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闻笛|感念课文
感念课文
文/闻笛

读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发表在2019年410日《人民日报》上的《课本里的文学初心》一文后,我也在脑海中对小学、初中、师范学习过的语文课文进行了一番搜寻,似乎有感,今日才行文如下。

高先生记忆超强,全文写的是小学课文,甚至说“我感念小学语文课本,那是我文学初心的萌生地。”我等平庸之辈,小学课文除了节选自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外,其他课文竟杳如黄鹤,印象全无。

但我感念当年小学的语文老师,他让我们背诵课文中的词语解释,因为这是考试的内容之一,尽管老师用这种笨办法是为了迅速提高语文成绩,但精确记忆词语(含成语)的意义,为准确使用词语夯实了基础,我甚至记得那本《词语汇编》教辅书的封面是蓝色的。

这个童子功是必须下的,后来我也听到同事夸奖某些语文老师基本功扎实,是背诵过《现代汉语词典》的。我一直想给朋友们讲述的一个事例却是一个外国人研读《说文解字》的故事,高安中学与韩国太白市黄池高中是友好学校,2019年他们来访时,韩方翻译对陪同的副校长说,他对《说文解字》中的9353个汉字一个一个研读过。当时我在旁边,听后感慨地说:“你太了不起了!我们许多语文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这是针对我自己这么说的,不能以偏概全,把读者你也无辜地包括进去了,也许您也研读过《说文解字》呢。

我们的古人也非常重视文字音、形、义及语法、修辞的教学,并发展成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专门学问——“小学”,现在几乎成为了绝学。

很长一段时间,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用在字、词、句、语法、修辞的时间很少,用在划分段落(基本划分三段)、概括段意、找中心句、概括中心思想或主题等毫无意义事情上的时间太多了。

肯定有人会反对说:我不是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吗?每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生活环境、知识程度、生活阅历等相关,也与文章作者的写作背景、目的功用、思想深度、行文风格、受众读者及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这也是人们孜孜不倦揣测鲁迅“两棵枣树”用意的原因,更是让原文作者试答高考中自己文章分析题,而不能得高分的原因,何况许多文章的意旨是复合的、复杂的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时也说:“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就算能准确概括中心思想(主题、主旨、命题),也只能说明他是按照一定程式训练有素的学生:“作者在文章中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歌颂了什么?揭露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抒发了什么感情?……”一旦离开校园,如果不是专门从事文学批评的文艺工作者或语文教学的老师,他还会这样去读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吗?这也太累了吧?这也许是从小学到大学,经过十六年语文教学后,许多人仍写不出一篇通顺的文章之症结所在,因为他们的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基本功不牢固,正如一个关于古代秀才的笑话:认是认得一肚子字,可就是没办法把它们凑合成一篇文章。我亲见小学语文老师布置学生背诵“学生优秀作文集”中的作文,真是作孽!背诵典范的白话文课文也就罢了,我认为这都是“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尽管这些结集出版的小学生作文比较“优秀”,可供同龄学生借鉴参考,但“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老师,你这样做算不算“谋财害命”呢?

怎样才能取法乎上呢?我有幸接触到两位语文教学耆宿,他们关于语文学习和作文的名言是:肚子里先要有三百篇古文做底子。这当然不是常人可以达到的,但少年时期背诵的古文必定可以终身受益,我便听过一位在与教育无关的岗位上做出业绩的老者背诵《出师表》。

作为一名曾经的语文教师和文学爱好者,我感念的课文主要在初中,这也许与我从事过七年初中语文教学也有一定关系。

《岳阳楼记》采用对比的手法写景,最后升华到作者“无时无地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是作文的典范,影响了一大批人。据说此文是应滕子京之请写就的“看图作文”,苏轼也曾应好友孔宗翰之请“看图作文”,写下《虔州(赣州)八境图》八首。追慕先贤,我也曾凭着两张照片和一小段文字简介,写过一篇《范氏宗祠:忧乐天下传佳话》的文章,铅印于《文化高安》一书中。时至今日,我也还未得机缘近瞻黄沙范氏宗祠。

《出师表》这篇诸葛亮于国力“疲弊”,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毅然北上伐魏,夺取长安时,写给幼主的表文,纵论国是。全篇充满“壮烈”(文天祥语)之气,鼓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勇赴国难,背诵它,可以提振自己的精气神,养浩然之气。

此外,《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等先秦著作节选,陶渊明《桃花源记》,韩愈《马说》,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刘禹锡《陋室铭》等都是文理俱美、正气浩荡、千古流传的经典,作者或为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或为开启民智的思想家,或为领风气之先的文学家,思想之深刻、章法之严谨、文笔之生动,不愧为大家手笔、星斗文章,令人叹为观止,可咏可叹,可析可仿。

然而,有两篇并不著名的人物写就的说明性质的文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并影响至今,一篇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一篇是清代文学家林嗣环的《口技》。两篇文章一写民间微雕工艺品,一写民间曲艺表演,都状难写之景于目前、摹难写之声在耳边,尤其是《口技》一文,写静夜中犬吠、呓语、鼾声、咳嗽、鼠窜、盆倾、妇人抚儿、乳儿诸声音,与某个夜晚自己梦中惊醒所闻如此相似,令人难忘。当然,随着现在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家庭小型化,估计现在的孩子根本读不出感觉。

还有一篇课文,因为后来频频与其叙述的事物接触,而常常忆起它,这篇课文就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甘薯疏序》。当年学习该文,就因为参与过、观看过红薯的种植,薯粉、薯粉丝加工等活动而倍感亲切,后来读到作物移植、清朝人口大爆炸之类的文章,如读2013年1031日《南方周末》的《美洲作物造就了康乾盛世?》一文,20191211日听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余潮副教授在高安中学做的关于农作物驯化的科普讲座等,便一触即发,瞬间穿越,想起《甘薯疏序》一文,这也许是课文编选者都没想到的。

与此文类似的三篇现代科普课文《看云识天气》《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统筹方法》都对我认识世界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有人说,现在散文以鲁迅杂文、毛泽东政论文为翘楚,因此,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之外,似乎只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杨朔的《荔枝蜜》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影响到作文写作。

在我的学生生涯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文,以初中的居多,一则因为学生时代要考试,下过一番功夫背诵。二则因为教学需要,从初一到初三任教过两轮多,每篇都解剖过麻雀,都认真备过课,怎会不熟悉?

师范语文分为语文基础知识(简称“语基”)和文选两部分,文选中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勃《滕王阁序》和林觉民《与妻书》给我印象很深,很美!我至今仍记得初读《与妻书》,第一段便感受到作者的凄婉痛绝,被惊得目瞪口呆,而后反复吟诵。

课文对学生精神底色、思想发育、文化传承、美育培养、语言表达、情感抒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一生,因此,每一篇文章的选择都是反复斟酌、筛选、删削而来的。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和信息爆炸时代海量文字信息,每种语文选本都考验编辑或荐书者的思想、学识、见地、目力,这也是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到《古文观止》,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蔡元培等编写),到叶圣陶先生选本备受推崇的原因。

我感念学生时代读过的课文,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思想和表达,好的课文是青少年时期最美的遇见。

2020-9-28  17:17于高安中学勤政楼105室写毕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童子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师资源频道
充分挖掘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教育存在问题(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