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山读园 ▏寄畅园:一座园林背后的文明轮回(中)

静山之境

每周四

携山石之沉静,林泉之生机

静候您来此

享片刻闲雅

乙未年

十一月廿八


寄畅园:一座园林背后的文明轮回(中)

(接上篇)


图1 雪中寄畅园。黄国华摄

再造一处画境

1665年底秦松龄将母亲安葬,第二年春便前往嘉兴拜访张南垣。当时张南垣移居嘉兴已近30年,城内外到处都有他的作品。他推荐了侄子张鉽,并让张鉽陪秦松龄游赏自己20多年前营建的鹤州草堂。

这一选择显然别有深意。鹤州草堂位于放鹤洲,相传是唐代宰相裴休放鹤之处,南宋朱敦儒曾在此建造别墅,1642年建成的鹤州草堂,被推许为嘉兴第一名园。作为当地最富历史兴味的名迹,正与素以传世久远著称的寄畅园相称,秦松龄《放鹤洲》诗写道:"两度名园过,人传旧相家",引起他深切共鸣的正是鹤洲草堂的辉煌过往。同时张南垣也在向张鉽示范,如何改建一座历史名园。放鹤洲虽属于"江湖地",与寄畅园所在的"山林地"不同,但造园重法不重式,要得其精神方能成佳作。

聘定了造园师,秦松龄继续南下,先后游览了杭州西湖、钱塘江、七里滩、彭蠡湖、滕王阁、小孤山、采石矶和燕子矶等名胜,俨然在为造园搜集素材。等他回到无锡,张鉽已查勘停当,胸有成竹,只待两人议定便可开工兴建。

张鉽追随张南垣已有些年头,见过不少园林,此前虽听过寄畅园的名声,但亲眼见到还是吃了一惊。江南园林多在城中,不免局促,如寄畅园这般处在真山真水之间,远离尘嚣,极为可贵。很多园林虽标榜历史悠久,如沧浪亭追溯至北宋,狮子林始建于元末,实则屡兴屡废,每次都近乎重建。寄畅园则一直受到秦氏子孙的悉心照料,宛如一条脉搏持续跳动的生命,已有上百年高龄,沧桑而古雅。这些年虽疏于打理,荒草丛生,藤蔓缠结,却仍山清水媚,荫浓花繁,可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张鉽仔细走遍了园中每一处角落,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心中逐渐成形。他不要简单地修复原状,而要赋予这片山水新的生命。而他首先需要确定的,是秦松龄能接受多大程度的改筑(图2)。

图2 寄畅园今景。锡惠公园管理处提供

秦松龄回家第二天两人就一起来到寄畅园。张鉽微笑着请他示意。秦燿的寄畅园分为南部起居和北部游赏两区。秦松龄刚被新任县令吴兴祚聘请纂修《无锡县志》,他计划在寄畅园完成这项任务,因此希望保留南北的分区,对起居部分原样修复。张鉽点头认同,南区的卧云堂、箕踞室、含贞斋格局谨严,乃是园中之宅,保存的也好,修复即可。"至于北面的游赏区",秦松龄谦虚地笑笑,说:"张山人是行家里手,还要请你作主。"张鉽沉吟了一下,说:"池西的假山是园林主体,当年舜峰公(秦燿)在山顶开凿曲涧作流觞之饮,构思甚雅。可惜地势较高,水道又宽,如今的水量已很难维持。我建议将山体挖开,深六至七尺,形成一道山谷。将泉流引至谷底,缩窄水道,这样不但引水容易,水量也好控制。"秦松龄心中一动,挖开假山对于寄畅园不啻抽筋动骨,这个构想委实大胆,而张鉽所言也是实情。他幼时还在涵碧亭看过瀑布,后来水源枯竭,再也未能恢复,将水道挖低是最切实的解决方法。张鉽看秦松龄若有所动,接着说:"我已察勘好山谷路径,避开山间树木,一棵不动。将来用黄石砌筑谷壁,人行谷底,泉流脚下,头顶则是参天的古树。那时这座假山将变成一座真山。"(图3-6

