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藏传奇一一左宗棠与大盂鼎的故事

左宗棠照片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湘军名将、洋务派首领。好经史,有霸才。林则徐一见即叹为“绝世奇才”。曾国藩称“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潘祖荫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梁启超甚至称“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大盂鼎,是目前出土文物中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那么,大盂鼎是怎样传到左宗棠手里的呢?又是怎样流传到他人手里的呢?


大盂鼎1849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最先为清时凤邠道凤翔府岐山县凤鸣镇乡绅宋兑成宋金玺父子所有,后又被爱好青铜器的岐山县令周庚盛夺得。此后大盂鼎又被到北京,但当时还没有人能断定该鼎的名称,甚至对它的真伪也不能判定。


1850年,任汉中府教授的宋家掌门人宋兑成,回家省亲,听说岐山县京当乡地主董天有要抛出大盂鼎。京当乡是周文化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出土了毛公鼎、大盂鼎、牛樽等国宝,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宋兑成与董天有经过再三磨价,用一马车银元买来了大盂鼎。


几天后,京当乡有户人家又要出售小盂鼎。原来,就在大盂鼎出土后,这户人家在挖出大盂鼎的那面土崖上又挖了一件大宝,身子比大盂鼎还粗,上有铭文400字。由于前者体小字大,后者体大字小,便将前面挖出的大宝称为“大盂鼎”、将后者称为“小盂鼎”。当宋兑成买走了大盂鼎后,这户人家悄悄找到宋家门上,问要不要小盂鼎。宋兑成当下拍板用一大堆银元买来了小盂鼎。


就在宋家得到这两件大宝之际,宋兑成的儿子宋金玺于道光三十年高中进士,中翰林,可皇帝觉得宋金玺这名字有点俗,便赐他为宋金鉴。


当时的岐山县令叫周庚盛,喜爱宝物。周县令听说宋家一连得了两件大宝,便垂涎三尺。周县令他径直走进了宋兑成家中。一番寒暄过后,他对管家说,他想借大盂鼎看几天。拓几张拓片后便归还。管家情面软,怕得罪了县令,再说县令只是借几天,这个面子不给,就有些说不过去。他让长工套上马车尾随县令将鼎送到县衙。


几天后,管家左等右等,不见县令影子。他有些急了,便去县衙找到了周县令。谁知周县令竟说大盂鼎被巡抚借走了看看。管家这才知道闯下了大祸。


其实,周县令早就把大盂鼎卖给了省城古董商,给自己换回了几千两白银。谁料,这件宝物又被宋金鉴给遇上了。


原来,宋金鉴在翰林供职之余,好到琉璃厂转悠。琉璃厂的宝物有不少是从西岐贩来的。一天他在德宝斋驻足时,突然发现蹲在地上的宝鼎状似大盂鼎。赶紧打量起腹中的铭文,一字不少。仔细瞧来跟自家的大鼎如出一炉。再一问店主,是刚刚从西安运来的。他以为家中发生了变故,更以为是管家背着主人偷卖了。亏得发现得早,店主正在待价而沽。磨了半天价,开价3000两银子。当即买回了大盂鼎,翌日又装上马车运回岐山。宋金鉴走上仕途后,当过贵阳府知府,后官至刑部郎中。


同治二年,宋金鉴去世,宋家衰落。宋家出了个抽大烟的纨绔子弟宋允寿,他先是用家中的金玉玛瑙换大烟,后用粮食偷着换大烟,再后来干脆用大盂鼎换烟泡。待宋家人发现大盂鼎不翼而飞时,四处寻找,已为时晚矣。宋家子孙中还出了个官迷宋世男。一心想做官,竟偷着将小盂鼎送给陕西巡抚,终于成了东阿知县。而小盂鼎至今觅不见踪影,只留下铭文拓片供人考证。


宋允寿将大盂鼎卖给正是他父亲的好友、故漕运总督袁甲三之子袁保恒。袁保恒与宋金鉴是同科进士,都是翰林编修,他还为宋金鉴撰写了墓志铭,按理说和宋家关系不错。此时袁保恒正在陕甘总督左宗棠帐下管理西征粮务,宋允寿穷困时找到他也是很自然的。


大盂鼎被袁保恒以七百两白银获得,又转到左宗棠手里。此种过程不得其详,一说是袁保恒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得宝鼎后不敢专美,旋即将大盂鼎献给上司以表孝心。而此后袁保恒也一路飞黄腾达。左宗棠军克复肃州时,朝廷大奖左军将士,袁保恒荣膺一品顶戴。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


