘佛教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今天所能见到的回鹘文佛经、回鹘佛教石窟艺术诸因素来看,汉传佛教对回鹘佛教影响最大。虽然吐蕃曾在新疆统治一段时间,但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影响仍不及汉传佛教。直到元代,由于蒙古人崇敬喇嘛,藏传佛教才在新疆得到发展,但汉文佛典被翻译为回鹘文的数量仍最多,大约81部41种佛经。其次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佛经,至少有16部。


对纸张的传播

       匈牙利学者Harmatta推断,在蔡伦发明纸张后的一个世纪,索格低亚(Sogdiana)就已经用纸通信了;到了3世纪,纸张已传入伊拉克地区。李约瑟指出早在650年造纸术就已经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到了707年纸张已在阿拉伯半岛麥加被阿拉伯人使用。总之,都比怛罗斯战役早。
对两国的关系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与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之间通常关系,并未见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阿拔斯在对华关系方面上与前朝没有什么改变。以下为怛罗斯之战后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17次记录,自战后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753年就来了4次,见于《册府元龟》记载者有。

 

年                                    献物
751年后               阿拔斯使臣来华记载
752年12月7日     黑衣大食谢多诃密遣使来朝,授左金各卫员外大将军,放还番。
753年3月             黑衣大食遣使献方物。
753年4月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753年7月12日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来朝,并授中郎将,赐紫袍金带鱼袋。
753年12月          黑衣遣使就马30匹。
754年4月            黑衣大食遗使来朝。
755年7月            黑衣遣使贡献。
756年7月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来朝。
757年                 大食国遣使朝贡。
758年5月1日 回纥使多乙亥阿波80人,黑衣大食酋长闹文等6人,并朝见,至阁门争长。通事舍人乃分左右。从东西门并入。
760年12月          宴白衣婆节使等18人于延英殿会。
762年5月30日     黑衣大食遣使朝见。
769年1月            黑衣大食遣使朝贡。
772年12月          大食遣使朝贡。
774年7月            黑夜大食遣使来朝。
791年1月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798年9月8日     以黑衣大食遣含嵯、乌鸡,莎比并为中郎将,防还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战争,唐朝输了,小部分人知道
怛逻斯之战:击败唐军之后阿拉伯帝国竟火速求和?遣使高达17次
UC头条:打赢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如何看待唐朝,史书记载了一奇怪举动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大唐帝国的军队的,你知道吗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一战大唐帝国若胜,阿拉伯女人可能会不戴面纱裹小脚吗?-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