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心养性 白云禅师

修心养性 白云禅师

分别之心,人皆有之。


计较执着,在所难免。


但是,止于该与不该,参与是“是”或“非”,忽略了“分别”之时,何如多一分“了解”;那样,不仅藉“眼耳”增添知识,更可以于“色、声”中培养智慧!

人世间,原本为“拥有”而忙碌,于“得、失”的“分别”而创造问题,几乎忘了究竟是“为什么”?甚至到处为问题去寻找答案,却甘愿隐藏答案中仍是问题的发现!

为什么?!是为探究“力用”而相应于现实,目的在不可以漠视生命的价值与“心、念”起动的效益性;因此,也许、假若、随便等会成为人生旅程中的绊脚石,千万不可但存懊恼而归咎于自己以外的他;毕竟“我”的定位不是“自己”的专利,必须联想到“分别、计较、执着”的力用在多一分了解。有所谓:
“将心比心,即是佛心!”

佛者,觉也;诠释为自觉觉他,觉行臻于圆满。

或者说:
分别是因为计较与执着,原在乎跳不出感性或理性的局限。
 
如果说:
了解是因为察觉与返照,则肯定超脱“人性”的自我范畴。
所以说:
学佛之道,在“止”在“观”,务期使得“慧”要“圆慧”,“觉”要“圆觉”;不可以误解了“心、性”的“明、见”,但“止”于一些体会,认知、发觉、感悟而说是“开悟了”或“成道了”;多少的自我意识,必须把握住要“明心见性”,唯“修心养性”;直到“心性”能够如“莲”似“藕”般静净,才可以评诂所“观”之境入于“明”而“见”的地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净庐坛经问答录
即心即佛(白云禅师《无门关的探讨》)
随缘自在??每日禅话
《传心法要》(三十六)一念情生,即堕异趣
黄檗禅师的主题思想(五)
值得品悟一生的禅诗三十首,读完神清气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