左宗棠得到大盂鼎之后,知是古物,但戎机缠身,对宝物未多关注。如果不是因为左宗棠的恩人潘祖荫被革职,大盂鼎或许会一直由左宗棠收藏。



原来,潘祖荫曾有一段解救左宗棠的往事。早在咸丰十年,左宗棠被湖广总督官文弹劾,当时官文已奉密谕:“左某如果有不法情事,即行就地正法。”御前大臣肃顺知之,语其幕客高心夔,高转语王闿运,王又转语郭嵩焘,郭使王偕高求肃营救。肃允之,又云仍须别有人奏保,上如问及,可从而解释之,其势顺而言亦易入,若凭空陈奏,恐上见疑。王以告郭,郭乃撰具保折,并怀三百金往觅大理寺少卿潘祖荫。


潘上疏密保左宗棠,言:“楚南一军,立功本省,援救江西、湖北、广西、贵州,所向克捷,固由骆秉章调度有方,实由左宗棠于地形厄塞险要,了如指掌,故贼纵横数千里,皆在宗棠规划之中。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未几,而湖北巡抚胡林翼保左宗棠之折亦至,上乃顾肃曰:“官文劾左宗棠,潘祖荫、胡林翼又保举左宗棠。方今多事,用人之际,人才难得,左宗棠果为不法,固应严惩,如有大才,亦应重用,不知究竟何若?”


肃曰:“闻左宗棠为湖南巡抚骆秉章所信用,一切皆归其主持。官文劾之,亦颇以其揽权为言。然骆秉章之在湖南,功绩昭著,即左宗棠之才可知矣。”上恍然,于是谕官再行确查。及官覆奏,亦为左洗雪,即奉命以三品京卿用。此案才平息下来。


日子到了同治十二年底,潘祖荫时运不佳,他随御驾谒东陵,坐失部印,被褫职留任。不久,他任顺天乡试副考官,此次中举的徐景春文理荒谬,而他有偏袒之嫌,又被降二级调用。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为安慰落难之中的潘祖荫,报答潘氏搭救之恩,欲将大盂鼎献出。


他向潘写信表达送鼎之意,可潘却回信谢绝。原来,潘之前就得到了大盂鼎拓片,但怀疑此鼎为赝品,对接受这份礼物犹豫不决。而左宗棠却认为,盂鼎定非赝品。左宗棠在给袁保恒的信中说:“盂鼎拓本细玩定非赝品,伯寅侍郎疑为不类……弟意宝物出土,显晦各有其时,盂鼎既不为伯寅所赏,未宜强之,盍留之关中书院,以俟后人鉴别。”伯寅为潘祖荫的字。


左宗棠画像


潘祖荫到底是金石学家,多次研究拓片后又觉得不像赝品,但还是拿不准。于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潘祖荫改变了主意,写信给左宗棠,“亟欲得盂鼎”。据《左宗棠全集(书信二)》记载,左宗棠答袁小午书:“伯寅侍郎书来,亟盼盂鼎之至。前函敬托为照料,辇至都中,计已筹措及之。”这个袁小午就是前面提到的袁保恒。左宗棠得信后立即安排袁保恒将大盂鼎运往北京。潘祖荫得到大盂鼎后,很快弄清了大盂鼎腹内铭文的内容,并认定这件是铸造于西周康王时代的礼器。鉴于宝鼎铭文中提到了西周贵族“盂”,所以,潘祖荫就将这件宝鼎定名为大盂鼎,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为纪念这一宝物,潘祖荫请金石家王石经篆刻了“伯寅宝藏第一”的巨印。


潘祖荫的鉴赏能力在当时是出了名的,据《清碑类钞》记载,宫中众太监得古玩,必请潘文勤公祖荫鉴别。孝钦太后亦尝曰:“潘祖荫所鉴定者,固无甚大谬也。”然而,在这件宝物的真伪鉴定上,左宗棠要比潘祖荫判断的准确,这不能不说是左宗棠慧眼识宝物了。


大盂鼎

大盂鼎造型雄伟庄重,纹饰简约朴实。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双耳、腹鼓、圆底、三足。口沿下有饕餮纹饰,足上铸有兽面并有扉棱及弦纹。鼎腹内壁镌刻有铭文十九行,共291字。


