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清明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没有哪个节日像清明节一样,具有这么强烈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以及人文情蕴。清明节,给人的时间感是无限的久远,空间感是无限的广阔,人文情蕴是发自无限的内心深处。正因此,炎黄子孙可以进行彻底的全民动员,使人们极其格外的关注这个节日的到来,并以刻骨铭心的方式度过这个节日。人们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是其它节日没得比的,即使是春节,也有很多的方面不能与清明节比,如到野外去,到山林去,到江边河边湖边海边去,到坟地去,到烈士陵园去。清明节那真是村村动员,户户参与,人人牵挂。在南方广州,清明节那天,是一城交通半城堵。而且前后几天。哪个节也没有这个堵的现象。因为清明节与其它传统节日比,有三个特色,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为主,三是肃穆与热闹、悲伤与欢乐兼具有之。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和冬至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这个名称,在一开始,只是一个农历节气。但既然叫清明节,那么它必然与清明这个节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是清明节气。中国传统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春秋战国以后,历法逐步得到完善,十九年七闰的四分历出现了,安排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也基本得以确定下来。西汉中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除个别名称外,其顺序与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样。该书成于汉武帝建安二年,即公元前139年,距今已有两千一百五十余年。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一节气,分为三候,五天为一候,一年二十四节气,就有七十二候。上古时代,先民从事田间耕作,须时时留意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如草木荣枯、候鸟往返等具有指示意义的物候现象。“候”,细致地表现出植物、动物和天气的变化。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清明之初,梧桐花开放了。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天气暖阳了,鼠怎么变成鸟了呢?这只是古人的一种误读。但也反映了古人关于万物运动变化的浪漫猜测。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后,好种豆。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穷人莫信富人哄,桐子开花才浸种;又有关于浸种“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的说法。农耕时代的这些谚语,就是对物候的准确解读。

        立春后的第四个节气就是清明。清明,乃上清下明,即天空清而大地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经千百年的发展,古人渐渐形成了许多基于某个节气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进而演变成了属于二十四节气特有的民俗,有的甚至还逐渐演变成复合型的传统节日,这些习俗无不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清明节气到清明节,从一般的节气,到主要是祭祖、感恩图报活动的节日,这里头必有奥妙。相传有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尔流亡在外饿晕的情况下,介子推割自己身上的肉奉君。十九年后,重尔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想起旧事,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驾临求访,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绵山,就是今山西省介县东南。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料想介子推会抱着老母逃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等大火熄灭,上山查找,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大柳树被活活烧死。还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的柳树树洞有片衣襟,上有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罢,感动不已,把绵山改为“介山”,每年在放火烧山这一天禁忌烟火,不吃热食,史称寒食节。这一天恰好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久而久之,人们对寒食与清明逐渐不加区分了。介子推的故事听起来很生动,但不一定靠得住。其缘故和人们把端午节食粽赛船的习俗同屈原投江的传说联系起来的道理一样,蕴含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不忘根本的特有民族心态。

        与清明节相联系的还有一个古代的节日——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诞辰典庆,风俗约成,三月三,水边饮宴,效外春游。《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情形。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正如汉刘韵《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活动,上巳节重郊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也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西双版纳每年的泼水节活动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这也印证了“礼失求之野”的哲言。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节具有特殊性,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寒食禁火冷食祭墓,上巳清洁身心,清明农耕重要时节,提醒人们播种希望。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和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个别地方还有保留,陕西凤翔、山东寿光和河南镇平还称清明“寒食”。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五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8年,中国政府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习惯与双休日一起调休三天。

        纵观历史,清明节太有文化魅力了。从物理空间升级为人文的心理空间,再升级为追求精神自由超脱的哲理空间,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古到今,清明节有多不胜数的故事。这些都是能与现代人产生共鸣的情感。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感情表达是没有时间界限和空间阻隔的。不论未来世事如何变迁,中国文化的根在民俗里,在传统节日里,在古文经典里,蕴藏在每个中华儿女流淌的血液里,是永远不会嬗变的文化基因。

        经受清明的雨,吟诵清明的诗,观赏清明的花,有一种历经久远的清愁,有一种不能释怀的牵挂,有一种拨动心弦的振动。人到清明节,就是想回家。宋代文学家陆游有一首著明的诗《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还家。”后两句意思是: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那镜湖边的山阴故园和家乡。宋代文学家苏式《东栏梨花》诗说得更具穿透力:“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可见人们对清节何等重视!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这诗,读来真是意味深长!

