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经典 | 《论语》第四讲:如何做到“孝顺”二字

 

本辑内容《论语第四讲:孝顺各有方法》


心存尊敬与关爱

人的生命始于家庭,人际互动的修养也以家庭中的关系为基础。因此,孔子一再强调孝与悌,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他认为士的第二等表现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论语学而篇·第二十章》)。

别人问他为何不从政,他借《尚书》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来回答(《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一章》),意思是说,人人都做到孝与悌,天下自然上轨道

“弟”字原指兄友弟恭,推而及于亲族中的同辈情感,甚至泛指对待长辈的态度;“孝”字则明白是指对待父母的心意与作法。

《论语》中专门讨论孝顺的约有十章,我们可以由此理解孔子的想法。他首先提醒我们的是:在孝顺时,必须心存尊敬与关爱。

先说尊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第七章》)

这段话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朱熹的注解,表示“人们奉养父母,如果未能心存尊敬,那么,这与养育犬马有何不同?”这种解释把养育父母比喻为养育犬马,实在有欠妥当。

另一种解释是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但是就连狗与马,也都能够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这种解释“以犬马比喻子女”,表示子女奉养父母时若少了尊敬,就与犬马服侍人没有什么差别了。以犬马比喻子女,显然较为妥当,我们今天还在使用“愿效犬马之劳”一语,对人表示感激。

那么,对待父母时,加上尊敬的心意,不是很恰当吗?

再说关爱。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第八章》)

意思是: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这段话中提到的“弟子”与“先生”,泛指晚辈对待长辈,或学生对待老师。但是对待父母,不能只是如此,还须保持和悦的脸色。这种和悦的脸色是出于内心真诚的情感,因为清楚了解父母的生养之恩,而孕发了心中源源不绝的关怀、爱慕、保护、照顾的情感。

我国传统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每一则故事都是很好的示范,其中的作法未必人人可学,但其心意则相同。

如“老莱子戏彩娱亲”,描写老莱子七十多岁了还穿上彩衣,唱歌跳舞来取悦父母,摔跤了还装出婴儿的哭声,使父母开心得忘记自己有多老。我们未必要效法这种作为,但一定不能忘记要出于真心,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 

以适当方式尽孝

那么,子女在尽孝时,有没有通用的原则?依《论语》所载,我们找到以下几点。

1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第十九章》)

意思是: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古人的远游包括:游学、游仕、游历、游玩,以及经商等。只要离家,父母必然挂念,所以务必让父母知道去处,保持联系。今天手机通讯方便,子女不但要让父母知道去处,还应经常连线,有如随时处在父母身边。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一章》)

意思是: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

孔子说这句话,特别让人感动,因为他本人的遭遇是: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有高度的同理心,以换位思考的模式,为天下子女表达真挚的心声。

3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当时是个年轻的贵族。孔子因材施教,提醒这位贵族子弟: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换言之,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难免的事。而子女除了生病之外,其他任何事(如求学、交友、做人处事)都不让父母忧愁,那就十分可贵了。这句话自然也对一切子女有所启发。

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第五章》)

古代贵族是统治阶级,言行皆以礼制为标准,否则不足以领导百姓。因此,以“无违”说孝顺,是指孝顺必须合乎礼制或社会规范。

人不能脱离社会,社会不能没有规范。孝顺是人生大事,自然须以礼制来考虑。

如果父母在世时,子女不能以“合礼”方式孝顺,父母也会受人批评;父母过世之后的丧礼与祭礼,更是不可违背大家认同的规范。 

5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

意指:子女要三年不改变父亲为人处事的作风。

这句话主要用于贵族,如“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篇·第十八章》)意指:孟庄子不去更换父亲任用的家臣与父亲所定的政策,这是意在尊重父亲。

一般人则须延续父亲所行的善事,至少以三年为期,然后再考虑自己是否要另外选择何种善行,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有所贡献。 

三年之丧的讨论

古人所谓的“三年”,用在守丧方面,称为“三年之丧”。根据《荀子‧礼论》与《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是指二十五个月。

宰我是孔子门下“言语科”的高材生(《论语先进篇·第三章》),他能言善道、才思敏捷,对孔子所倡导的“三年之丧”提出质疑(《论语阳货篇·第二十一章》)。

三年之丧是古代的社会规范,一般人由此判断子女是否尽了孝道。这种伦理规范是否具备合理性?

宰我认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礼坏乐崩代表人文世界之瓦解。他接着说:“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而自然界呢?稻米一年一收,打火的燧木一年一轮。所以,在考量了人文世界三年太长,自然界一年正好,他建议守丧一年就够了。 

宰我的质疑牵涉了一些具体状况,这些状况都是相对的且可争议的,根本找不到绝对的判断标准。

孔子并不同他讨论其中牵涉的细节,而是转移焦点,从伦理规范转向心理情感。他的用意是要肯定:伦理规范并非出于权威或由外而来的,而是为了适当表达人的心理情感。于是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意即:你若守丧一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心里安不安呢? 