大盂鼎铭文内容大致为:周康王对贵族臣子盂追述祖先文王、武王灭殷商是有天命的原因,以及西周开国之经验。理政和祭祀要恭敬认真,不要酗酒误事,殷商之所以会亡国,在于执政者沉湎于酒色。他自己以文王为榜样并要求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为榜样。周康王授命盂掌管军事和治理国政,并叮嘱盂不要酗酒,要恭敬理政,不要废弃王命。铭文还记录了周康王赏赐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庶人及奴隶共1709名。


大盂鼎铭文告诫官员不得酗酒,当为我国文字历史上最早的戒酒令。对研究我国西周王朝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大盂鼎铭文的金文拓片,也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名篇。


大盂鼎铭文拓片



1890年潘祖荫病故,潘祖荫一直无后,6年后他的夫人也在北京去世,潘祖荫所有的遗产就由他的弟弟潘祖年全权处理。据潘达于在其《自传》中回忆,当潘祖年得悉嫂子去世后赶赴京师料理已逾一月,潘祖荫位于北京米市胡同内的大宅中,已经出现文物、藏书被偷盗的事情了,光是宋版古籍缺首卷者已不在少数。潘祖年将长兄的青铜器和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运回苏州,把大盂鼎和大克鼎供放于潘家大堂之上,成为潘家的传家之宝。


同那个时代的其他国宝一样,大盂鼎也被人觊觎。光绪末年,金石大家端方任两江总督,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盂鼎为己有。端方几次三番找到潘祖年,或曰重金购买,或曰借几日观赏,乃至仅仅要求亲眼看一次,均为潘祖年所拒。


潘祖年拒绝端方看宝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在当时鉴藏界,与潘祖荫齐名的陈介祺,家藏的“海内三宝”之一——毛公鼎就是陈介祺死后被端方夺走的。陈介祺对其他收藏都乐于公之于世,印成目录,唯有对毛公鼎,深锁密藏。饶是这样,陈介祺1905年病故后,端方查访到毛公鼎的下落,他倚仗权势派人至陈家,限三日交鼎,强行买走。


所以,在潘家眼里,端方始终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部下刺杀,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进入民国后,潘家又面临着更多权贵的威逼利诱。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酷爱中国青铜器的美国人闻风专程赴苏,找到潘家,欲以数百两黄金外加一幢西洋楼换此宝鼎,被潘氏后人潘达于拒绝。


三十年代中叶,国民政府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有大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幸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


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8月14日苏州遭到日军飞机轰炸。为了防范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掠夺,潘家后人潘达于等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经反复遴选,决定将宝物藏于二进院落正房的堂屋正中。参与者有潘达于的姐夫潘博山及潘博山的弟弟,还有两个家中的木匠长工。


主意已定,潘家人在两个夜晚,仗着月光悄悄将全部宝物入藏地下。平整泥土,上面再按原样铺好方砖,将室内恢复成原样。知道埋藏宝鼎秘密的,只有经手埋鼎的五个人。潘达于找到的四个帮手,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潘博山及其弟弟,是潘氏宗亲中至亲至近之人,潘博山还是潘达于的亲姐夫——潘达于姐姐丁燮柔也嫁入潘家。这两人自然可以放心。那两个木匠,是潘氏大家族的长工,为人忠厚。为了保密,潘达于还对两位木匠师傅承诺——潘家会奉养他们一世。而这两位木匠,真的对埋鼎一事守口如瓶,始终未向外界吐露半字。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即往上海避乱。潘宅一时竟成了日军搜查的重点。日军经过反复的搜查甚至挖地三尺均无所见,只得作罢。由于潘氏后人的机智勇敢,知情人的严守秘密,日寇夺宝不着,国宝才逃过一劫。


解放战争期间,潘氏后人也未敢轻举妄动,大盂鼎、大克鼎仍深藏于姑苏老宅之地下,又逃过了国民党要员的威逼利诱,国宝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1951年7月6日,潘祖荫的孙媳妇潘达于女士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将家藏大盂鼎、大克鼎捐献给国家。为表彰潘达于的献宝壮举,华东文化部于10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颁发文化部褒奖状:


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1959年,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上海博物馆以大盂鼎等125件馆藏珍品支援。从此大盂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作者:宗 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之重器 大盂鼎和大克鼎背后的故事
重型国宝大盂鼎和大克鼎背后的故事
西周最大的鼎出土后100年8位主人多数没有善终,直到上交国家
大盂鼎
三千年国宝,三代人呕心保护,日军7搜未果,建国后挖出献给国家!
大克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