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

玉在中国从来不是单纯的矿物宝石,而是一个满载深情的文化符号。《诗经》之中,与玉有关的诗句比比皆是。所谓'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所谓'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所谓'充耳秀莹,会弁如星'……一切的美好,似乎都可以玉比之。如斯美质,自当拥之,集藏古玉,商代有始,自是风气不绝,宋,明。

《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玉琮被当作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六器”(又名“六瑞”)

古时“六器”,又称“六瑞”,即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六种玉器。

六器主要是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法器,《周礼.春秋.大宗伯》曾记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是为“六器”。

尖首平端,是为“玉圭”

新石器时期,原始古玉中的“法器”究竟是何用途并无确切说法,考古学界也是众说不一。

有些学者称,这种高古玉乃是原始宗教以及巫师沟通天地而使用的法器,这种说法究竟具不具备合理性,不知道真相的我们暂且不讨论。

四川金沙博物馆十节玉琮

从浙江良渚文化到四川金沙遗址,近些年来挖出的祭祀坑中,玉器占了绝大多数,就金沙遗址古蜀王国祭祀坑来说,大多数祭祀坑出土的玉器都是所有祭祀物品中数量最多的。

比如,在金沙遗迹中,第14号遗迹出土西周早中期文物355件,计有金器41件、铜器4件,石器3件,然而玉器却高达307件,可见当时的玉器受欢迎程度多高!

呈半圆形片状或窄弧形,为“玉璜”

这代表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在那些个离我们远得不能再远的时代,玉器在王公贵族眼里,是权力与财富、沟通天地神灵的象征与代表。

它们受到王公贵族的追捧,玉器自然愈来愈多。数量一多,自然就要求质量,精美的玉器由此诞生,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玉器中的王者——“六器”,也由此愈加受到王公贵族的追捧。

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一端存穿孔,是为“玉璋”

到了夏商周以后,从其考古发掘来看,“六器”数量渐渐减少乃至到了后世甚至是消失,“六器”在西汉时期便已然是古董级别的器物,贵族争相展示自己身上不一般的挂饰——高古玉,即那些从原始时代的“法器”演变为“礼器”的玉挂饰。

千年前,“六器”已然是古董,千年后,“六器”更是古董之中的古董!

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是为“玉璧”

如此说来,制作工艺复杂、纹饰精美的“六器”在2017年接连拍出高价也就不出奇了。

外形似虎,是为“玉琥”

国家博物馆馆藏玉器

白玉镂雕梅花纹瓶

清 

通高28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7.5厘米

白玉质,器呈长扁圆形。子母口,短颈,溜肩,长扁腹,腹部下敛,平底,附盖,盖顶为圆形钮。瓶体光素无纹饰,瓶身一侧镂雕一颗粗干梅树,老干新发的枝干、枝叶及梅花环抱缠绕于瓶体。 

此器原为清宫旧藏,玉质纯净,白泽光亮,造型大方而纹饰奇巧,独出心裁,做工精致,采用镂雕、浮雕等雕琢技法,是一件精美的清宫陈设器。此器以梅花作主要装饰纹样,梅于老干上发新枝,并能御寒开花,象征不老不衰;梅花瓣为五,象征着“福、禄、寿、喜、财”。故明清时期梅花纹样是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吉祥纹样之一。

玉琮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礼器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

高4.4厘米

《周礼》上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宗教用具。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7号墓的主人拥有精美的玉琮,说明他是具有巫师职能的人。 

山形玉饰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冠饰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

高4.8厘米、宽8.5厘米

这件玉饰有三个叉,左右两叉各刻有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叉有竖向直孔一个,出土时中叉紧连一根长玉管。山形玉饰的出土位置在死者的头部,且与成组的锥形玉饰相邻或叠压。7号墓的主人拥有玉钺和玉琮,是一位集军事权力和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他把山形玉饰戴在头上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尊贵地位。

