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兵”“勇”其实并不同

 

“兵”“勇”其实并不同

 

  现在,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清宫戏”。如果注意细节的话,会发现其中的士兵有的穿着带有“兵”字的衣服,有的士兵身上的衣服却是带着“勇”字;很多人就奇怪,莫非是道具不够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其实呢,这是清代军事史上特有的现象。

  史载,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并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但是随着军事斗争的需要,不得不征用八旗之外的汉人为兵,称为绿营兵,与八旗兵一道构成了清代的国家常备武装力量。

  绿营兵虽然与八旗兵的使命都是维护统治,保家卫国,但是清代一直对八旗兵十分倚重,所以绿营兵所受待遇就与八旗兵差远了。按照八旗制度,八旗兵大部分卫戍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用来镇压民众造反。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在地方上行军的大多是绿营兵而非八旗兵。

  每逢战事,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战事结束后立即解散,他们并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大练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就和“兵”一样,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为了区别“勇营”、“八旗兵”和“绿营兵”,规定“勇营”身着“勇”服,而后两者则穿“兵”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士兵背后的“兵”和“勇”,差别居然这么大
“兵“”勇“原来不一样—清代“兵”和“勇”的区别
颐和园中的关羽文化
清朝兵丁胸前的兵、勇、卒、衙、驿等字号分别代表什么?
清兵军服背上的“兵”和“勇”的区别
清朝时期“兵”与“勇”的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