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的治疗思路之三:辨证论治

注:本文选改自金光亮教授著作《黄帝医道》—— 中医基本理论解读,2014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辨证论治,即以证候为靶标的治疗思路。


01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或者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比如咳嗽,有咳吐黄黏痰,有咳吐清稀白痰,有开始咳吐清稀白痰,后逐渐变为黄黏痰,也有干咳无痰等。


同时,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时期或在不同的患者,又可以出现相似的症状。


如情绪抑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以及每因情绪不畅而加重等肝气郁结的症状,可出现在多种疾病过程中:


如内科的胃痛、泄泻、呃逆、便秘、胁痛、积聚、瘿病、淋证、癃闭、内伤发热、喘证等,在妇科的月经病中更为常见。


这就提示,同一种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病机,而不同的疾病又可存在相同的病机。因此,应该根据症状推断其病机的变化,然后针对不同的“病机”进行治疗。


02


在现代,从诊断学的角度,将这种“病机”命名为“证候”,简称“证”。此时针对“证候”的治疗,就被总结为“辨证论治”的治疗思路。


其中,前者为同病异治(同病异证异治),后者为异病同治(异病同证同治)。


可以说,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形式,是在总结历代医家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概况、提炼出来的。


目前人们认为,辨证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根本,没有辨证或没有正确的辨证,就谈不上针对性的治疗。


无论是药物还是针刺等治疗技术,乃至养生防病种种手段等的应用,也都应以辨证的结果为依据来实施。


这与西医学以针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基本思路,有很大差异。因此,被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03


《内经》并无“证候”之类的术语,但是已经有了辨别证候并据以论治的思想。


同样,在《内经》有关疾病治疗的论述中,也论及了基于“辨证论治”思路而治的内容。


如《灵枢·杂病》对喉痹之“能言”和“不能言”,齿痛之“恶凊饮”与“不恶凊饮”,腰痛之“痛上热”与“痛上寒”等,所针刺的部位均不同。


这一记述虽非严格的辨证论治,但其基本精神与辨证论治并无二致,当是辨证论治的最初形态。


至于《素问·痹论》在对痹病进行脏腑分证的基础上,提出“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以及《素问·痿论》在分析了五脏有热分别导致痿病的病机之后,提出“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等,均是根据不同脏腑的证候,针刺脏腑所属的腧穴,则属于比较成熟的辨证论治思路的应用。


《内经》还首先明确提出并应用了“同病异治”的治疗思路。


如《素问·病能论》说:“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息”,停止,在此为滞留、不行之义。


这段话是说颈痈病在不同阶段,或在不同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的病机特点,或为“痈气之息”即气结不散,或为“气盛血聚”,因而治法有别:一用针刺开散其气,一用砭石外泻其血。


可见,此篇所论病机及治法虽较古朴,但其反映的“同病异治”的精神,与现代基本相同。


《内经》无“异病同治”之说,但在实际论述中,又体现着类似的精神。


如《灵枢·杂病》,对于“喉痹不能言”、“疟不渴,间日而作”及“齿痛,不恶凊饮”等不同病情,治疗均“取足阳明”;


对喉痹而“能言”、疟“渴而日作”、齿痛“恶凊饮”及“聋而痛者”,治疗也均“取手阳明”。


所论虽较粗浅,但其精神与“异病同治”是基本相同的。


看来,《内经》作者对“同病异治”的观察较细致,并做出了理论总结,明确提出了“同病异治”的概念,而对“异病同治”虽有应用,但尚未能做出理论总结。


这种理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同病异治”比较引人注目,观察较易;相对而言,“异病同治”则比较隐晦,察觉较难的缘故。


04


《内经》之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应用逐渐普及。


东汉的华佗、张仲景充分运用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疗思路,并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常规。至于明清,这一治疗思路的应用就更加广泛和成熟。


因此,尽管“‘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固定术语的真正出现是在1955年”,但其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在中医学理论创立的初期就已确定下来,并被应用于临床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哲学史学家朱伯崑先生指出:“思想的内容总是在先,而后方在理论上的概括”,辨证论治这一治疗思路的发展历史,正是如此。


尽管中医学的治疗思路已经发展到“辨证论治”的高级阶段,却并未排斥“对症治疗”和“辨病治疗”。


其中以“辨证论治”为根本的治疗形式,“对症治疗”和“辨病治疗”是对辨证论治的补充。


在现代医学成为主流的今天,中医临床最常使用的治疗形式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也就是在进行辨证论治时,根据患者的主要痛苦结合“对症治疗”,再结合西医学的诊断进行“辨病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辩证论治:中医治疗法则的精髓
中医的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中医学基本特点之辨证论治*
中医治证不治病2-4
关于《内经》“辨病”与“辨病论治”的讨论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