孔子原本希望宰我真诚面对内心的情感,但是这个问题既然诉诸个人内心,就有主观选择的自由。宰我说:“安。”孔子听到这样的回答,显然很不满意,他说:“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前后两句“你心安,就这么做吧!”

问题是:“心安”是个人的感受,难道还能有什么普遍的标准吗?孔子的意思是:在人考量心安与否时,必须真诚就其与父母从小开始的互动所造成的情感来考量宰我离开教室之后,孔子对别的同学说:宰我没有真诚的情感啊!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十二字让人动容,孔子提到人的“生理需求”,亦即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得到以下启发。

人类社会皆有某些伦理规范,这些规范要求人们遵守,并以之判断善恶是非。伦理规范可能随时代与社会而调整,这是客观事实。

伦理规范之存在,是为了回应人类心理情感之要求,使此情感有个合适的表现方式。心理情感又源于人的生理需求。人有很长的幼儿依赖期,三年才可脱离父母怀抱,由此对父母产生深刻的情感;万一父母过世,则真心愿意守丧三年。  

明白了伦理规范出于心理情感,心理情感源自生理需求,就知道孔子为何如此重视孝道了。 

父母也是平凡人

宋朝学者罗仲素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广为流传,使许多人以为儒家肯定父母所言所行都是正当的,子女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事实上,这并非儒家思想。

父母之所以为父母,并非因其为善人,而是因其生育子女。父母生育子女,尽心尽力照顾子女,但并不表示父母所作所为都合乎社会上的道德要求或法律规范。

换言之,父母也是平凡人,也可能犯下有意或无意的过错,甚至违法乱纪。那么,子女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第十八章》)

意思是:服侍父母时,发现父母将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就算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内心忧愁但是不去抱怨。

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人不可能走向完美的境地,其关键在于修养德行。若要修德,最好找到良师益友,但也不能忽略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家人。

子女在孝顺父母方面,同样要以行善为共同依归。孔子的话十分清楚:子女对父母始终保持敬爱之心。

《孝经》记载曾参请教孔子的问与答。其中有〈谏诤章〉,曾子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  

孔子指出,天子、诸侯、大夫与士都应该有诤臣或诤友,就是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或朋友;至于父亲,孔子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有了敢于谏诤之子,亦即劝阻父亲不要为恶的儿子,父亲自己就不会陷于不义了。结论是:“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是儒家的宝贵教训。 

若是遇到父子都犯错时又该如何?楚国大夫叶公告诉孔子说,他们乡里有个正直的人,亲自检举其父偷羊。孔子的回应是:“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篇·第十八章》)这段资料的重点是:“直”(真诚与正直)要如何界定?孔子认为: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直了。

对于父母已经造成的错误,子女若是真诚,自然不忍其被人发现。这不是要我们以私情违背公义,而是要我们谨守真诚之心,尽好子女的本分。

至于社会公义,自有司法人员去秉公处理。正如陈司败问孔子有关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回答“知礼”,后来孔子自认有错。(《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一章》)那是因为古代有“不言君亲之恶”的共识。

万一父母犯错,子女除了难过之外,只能设法补救或多行善事,希望弥补其过错。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子女修德行善,尽其在我,即是孝心的表现。

发扬孝顺的传统

诚如孔门弟子有若所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论语学而篇·第二章》)。传《孝经》的曾参另有《曾子》一书传世,其中〈大孝篇〉谈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所谓尊亲,即是《孝经》所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谓不辱,即是“不辱其身,不羞其亲”,一生言行端庄,不使父母受到羞辱。所谓能养,是说能够奉养父母,接着还须敬爱之、使之安居乐业、使之年寿长久、使之安享天年。

我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是推崇孝道。历代许多帝王也强调“以孝治天下”。

《诗经‧小雅‧蓼莪》清楚彰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确实是“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唐太宗生日时,想到自己在这一天要承欢膝下而永不可得,便口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顾念亲情,思念父母之恩,再由近及远推广出去,就不会偏离人生正途太远了。

我们学习孔子思想,也须注意时代的差距。今人强调亲子之间最好也有像朋友一样的交情,借由经常的沟通而使情感生动活泼。为人子女者也须理解,自己将来也会为人父母。

身教重于言教,就由自己开始修养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8句名言,原来这样才是孝顺
《论语》孝弟
【论语】为政6-8:问世间孝为何物
《论语·为政篇第二》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第2期】音频学《论语·学而篇第2章》孔子论孝的要义和精华有哪些?
【每日论语】为政篇第七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