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心目中的混元太极

注:本文发表于《武当》杂志总第340期2018年第十二期。

我心目中的混元太极系列,是恩师冯志强先生以几十年殚精竭虑的探索研究而创立的内家拳新流派,是对太极拳传承发展的杰出贡献,也是留给我们的珍贵而厚重的武术文化遗产。我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炼体悟,得到最深切的体会就是混元太极的蕴涵仰之弥高,探之弥深,值得我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力去修炼、研究、传播。

 

    一、混元太极是混合的圆形运动

    混合的圆形运动,是混元太极拳拳架套路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冯师对混元太极最简明扼要的解释,更是对我们练好混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太极拳通过不同形态、方位的圆弧运动将我们的四肢百骸牵引推拉、抻筋拔骨,使筋骨皮肉产生弹性从而更具张力。这一过程也称为“易筋”。古人云:“得圆者得太极”。周而复始的圆形旋转运动是宇宙天体运动的本象。因此,“道法自然”的混元太极拳从太极哲理到行拳意念,从肢体运动到丹田旋转,无处不圆。可谓处处浑圆,式式太极。环圈套叠,形态各异的圆形运动,牵引四肢百骸舒展拉伸,引导内气开合鼓荡,方可在描绘太极图的混元运动中,进入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在此阶段,“一身备五弓”是无处不圆的基础条件。武术界对“五弓”的诠释历来是见仁见智,而本人认为“五弓”是指身体某些部位在行拳的过程中须成圆弧形。1 圆裆开胯,提肛收尾闾,使人体下肢构成拱形,此为最基础的一张弓。2 含胸拔背,收下颌、收腹、收尾闾,使躯干形成一张弓。 3 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坐腕,使两上肢形成一张弓。4 左腿曲膝开胯,通过含胸拔背、收腹圆裆、右松肩坠肘掤圆形成一张弓。5 上述一张弓左右反转再形成一张弓。这就是“一身备五弓”。五弓齐备合而为一,则为“全身一张弓”。如此整体上构成一个立体的浑圆圈。在这一阶段必须牢固地树立圆的意识,着意地去寻圆、求圆、固圆。从着意求圆到自然成圆是此阶段主要的研练方向及首要任务。如此一步一个脚印,方可再上新台阶继续前行。

 

    二、混元太极是大脑支配下的全身运动

    大脑支配下的全身运动,这是冯师对混元太极的进一步解释。这里强调全身运动,而不仅是手脚运动。虽然在这一阶段还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研练方向,但却强调“全身”这一概念。随着人类活动方式的不断变化,在平时生活劳动过程中某些骨胳肌肉长期废用而萎缩,大脑对身体某些部位的调节能力逐渐降低。从生理结构上看,成人206块骨头通过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关节相联续,在肌肉的收缩牵引下,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人体各种活动。混元太极拳的练习不仅是肩肘手、胯膝足、上下肢等关节及周边肌群的协调性练习,更重要的是躯干、胸廓中一些细小关节及相关肌群的功能练习。脊柱是人体躯干的关键结构,由24块分离椎骨、1块骶骨、一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紧密连接而成。其位于躯干背面正中,形成了躯干中轴,上承颅骨,下连髋骨,中附肋骨,参与形成胸腔,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虽然在相邻两个椎骨之间的活动很小,但就整个脊椎而言,运动幅度很大,而且能作各种方向的运动。例如1 前屈与后伸运动,2 侧屈运动,3 旋转运动,4 跳跃时由于脊椎曲度的增减变化而产生的弹拨运动。脊柱于颈、腰部的运动较为灵活,但也极易受伤。胸廓由全部胸椎,胸骨和十二对肋骨借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十二对肋头的关节面与十二个胸椎的肋凹构成肋头关节,第二至七对肋软骨与胸骨侧缘相应的切迹形成胸肋关节,等等。在胸腹躯干周边分布着许多短肌,阔肌和轮匝肌,他们各行其职,发挥着各自的功能。除此之外,五脏六腑也置于胸腹之中。基于上述生理特点,冯师强调:虚实转换全在腰,胸腹折叠运开合,以身带手、节节贯穿。

