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邮话嘉节:清明节

诗邮话嘉节:清明节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这四个节日,都是岁时节令与人文习俗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清明节的这种特征尤为突出。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清明节,又是融合了古代的“春祭”、“寒食节”、“上巳节”等习俗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清明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诀的第一句:“春雨惊春清谷天”,第五个字“清”,就是“清明”。从立春开始,清明排在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位,但实际上它是春季的第三个“节”。二十四节气中有十二个“节”,十二个“中气”;“节”和“中气”统称为“节气”。春季有三个“节”——立春、惊蛰、清明,分别标示春季的三个“节点”——孟春(初)、仲春(中)、季春(末);雨水、春分、谷雨,则是三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一) · 清明

2015-4  (6-5)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的“标定”,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此法依据太阳在天球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点。太阳位达黄经15°这一时刻,定为“清明”的交节点。

清明正值仲春暮春之交,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天空清澈明净。“清明”二字,反映了此时的季节气候景象。清明时节,南方地区的气候清爽温暖,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祭祖和寒食节


清明节 · 祭祖

2000-2  (3-1)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虽然是一个“节”,但这个“节”的含义只是一个“节点”,并非“节日”,更不是法定的“假日”。“清明”成为一个“节假日”,是因为古人在“寒食”期间进行传统的“春祭”活动而形成的。

“春祭”和“寒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自古有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传统。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祭祀天地和先祖都是大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和青铜面具大概就是例证)。祭祀有“春祭”和“秋祭”。“春祭”为“墓祭”,就是到先祖的坟茔前祭奠、清扫,即民间所谓的的“上坟”、“扫墓”。

“寒食”,本是古代一种用火的制度。为了防止火灾,古代规定开春后的一段时间禁止用火,上一年保留下的旧火种一律熄灭。禁火期间,人们不能举火炊事,只能吃干粮冷食,故而称为“寒食”。

古人在禁火期后,重新钻燧取火启用“新火”,并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唐宋时期,皇家在清明日举行赐百官“新火”的例行恩典。这就有了韩翃《寒食》诗的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传入五侯家。”普通百姓享受不到这种恩宠,只能钻木取火或敲打火镰取火,这也是“新火”。苏轼的诗句“且将新火试新茶”,反映的也是这种习俗。

古代的“寒食”期有点长,据说最多的时候达一两个月。冷食冷饮有违人的生理健康需求,这个“禁火制度”后来被逐渐废弛,缩短为象征性的一两天。直到民国时期,好多地方民间都还保留有清明前一天“寒食”的习俗。许多地方有“清明团”、“清明粑”之类小吃,大概是为“寒食”准备干粮的遗风吧?

“寒食”制度、“清明”节气,撞上了“春祭”礼仪,终于在唐宋时期成为了朝廷认可的“法定节假日”。

唐朝时,许多官员利用“寒食”期间回乡祭祖。由于古时的交通落后,时常有人不能及时赶回上朝或开衙理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唐玄宗干脆颁布诏令,将寒食、清明合并为一起,放假四天(后来又增加到七天)。唐朝王冷然《寒食篇》写道:“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很隆重了。宋朝时,寒食、清明的官方假期也是七天。

清明(寒食)祭祖,这个习俗一种延续到现代。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扩展到3天。

追根溯源,“清明”成为“节日”的最大起因就在于“春祭”。清明期间(清明前后十天左右),祭奠逝去的祖先、亲朋、烈士、先贤,慎终追远、归宗溯祖,是清明传统习俗的核心内容。


踏青和上巳节


清明节 · 踏青

2000-2  (3-2) 

许多朋友大概都有过这样的记忆或体验,清明郊外扫墓,也是一趟踏青春游之旅。

古人也有类似习俗。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日”,这一天要郊游到河边、水边洗涤上年的陈迹污垢,祈求新春好运,称为“祓禊”。东晋王羲之那篇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这种活动的产物。

中国古代书法——行书 · 兰亭序

2010-11  (6-1、2) 

后来,人们把“上巳节”活动固定到农历三月初三。杜甫的《丽人行》劈头两句就是“三月三日天气清,长安水边多丽人。”传世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画了唐代贵妇人春游的排场。

虢国夫人游春图

1995-8 

清明节踏青,可以说是古代“上巳节”的传承和发扬。

踏青的同时,还有许多“体育活动”——拔河(古人叫“牵钩”、“钩强”)、射柳、放风筝(古人叫“纸鸢”)、荡秋千等等。明朝人王磐的一曲小令,把春游的景致和心境描写的淋漓尽致。


清江引 ·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野绿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叫春醉倒。




插柳和介之推


清明节 · 插柳

2000-2  (3-3) 


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清明插柳,却是“有心为之”。据传,这和纪念春秋时期的贤士介之推有关。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外国避乱,介之推是跟随重耳的五大贤士之一。一次,重耳一行断粮,介之推悄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合着野菜熬成汤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流浪了19年后,重耳回国当上国君,即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得位后,介子推未受封赏,隐居于绵山不出。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采纳了手下的馊主意:三面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才熄灭,但是不见介子推逃出山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介子推和他老母的尸骨。第二年清明,晋文公率众臣进山祭奠介子推,看到那棵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又掐下柳枝盘戴在头上,以示怀念。群臣百姓效仿,清明戴柳、插柳沿袭成风。

其实,清明时节气候温润,无论是插柳还是植树,都是最佳的成活时期。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顺应自然的插柳、植树活动,融入古老的的纪念意味,也彰显出清明节丰富的人文意蕴。


清明雨和杏花村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农事节气。四川有农谚云:“清明要明,谷雨要淋。”其他地方也有类似农谚,如;“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这些农谚反映了清明时节的一个气象特征——多雨。

不过,清明时节的雨和其他季节不同,它既不是盛夏的偏东雨,也不是深秋的绵绵雨,而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毛毛雨。清明雨“春不烂路”(川南俗语),却可让“行人断魂”。纷纷扬扬的清明雨,成就了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首诗,文辞通晓,音节和谐,意境清新,一句一步,一步一层,步步推向高潮。最妙是结尾一句,牧童遥遥一指,全诗戛然而止,留下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千百年来,人们一提到“清明”,就会想起这首《清明》诗。清明雨和杏花村,也为清明节增添了别样的兴味。

春夏秋冬 · 春燕剪柳

2017-6  (4-1) 

清明时节,鸢飞草长,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祭祖、踏青,赏邮、品诗,不负春光!

木讷叟柏森记于202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乡风情(9)由故乡“三月三“的回忆说开去(3)
二十四节气之第五:清明
张家界日报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风俗原来与介子推有关,清明节里有说不尽的历史故事
清明节不可不知的常识、传说、习俗和古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