图3 寄畅园八音涧

图4 寄畅园八音涧近景。黄国华摄

图5 寄畅园八音涧近景。黄晓摄

图6 寄畅园八音涧近景。黄晓摄

秦松龄听得入迷,问道:"山区如此,水池又如何处置?"张鉽说:"涵碧亭是为了赏瀑布,知鱼槛则为赏涵碧亭,环环相扣,结构缜密。但如今既挖开山体,瀑布已不存,亭槛便失去了依附。此外,在嘉树堂前望锡山塔及池中倒影,景致绝佳,惜有一亭一槛横拦于前,不够疏畅。我建议将知鱼槛挪至东岸,使水池南北通为一体;涵碧亭也向东移,将宛转桥拉直连起东北两岸(图7)。如此一来,山林幽深而水池浩渺,奥旷兼得。"秦松龄忍不住拍手称妙,连连点头:"皆依山人!另外,我此番游江南,曾至七里滩、采石矶与燕子矶,对临水滩头甚感兴趣。"张鉽接口道:"此意甚好。我可在假山近水处设片水滩,与知鱼槛一西一东将水池拦腰束住,既使池岸曲折有致,又可平添深远之趣。"

图7 寄畅园七星桥。李孝忠摄

两人越说越投机,张鉽取出一页绢纸,在秦松龄面前展开。原来这段日子他反复琢磨,已绘好改筑的详细图样。秦松龄低头看图,恍然领悟张鉽筹划的整体构思: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水量下降反倒成全了张鉽,使开山辟谷成为必要,让他得以施展张氏家传的在咫尺之地营造"群峰造天,深岩蔽日"气象的叠山绝艺。以开山为起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张鉽将此前依山跨水、随意点缀的亭台轩榭尽量挪至东岸和北岸,与西岸假山隔池相赏(图8)。

图8 寄畅园导游图。锡惠公园管理处提供

张鉽的调整使园林布局变得洗练得体,造就了今天的寄畅园:寄畅园所在的惠山位于城西,园内建筑多在东侧,面向山林而背对城市,向西经水池过渡到园内的假山,继而延续至园外的真山,从而形成从城市人间向天然山水的有机过渡。这与园南的惠山寺恰成对比:惠山寺坐西朝东,俯瞰城市,表现的是佛教的普度众生;寄畅园坐东朝西,面向山林,表达的则是主人的林泉高致。

隔池相赏的建筑和假山分别代表了人工和自然,寄托着人们对彼岸异质世界的向往,正是自倪瓒以来中国山水画最经典的构图,这一模式深深影响着元明以来的园林格局。随着时代发展,文人的趣味也在变化,明清之际对"画意"的追求压到"诗情",成为新的潮流,而站在潮流顶端的便是张南垣开创的"张氏之山"。他善于采用画家手法叠山,"初立土山,树木未添,岩壑已具,随皴随改,烟云渲染,补入无痕"(吴伟业《张南垣传》),能够模仿各家笔意,"荆浩之自然,关仝之古淡,元章之变化,云林之萧疏,皆可身入其中。"(黄宗羲《张南垣传》)"张氏之山"仿佛山水画作的立体再现,让人如同进入画中游赏。

"画意"与"诗情"的轮替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园林风格,其关键便在于张鉽强调的:虽是假山,却如真山。文人造园源自对真实山水的热爱,由于不能住在山林中,他们将其缩微到庭院里,叠拳石为山,凿勺水为湖,文人们一直在借助想象体会自然,"观庭中一树,便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即度知五岳"(汤贻汾)。但张鉽改筑的寄畅园假山则不再是自然山川的缩微,而是真实自然的局部。从东面眺望园西的假山,仿佛惠山延入园内的余脉;进入山谷,岩壑森森,流水淙淙,行走其间如置身于万山丛中。秦燿对典故的运用,是通过古人之眼,经由古人之心观看和感受自然,"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张鉽的假山则让人直面自然,有如第一流的词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王国维《人间词话》)。改筑后的寄畅园使人得以无限亲密地接近自然,其间既不再隔着想象,也不再隔着古人,真正实现了文人安居山林的理想(图9)。(未完待续)


图9 寄畅园,近景为石桥与鹤步滩,中央是锦汇漪水池,对岸为知鱼槛。李孝忠摄

静山之境特约撰稿人:黄晓、刘珊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主要从事建筑史和园林史的研究,尤其注重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展开对于建筑和园林的解读。(本文转载于《静山之境》公共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泉之思<上>
名胜|江苏·苏州园林
09 寄畅园
【景观人理论系列】《中国古典园林史》必背园子 — 江南四大名园之寄畅园 !
颐和园记 | 33 小园谐趣仿寄畅
寄畅园的造园环境与借景探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