龙纹玉璧

汉 西汉 

直径26.3厘米

先秦时,壁、琮、璋、璜等物被称为祭玉和瑞玉,用于祭祖和朝觐等礼仪。到汉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渐趋衰落。不过璧在燎(烧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这样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用于随葬的也不少,有的放在死者的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中间,还有的镶嵌在棺外作为装饰。这件碧玉谷纹壁,谷纹细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颗粒组成,外缘饰以一圈图案化的夔龙纹,质地坚硬,晶莹悦目,代表了汉代石器工艺的水平。

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

战国 魏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

长18.7厘米、宽4.9厘米

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刻有卧蚕纹。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纹较为精细。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

孔雀形簪首

长5.9厘米,宽3.7厘米

此器扁平体,双面雕。孔雀凹点眼,衔绣球正欲飞翔。翅膀用两排竖阴线雕刻,间以横线相隔。花尾上翘,尾根部上下并列两个钻孔,应为嵌接其他材质的簪体之用。 

1950年至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固围村一带进行过三次发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战国时代的大墓及其附属的车马坑,此件制作精美的带钩就出于固围村5号墓中。当时的发掘者认为此墓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墓葬,长期以来学术界也持此观点。近年有学者提出疑问,指出此处墓地很可能是赵国墓地。

青玉簋

商 商后期 

盛食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12.5厘米、口径20.5厘米、壁厚1-1.6厘米

此簋为绿色,平口方唇,腹部微鼓,圈足略外撇。同出土的还有一件白玉簋,侈口圆唇,下腹微鼓,圈足直矮。二件玉簋与琮、圭、璧、环、瑗、玦、盘等礼器共出175件,以璜为数最多,共73件,环次之,共24件。这与《考工记》中记载的玉礼器基本相符,除璋外,已基本齐全。“礼玉”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6种玉器,也可称为“六瑞”。妇好墓出土玉礼器,对研究周代玉礼器的渊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玉龙

商 商后期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5.6厘米,长8.1厘米

器玉质呈墨绿色,间有褐色沁斑。圆雕玉龙,龙首微昂,双角后伏,“臣”字状目,眼珠突起,鼻部微凸,张口露齿。龙身于右侧盘曲,尾尖内卷,两短足前屈,各有四趾。中脊饰扉棱,身、尾饰双线阴勾菱形纹、鳞纹,左足外侧饰云纹。

此外,商代玉龙还有一种片状的蟠龙造型,首尾相对,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中的玉龙相同。

龙是商代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母题,习见于青铜器、玉器、骨角器的装饰中,仅妇好墓即出土9件玉龙。而且在龙的刻画中,眼部多作“臣”字状,身、尾多饰鳞纹、菱形纹,中脊以扉棱表现。这些程式化的纹样,既反映了商代艺术的成熟,又是时人对于龙的诠释。

C型玉龙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高26厘米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

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玉跪人

商 商后期

装饰品

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7厘米

玉人呈黄褐色,圆雕。跪坐,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蔽厀多为长条形,有的中腰较窄,有的上窄下宽,都系于腹上,下缘垂至于膝。冠有圆箍状、圆箍前加一卷状饰,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种形式。从中可以了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白玉透雕双夔龙纹佩

战国 中期

佩饰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长8.9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

玉质白色泛黄,有褐色沁斑,半透明。主体由双龙和牛首组成。龙体弯曲阴线雕刻网纹及卷云纹为鳞,呈回首状,头有尖角,上吻长于下吻并上卷,身下一足前伸握拳,肢体明显。两龙中央是一牛首。

双螭耳回纹玉杯

高7.2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4.5厘米

杯为青色玉料,呈青灰色,局部有酱色沁斑。直口,深腹,圈足。内壁光素无纹,外壁口沿处饰云带纹一周;外壁立体圆雕两螭龙为器耳,螭龙无角,头及双臂攀于杯沿,身弯曲成弓形,双腿蹬住杯壁,长尾状系蔓藤绕在杯腹。这种以螭为耳的玉杯明代多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周玉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古玉精英详解(七)
第七百九十三篇  新石器时期玉文化1
看懂红山文化,从看懂三星他拉玉龙、猪龙、勾云形佩、箍形器开始
礼器之玉琮
礼仪玉丨琥礼西方 璜礼北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