    腰为一身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它既维持着一身的中正和整体的平衡,又关系到中气贯注、气沉丹田,内气出入和上虚下实的运行到位。冯师指出,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腰际,也就是一身的总虚实在腰。因此,松腰、塌腰、虚腰、活腰的练习非常重要。练好腰胯,周身才能灵活,活而能转,转而则灵。塌腰敛臀自然尾闾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门方能松开,配合会阴内收和虚领顶劲,则脊椎自然坚直,中气贯于脊中,上下一线穿成,上下前后皆能合住劲,转动时自然无所偏倚。配合松胯,坐胯和圆裆,则腰劲下贯、两股有力,气沉足底,下盘势必稳固。在混元太极的练习中,胸腹折叠为开合转换的总枢纽。冯师指出,体前胸腹为阴面、任负一身之阴脉;体后脊背为阳面,总督一身之阳脉。因此,胸腹一开,上下四肢皆开;胸腹一合,上下四肢皆合。故胸腹开合为一身之总开合。陈鑫《太极拳论》云:“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胸一松,全身舒畅,横隔膜下降,带动两肩自然放松下沉则上虚,胸空则自然腹实、气贯丹田则下实。混元太极拳继承了陈式太极拳的特点,着重培养独特的螺旋缠绕运动方式和缠丝劲。只有练好腰背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运化来带动和贯穿上下四肢的旋转运动,才能真正做好全身的螺旋缠绕,而达到一动胯先动、以身带手、节节贯穿,全身都是缠丝圈的境地。否则,周身一家、混元一体,会停留在嘴上、纸上或书上而不能练到身上。

 

    三、混元太极是心意领先下的意气运动

    混元太极是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而不是体力劳动,这是冯师对怎样练好混元太极更深层的要求。混元太极作为内家拳,以修炼内功为根本。冯师指出,拳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一就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所以,必须将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合一地练,从而将练习太极拳升华到修炼太极功夫的层面。

    首先,修炼太极功夫,当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虚静的程度可反映出太极功夫的程度,而太极功夫的提高则取决于虚静功夫修炼的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心能静则全身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于是进入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内外一片空灵,四肢百骸荡然无存,静待其动的状态。虚静的功夫不是轻易能练成的,需要长年累月的体悟和积累。它以身心的高度放松为基础,是心松、体松和气松的升华;它又是修炼心意领先的前提,离开了身心虚静的状态,心意无从引领,内气无法运行。

    其次,修炼太极内功,“心意领先”为核心之所在。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练拳全凭心意用功,运化全在一心之中。冯师指出,“太极拳就是从心、形、气上去找,以心意为主帅,达到混元一气。”拳经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在日常的习练中要增强运用心意指挥的意识,要养成静心想、用心想、专心想、细心想的习惯,久而久之心意对周身运行的引导力和掌控力会越来越强,且越来越顺,从而渐入无心成化的“神明境界”。冯师还指出,太极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既练意又练气,既练神又练形,因此意气神形须合一,以意行气是法则。以意行气,气随意行;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神则灵,此乃关键。要用意想着练,而不可想着气如何行,也不可追求运气,更不能以力带气,以免造成偏差。

    再次,拿住丹田。冯师认为,修炼太极内功关键就在于拿住丹田练功,养生和练拳。拳经云:“气不由中心丹田出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致失败。”所谓中心丹田指中丹田,在肚脐深处神阙穴内;中丹田之后为后丹田,即命门穴,中丹田之下为下丹田即会阴穴深处;中丹田之上为上丹田,即两眉正中深处祖窍穴内。所以要虚灵顶劲神贯顶(上丹田),会阴内收气下沉(下丹田),虚实转换全在腰(后丹田),周身之气归丹田(中丹田)。这就是拿住丹田练内功,不离丹田运太极。以心为主宰;内气开合出入皆在丹田。周身缠丝螺旋,皆由丹田内转所引导;而周身阴阳开合转换,亦由丹田内气出入鼓荡所运行。总而言之,要意气神形融为一体,在心意的引领下,内气由丹田出入鼓荡,缠绕运行,循经走脉,通遍全身,推动四肢百骸达成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这就是以内运外,内气修炼、运行的主要机理。

 

    四、混元太极是博采众长的内家拳新流派

    混元太极拳是冯师创立的以陈式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的精髓为主要来源,以太极大道的经典哲理为核心理念,以道家的修炼思想、方法和中医养生之道为运行机理,以内外相合,以内为主的混元运动为本质特征,以混元功法、拳法、器械、推手、散手等为主要内涵的太极拳系列。    

