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张欲晓
摘  要】“垮掉的一代”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反文化思潮。作为二战后美国文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垮掉的一代”文学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该流派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态,霍尔顿的孤独、彷徨、无奈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蔑视,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的人生困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文学;20世纪50年代;《麦田里的守望者》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次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美国评论家约翰·霍尔姆斯说:“‘垮掉’这个词不只是令人厌烦、疲惫、困顿、不安,还意味着被驱使、用完、消耗、利用、精疲力竭,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觉或意识时的感觉。简言之,它意味着他们情愿以一种并不耸人听闻的姿态驱使自己陷入困境”[1](P362)。“垮掉的一代”文学不仅仅涉及到20世纪50年代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经历、精神创痛、思想心态,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侧面考察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典范”,揭露了其异化的实质,将其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上的千疮百孔撕得鲜血淋漓,展示了其精神荒原的现状及前景,而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垮掉的一代”文学中,J.D.塞林格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1951年塞林格出版的“现代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成为二战后界于神秘主义和奇想之间的小说代表。小说刻画的一位出身于富足的中产阶级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小说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对现状不满的中产阶级少年的情绪:既不能与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与社会隔绝。当他们了解了成人社会的种种欺骗之后,决意与它分裂。霍尔顿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城市青年的苦闷和彷徨,在他身上凝聚着“垮掉的一代”的许多特征。小说取名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寓意是深刻而富含讽喻的。霍尔顿自己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却向往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自己正在向悬崖跑去,还想拯救千千万万向悬崖跑去的孩子。

作家通过《麦田里的守望者》首先对美国教育进行了鞭挞。霍尔顿认为美国学校要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头脑的年轻人”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不少学生都是家里极有钱的,可在学校里照样全是贼。学校越贵族化,里面的贼也越多” [2](P136)。他恨透了“那个混账中学爱尔敦·希尔斯”。他说:“你有时间最好到男校去念书试试,里面全是些伪君子。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莱克;遇到橄榄球队比赛输了的时候,你还得装出挺在乎的样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2](P138)。

他也痛恨中产阶级的家庭教育,美国家庭和学校使霍尔顿几乎生活在一种窒息的环境中。小小16岁就谈女人、酒和性,一方面固然是社会环境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他稚嫩的灵魂对美国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力的反抗。他生活在伪君子的环境中,连他唯一尊敬的老师也是个搞同性恋的,这对他的灵魂震撼极大。令霍尔顿最为困惑的是,正是这个伪君子向他说教,“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2](P182)。

“假模假式”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最著名的短语,也是霍尔顿最喜欢用的词汇之一。“假模假式”是他描写遇到的一切浅薄、伪善和自负的人与事物的总汇合。在第22章里,就在他阐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观念之前,他解释说所有的成年人都无一例外地假模假式,更糟糕的是,他们都看不到自己的虚伪。对霍尔顿来说,“假模假式”是周围一切错误事物的象征,而这也为他退回到自己愤世嫉俗的孤立世界里提供了借口。

尽管霍尔顿的观察过于简单,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准确。他是一个非常有见地的叙述者,而且他对周围那些虚伪的行为非常敏感。在整部小说中,他遇到许多真正虚伪、浅薄或假模假式的人,如:萨利·海斯、卡尔·路斯,而像毛里斯和桑妮之类的人则是社会的毒瘤。虽然霍尔顿花了很多精力去寻找别人身上的伪善,但他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假模假式。他的欺骗一般都毫无意义,而且他自己也说他被迫撒谎。例如:在去纽约的火车上,他对摩罗太太开了一个卑劣的、毫无必要的玩笑。他想使我们相信他是这个虚伪的世界里道德品质优秀的典范,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他认为这个世界很简单,即美德和天真在栅栏的一边,而伪善和假模假式在另一边,但霍尔顿自己就是个反证。世界并不是像他想象和需要的那么简单,即使他自己也不能坚持他用来评价他人的非此即彼的标准。

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他独自在纽约城里闲逛了一天两夜,出没夜总会,与女人鬼混,酗酒。在他流浪街头和小客店之时,目睹了美国社会各种丑恶的方面,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霍尔顿身上,作家刻画了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面对复杂的美国社会的矛盾心理。在他的内心中,他这个人也许是天底下最大的色情狂。有时候,他能想出十分下流的勾当,只要有机会,他也不会不干。但他终究是个孩子,在他的身上仍然保持着庄严的个性。他真诚地认为,你要是真不喜欢一个女人,那就干脆别跟她在一起厮混;你要是真喜欢她呢,就不应该对她干那种下流事。但他是矛盾的,“真正糟糕的是,许多下流的事情有时候干起来却十分有趣” [2](P206)。

美国文学在塞林格之前每每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被描述成比成年时代远为快乐和优越,天真地一直含有一种美国式的乐观主义。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文学中,在塞林格描写“成长的烦恼”的小说中,它却含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意味,对成年时代种种可能的遭遇有一种惧怕感。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将罪恶与成年时代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在霍尔顿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陷阱。霍尔顿拒绝了一切标志进入成年的传统的礼仪:他拒绝读完中学,甚至大学;他拒绝与妓女发生性关系。霍尔顿不为美国社会所接受,并不是因为他不够坚强,不够勇敢,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根本就不存在他可以接受的社会和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反映年轻人走向成熟的成长小说。相对而言,霍尔顿是成长小说中一个不同寻常的主人公,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抗拒走向成熟。他对历史自然博物馆的评论表明他害怕变化和复杂。他希望所有的事物都简单易懂,永远地一成不变,就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木乃伊那样。他害怕是因为他对批评过别人的那些罪恶感到不安,同时也因为他对周围事物不理解。然而,他拒绝承认这种害怕,在小说中也只是三言两语提到过。

霍尔顿不仅不承认成年人世界使他感到害怕和神秘,还自认为成年人社会是一个肤浅、虚伪(假模假式)的世界,而儿童则是天真的、好奇的和诚实的。在他关于这两个世界的幻想中,最能体现他思想的莫过于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对儿童和成年人世界的认识使得他用一种玩世不恭的自我保护的盔甲与世界隔绝开来。但随着事情的发展,他自身的经历使他意识到了自己认识的浅薄。

塞林格是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他创作了一部现代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中产阶级的城市青年说话,申述他们的理想和苦闷。在这些娇生惯养的年轻人的世界里,没有任何饥饿。他们听不到贫穷的痛苦,整天忱于安乐之中,他们不关心公共问题。塞林格创作了一部“成长小说”,这部成长小说与乔依斯的或哥德的不同,它拥有鲜明的美国特色。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有如海明威笔下的人物一样鲜明,但前者没有海明威硬汉子的英雄性。主人公霍尔顿非常真诚,痛恨虚伪,崇尚纯真和稚嫩。当这个人物在长大时,逐渐被社会腐蚀。实际上,他不是在长大,而是在腐蚀下去。塞林格创造了一个现代美国社会的模式:傲慢、求全、自我陶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才是“真·佛系作家”?塞林格与“垮掉派”的“禅意”之争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垮掉一代”的内心世界的自述
不喜欢任何人,想念每一个人 | 停云
《麦田里的守望者》:最终,我们都活成了假模假式的成年人
每日一读|霍尔顿想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少年你呢?高中语文
每日荐书2021012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