        清明节除了追怀、惆怅,还有热闹、欢娱的另一面。有一句所谓“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的俗语,形容清明节的热闹,同元宵灯市一样。杜甫在大作《丽人行》中说:“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即阴历的清明时分。长安都市的红男绿女成群结队到郊外的河边水边游玩,好不热闹。清明节值得一提的还有荡秋千,荡秋千是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至唐代时,荡秋千已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点降唇》词云:“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活脱脱刻画出一副玩罢秋千的佳人的娇憨情态。中南大学美女杨雨教授有断精彩解读:陌生男子闯进来了,少女刚刚荡完秋千,香汗湿了薄而透明的衬衫,很累很懒,衣裳还没有整理好,鞋子也没有来得及穿,慌慌张张只穿着袜子就往屋里跑,头发蓬散,金钗掉在地上,都顾不得捡起来,先逃走再说。她真舍得逃走吗?少女好奇啊,到底还是想偷看一下。“和羞走,依门回首”,少女因为害羞,跑得很匆忙,但又忍不住躲在门后头偷看。闯进来的人却是一位大帅哥,少女芳心打动看了还想看,就用嗅青梅的动作,掩饰害羞,镇定心悸。哪个少女不怀春,李清照要说的并不是比别的女人更“风流”,而是她比别的女人更敢说。别的女人想说不敢说的话,她全抖出来了,这就是勇气。元明清三代更是把清明节定为“秋千节”。现在,知道这个习俗的人恐怕不多了。

        节日总是与诗联在一起,清明节也是一样。平时,“杜甫很忙”,清明时节杜牧最忙。唐代诗人杜牧,是清明节人们有口皆碑的历史人物。其《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人们乐于引用他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来描述清明气象。清明时节,茅屋酒帘,几户人家,一位牧童,构造出一个明快的意境 ,清明缠绵气氛使诗人充满着失意、愁绪和低迷,但用“杏花”收尾,光景突然转亮,表达了杜牧对自已前途的憧憬和期待。“遥指”二字格外传神,点明那个理想的、缥渺的“杏花村”,原本只在杜牧心中。宋代梅晓臣有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杜牧《清明》一诗,就达到了这个艺术境界。

        杜牧在《江南春》诗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个杜牧,这老兄,描述的烟雨迷蒙的江南美景,确有迷人之处。可是在中国北方,却不是南方的清明气象。清明节以后梅雨来前黄河流域下雨均不多,而长江流域则常下雨。雨纷纷对于农耕是何等重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雨,那真是太珍贵了,“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中国气象学界一代宗师竺可桢早在1944年就说过,“现行之二十四节气,乃初汉时所定,只能适合于黄河流域”,即使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中四季开始的节气名也大都不符合事实。“故立春之后尚有雨水,顾名思义(立春)应列在冬季;立秋以后尚有处暑,(立秋)应列在夏季”。他的意思是,“立春”节气尚未立春,“立秋”节气尚未立秋,从天文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名不符合当地农业气候实际。宋高菊卿在大作《清明》一诗中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小子实在有才,不但冲淡了江南常见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悲怆,更把清明的气氛美化许多。当天气和人生不尽如人意时,体悟一下高先生“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诗意,也许就心情开朗了!杜牧的《清明》与高菊卿的《清明》。说的正是华北与江南两地不同的天气以及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气象之与人的关系可谓大矣。

        当我们说清明,必然说到文化传承。炎黄子孙一脉相传,大家的血都是远祖所留,地也是先民所开,生命、资源以及千古不堕的文明机缘则是先民所赐。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统节日过得非常有意义,剩下来的就看我们自己是否珍惜传统与努力丰富传统,做好承先启后的工作,完成一代人应尽的责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寒食、上巳的三国争霸战
清明时节之清明,古人比现代人会玩!
故乡风情(9)由故乡“三月三“的回忆说开去(3)
清明节里话清明
傳說清明節的由來與寒食的淵緣
诗邮话嘉节:清明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