    道,即道家的阴阳哲理、修炼思想和修身方法。道家认为万物皆从虚无而来,即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虚其心、实其腹、强其身、壮其骨;无为无不为,有为有以为;行有为之法,存无为之心。冯师强调在练拳的过程中要放松入静,去僵求柔,柔极生刚;去紧而求松,一松一紧济刚柔,求无极而生太极。冯师认为,无极的本质特征是静,而太极的本质特征是“静极生动”,于是把这一原理运用到混元太极的一招一式中,提出在行拳中每个动作后,均要彻底放松归于静,以便下一动作再次以静生动。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动一太极,同开时内气由丹田行四体,合时内气由四体归丹田的循环相契合。也就是把放出去的心气收回来,正合孟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记得冯师在2009年于苏州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讲话中突出强调:“每练一个动作必须放松一次”的原则。对此,全体与会者应该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在练拳时“以静生动,一动一太极”已成为混元太极拳的一大特色。

    医,即中医的摄生理论与方法。中医的摄生理论包含着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二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中医的摄生首先强调重视精神调养,要求我们做到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已以待物。无是没有妄想和贪求,即是说人具有较高尚的情操。无私寡欲,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冯志强先生说,‘打了一辈子拳,悟出了一个道理很重要,练拳要养’。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太极拳的练习要诀,那么‘养’至少可排在候选的前三个字之列”。著名太极拳研究家余功保先生在《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中如此介绍冯师的这一武学思想。以养为主,练养结合,顺应了当代太极拳修炼、健身养生的主流价值取向,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技击功夫的修炼要诀“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

    武,即中华技击之术。冯师常说,混元太极包含了十八家武艺。从表面上看,混元太极好像只是慢练养生之术,殊不知其中包含了打、化、拿、摘、摔、窜蹦跳跃之技,并融入了太极、心意、形意、八卦等内家拳法,和少林、通臂、劈挂、长拳等外家拳法。只不过混元太极将这些各门武技巧妙地融合于混合的圆形运动中,在练习时重神意而不重外形。冯师强调,练拳时不可心存打人念,但不可没有打人之意,无人要当有人练(人即对手)。意在我心,念不外现。太极不打人,打人不太极,最后练就一身弹簧力,走遍天下无人敌。

 

    五、混元太极是中华武术继承创新的实践成果

    混元太极拳是冯志强先生集他多重师门的传承渊源,习武修炼的超群禀赋,锲而不舍的刻苦努力,广泛交流的丰富积累和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诸多优势,经整合升华而创造的硕果。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先生在恩师的众弟子缅怀文集《师恩》的序言中,盛赞冯志强先生“不愧是武术界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推进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混元太极新流派的问世和新一代创派宗师的出现,确实是中国武术界继往开来,探索创新的旗帜。

    混元太极拳的创立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奉献出一个崭新的、优秀的太极拳系列。混元太极拳的创立冲破了中国太极拳坛上半个多世纪新流派产生缺失的沉寂。太极拳发展史实告诉我们,它的发展提升,往往是由新流派的产生来推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混元太极拳的创立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太极拳发展创新的珍贵典型。混元太极拳的创立成功,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1、近几十年来,太极拳普及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确实态势喜人,可是习练者数量的增长并不能代替太极拳自身的发展提高。同其他任何文化事业一样,只有自身不断地发展、创新、提高,才能不断地增强生命力和吸引力,才能不断提高普及的质量。

    2继承传统和探索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如果片面强调继承传统,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则日久天长势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片面强调探索创新,而不继承传统,那么这样的探索创新必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成功的。除此之外,继承传统必须取其精华,对太极拳而言,即继承反映其本相的核心内涵。如果背道而驰,则会误入歧途。

    3探索创新要获得成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理念和“杂交”的方式都极其重要。冯师的众多弟子大都是从其他拳种或流派转入混元门下的,但他从不排斥其他门派,相反鼓励弟子不要丢掉原来所学,而要兼收并蓄。显然,这同他自己学拳经历密切相关。他提出“一人一太极”的概念,强调要把混元太极的理念、方法、特点与每个弟子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练出自己的特点,才算真正学到了混元太极。冯先生还多次对弟子们说:“太极拳不是一门一派的,它不姓陈,也不姓杨,更不姓冯,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是何等的胸襟气魄,又是何等的智慧高明。

    我深切感到,重温恩师教诲,解读混元太极的过程,既是自己再学习的过程,也是混元太极价值再发现的过程。恩师追求的“混元太极造福人类”的崇高梦想永远是激励和鞭策我们学习进取的精神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混元太极----冯志强先生与混元太极拳
浅谈修炼《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感悟 ——道云龙
冯志强先生授拳精要之我见
太极与瑜伽【转】
「太极拳100问」你能想到的问题都在这儿了
怎样学好练好混元内功——拿住丹田练内功、呼吸往来是关键  忆冯公志强师经典教学理念之五 博武国际武术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