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垮掉一代”的内心世界的自述

一个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在校园内,年仅十六岁的他,愤世嫉俗,因此人称“挂神”的他,对课程全挂也毫不在乎,他就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考尔菲德,《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写了16岁少年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徘徊的生活,这段生活的时间跨度仅仅只有一天两夜。塞林格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用纯口语的方式生动细致地描绘了青春期孩子对成人世界的看法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麦田里的守望者》语言通俗易懂,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批判性,以及它背后的质问。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距今68年。书一经上市,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其作者塞林格一夜之间成了国民作家,其追捧度不亚于网络上所谓的国民老公。时至今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亚马逊“青少年读物”畅销榜,排行第一,足见其炙热度。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大概就是一簇小火焰,从它点燃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一个引燃物,以不可扑灭之势迅速燃烧甚至引爆一些思潮和风潮,比如“垮掉的一代”、“自白派”,无不受其影响。甚至塞林格塑造的主人公,那个脏话少年霍尔顿,他的言行举止和装扮,也成了年轻读者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我觉得,这是一部全面向的作品,超越阶级、超越年龄、超越国界,只要你曾经思考过,你就会有和霍尔顿同样的感受,我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我的余生都无法忘记这部小说,这不是感动、不是会心、不是领悟,不是这些情绪,这是唯一一部直击心灵的小说。

01.


《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结构非常简单,简单到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16岁少年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之后独自在纽约徘徊的生活,一天两夜。


霍尔顿的家庭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做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霍尔顿排行老二。大哥D.B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在好莱坞写剧本,对哥哥身在好莱坞这件事,霍尔顿特别不屑,这里体现的是他的价值观。妹妹菲比才十岁,是个优秀的可爱女孩,霍尔顿她是唯一能听懂自己的人 。


故事开篇,霍尔顿就吐槽了他就读的潘西中学——宾夕法尼亚州的私立预备寄宿制中学,是定制版的中产阶级子弟监护所,简直是富家子弟的教育标配。学校在杂志上做广告,广告内容无非是帅气小伙儿骑马打马球,这种带暗示性的画面也是霍尔顿眼中的假模假式之一。马和马球,成了中产阶级领口的别针,是一种彰显在外的配置。


可就算拥有这样光鲜亮丽的外表,内里也并不因此高级很多,“越是收费高的学校,里面的小偷就越多。”,在潘西中学,学生们脏话连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全是青少年日常化的口语,没有堆砌的词藻,却以这种自由舒畅的口吻表述出了少年的真实感受,这也是整部小说中最出彩的部分,一种被称为“少年侃”的叙述方式。

麦田里的少年们

02.

在被开除后,霍尔顿去看了历史老师,算作被开除后的告别。在室友语言轻佻他珍爱的菇凉简后,霍尔顿揍了室友一顿。之后简不停地出现在他的回忆里,一直到小说快结束,简都似一缕气息贯穿始终。简而正是走在路上的垮掉派代表人物。所以这部小说并不只是一个被开除的少年浪荡街头的故事。霍尔顿无时无刻地摆出一副格格不入的对峙姿势。


在去见妹妹菲比的路上,教堂传来的歌声吸引了霍尔顿,一个小男孩唱着:“如果有人抓到别人在穿越麦田。”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街上的汽车呼啸而过,人群川流不息,这是一个喧嚣的世界。但小男孩的眼里没有这些,他仍然专注着走路,反反复复地哼着那句歌。见到妹妹菲比后,霍尔顿跟她说:“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这就是霍尔顿的守护,对妹妹菲比,对所有纯真的守护,保护他们远离虚伪丑陋,远离战争谎言,远离混乱不堪的现实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是一本通俗小说,也没有光明的结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对实实在在的、对现实生活状态的呈现。无论在哪个时代,文学和艺术总是能以其特有的敏锐首先发声。艺术家和文人们开始关注个体,作品直指个人内心体验,指向与个人密不可分的家庭关系,指向社会,以及社会的病态。

麦田里的守望者

03.

除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性,我们还能读到不少当时的文化元素:海明威、自白派、垮掉的一代、禅宗……,都足以让它成为研究美国文化的注脚。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在出版时,《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席卷之势在书坛风靡。但却有相悖的两种看法:一方面,部分学校和图书馆将它列为禁书,视之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不少青年读者却将它视作一本必读经典。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起之相关的著名的枪杀约翰·列侬:案:1980年12月,某个夜晚,马克·查普曼掏出手枪指向列侬开了5枪,然后他不慌不忙地坐在街道边,读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对随之而来的警察说,“这本书是写我的。”几年后,查普曼透露,他杀害列侬,就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查普曼甚至说,“我希望有一天你们都能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许多答案。”

麦田里的守望者——梵高画

《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如此富有冲击力,它对美国主流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围绕着这本书发生的争议和效仿,最终引发了一个时代的风潮和思潮。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历史背景是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诞生大量新中产阶级,财富积累与战后伤痛并存,人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进入一个极痛苦的战后反思期。麦田的少年们就是站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小说剖析了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青年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垮掉的一代”文学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张欲晓
谁才是“真·佛系作家”?塞林格与“垮掉派”的“禅意”之争
每日一读|霍尔顿想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少年你呢?高中语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做一个成年的孩子
读《麦田守望者》有感
守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