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待父母不是简单孝顺就行了

《论语》基本涵盖了一个读书人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部分特别重要,不仅是绵绵不断传承下来的优秀中华美德,而且是华夏儿女最看重,最为着力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如何对待父母。

有人说,对待父母有什么特别,对他们好,能孝敬、赡养他们就行了,然而孔子告诉我们,这些还不够,还有很多其它要注意的地方。

孝和敬

《说文》曰“孝,善事父母者。”《说文》段注曰:善事父母者。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会意之恉。

再看孝的造字本义,孝,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皆从老,从子,像孩子搀扶老人形,表示孝敬老人。因此可以说,孝在古时候是指孝顺父母,即尊敬和顺从父母,尽心奉养。

在《为政篇第二·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孔子认为,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但一定要有敬心。能事奉父母,但内心不敬,不是真正的孝。有人会反问说,还有谁不尊敬父母,不对父母恭恭敬敬的?当然有,特别是现在,大家都讲平等。有人就认为子女和父母是平等的,当然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如果内心不敬,难免会乱了长幼次序,难免会让子女错误地认为,能赡养,能孝顺就是孝了。

要我说,这样的人仅仅是完成了孝的任务,而没有做到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养,是有敬。如果有敬,侍奉父母时就会和颜悦色了,就不再“色难”了。

《为政篇第二·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当然孝也有其它方面的表达,在《学而篇第一·一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表现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做到孝,还要看父母在时子女的志向,父母过世后,子女的行为,只有“无所改于父之道”才是孝。

在《为政篇第二·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是,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依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在《学而篇第一·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孔子认为孝还是要依礼而行,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大道。说到底,礼不是虚无的、形式的封建教条,它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因为“礼之用,和为贵”。

尽心竭力

大家可能都经常看到这样的公益广告,是讲子女不在父母身边,不断给父母钱,给父母礼物,但这样都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我们也是为人子女,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并非忙得连看父母的时间都没有。只是我们没有那样去想,总是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如果想挤出时间来陪陪父母,时间不是没有的。

在《学而篇第一·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侍奉父母一定要竭尽其力,不是表面的,形式的东西。

在《里仁篇第四·一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要把父母时刻装在心里,不论自己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工作,要把父母的事放在第一位。

在《里仁篇第四·二一》,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孔子说:“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因为心里有父母,所以对父母的长寿,对父母的日渐衰老时刻牵挂,尽可能让他们安享晚年。

所以,无论怎样,对待父母一是心里有,二是尽力做,这是做子女的本分。离得近的,周末陪父母吃个饭。离得远的,每月或每半年或每年去看看父母,没有什么事不可以放下。当我们踏上去父母家的路时,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们亲切的微笑,而我们自己此刻也别无牵挂。比尔盖茨说,世界上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敬父母。所以对父母尽心尽力,就是不等。

想父母所想不给他们任何的困扰

我发现出在的子女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有些人到了四十、五十依然像个孩子,不懂得怎样去体贴、体谅父母的心。自己一遇到困难挫折时,毫无顾虑地向父母倾诉,让父母跟着着急,跟着难过,而不想一想,父母这么大的年纪了,不应该去折腾他们了。

在《为政篇第二·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做子女的在做好自己的本分时,应当尽可能地让父母不再受到其它事情的困扰,除非自己生病。当然一点小毛小病,也没有必要让父母知道,让他们担忧。

每一个父母都对子女钟爱有加,无论子女过得好还是过得不好,他们一如既往为子女欢喜为子女忧,因此做子女的在尽心竭力照顾父母的时候,尽量不能把自己遇到的问题,遭遇的挫折或面临的灾难毫无保留,无所顾忌,一古脑儿地对父母说,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找父母商量事情,请教意见没有问题,但要谨记,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人活在世,我们几乎都在为自己打拼,赚更多的钱,争取更高的职位,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但我们从未走进父母的心里,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常常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会想到不在我们身边的父母。虽然平时,我们也给父母钱,给他们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我们没有仔细聆听过他们的想法,没有揣摩过他们现在在想什么。

人生不易,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在处理一个又一个问题时,全力以赴,充满斗志,即使焦头烂额,遍体鳞伤也在所不辞。可是我们只想到了自己的不易,而很少考虑到父母他们也有他们的不易。有些不易,不是我们有时间打个电话,问个好,或仓促看一下就能解决的。因此在不给父母带来困扰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想想父母他们在想什么,我们做子女的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委婉规劝父母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那就是与父母争执,甚至对父母言语不敬。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是子女和父母的意见相左,双方互不相让;二是父母出现过错,子女指责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形,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做呢?

在《子路篇第十三·一八》,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思是,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里有个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检举。”孔子说:“我们乡里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直”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是孔子推崇的一种好的品质。直,不仅是直爽,而且更重要的是真诚而正直。父亲偷了羊,儿子去告发不是真正的“直”。是莽撞、鲁莽,是不顾亲情。相反,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不是偏私,不是袒护,是尊重内心,是内心真正的正直。

因此对父母出现过错时,不应去告发,但可以相互规劝,让犯错误的主动认识到错误。

在《里仁篇第四·一八》,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孔子说:“服侍父母时,发现父母将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内心忧愁但是不去抱怨。”在委婉劝阻父母时,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做子女的要仍然“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女在处理和父母关系时,遇到父母做出不恰当或不正确的举动时,做子女的一定要谨慎对待,处理方法和对待他人是有差别的。

永远不忘父母的恩,父母的爱

实际上,《论语》的很多篇章不说振聋发聩,但往往直击人心,让人深思,为之折服。特别是有一章,讲“三年之丧”,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阳货篇第十七·二一》,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意思是,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未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所以不这么做。现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予没有真诚的情感啊!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予曾经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

我们往往不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但如果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了,那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是说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想一想这一点,我们怎么能忘父母的恩,父母的爱!所以当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紧张,或发生龃龉时,想想这句话。

子女与父母相处是一门学问,古代还有一些礼制的约束,现在人们更开放,更自由,有更多的包容,对父母的“敬”没有那么严格了。因此在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怎样和父母相处,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尽心竭力侍奉父母,怎样不给父母困扰,怎样委婉劝导父母,怎样一辈子记住父母的恩爱,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儿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之孝悌(中) ​/ 孝悌应该如何落实 / 子女日常如何对待双亲 / 孝是否意味着什么事情都完全听从父母?……
《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中华经典 | 《论语》第四讲:如何做到“孝顺”二字
孔子孝道 的人性思想(图)
《论语》感悟篇八
不听话就是不孝吗?错!尽孝不是做奴隶,看看孔子怎么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