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子《初恋》的通天之眼

海子1964年-1989年。他死去的时候25岁,相当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死去时候的年纪,他们的灵魂是天赋年轻的,尽管在文思方面不尽等同。我感觉只是躯壳在活着,思想的寿命不比他们的长,因为,他们的许多篇章,我至今仍不理解,或者偶有明白。对于海子文章的研读,可以从当时其身边的仍活着的友人的解读或其他人的理解得到参考,还可以从字里行间去推理判断,实质上是从他留下的26岁灵魂上去触摸。

笔者喜欢把玩的是他写于1985年的《初恋》,那时他21岁,是从北大毕业(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到政法大学任教的第三年,和他的一个女学生开始了初恋,此后,曾经爱过三个女人,但最后这四个女人都离开了这个除了思想一无所有的海子,可见,海子体验过初恋的力量,也品尝过失恋的绝望。据时间推测,《初恋》应该产生于海子的热恋期间。

198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进行五年,改革开放之初,人性再次被“解放”,亦遇不适和迷茫,这也许是该时期诗歌兴起的重要背景。

海子涉世未深,笔杆略显稚嫩,却似乎禀赋先天俱来,又略显偏执,他的小说看似怪诞晦涩,情节平淡,却颇含哲理,纯真的营养,正是来自五谷杂粮。海子《初恋》似乎从其自带的“通天之眼”讲述了一个古老而今仍然有效的人生哲理,深入浅出,颇具艺术色彩。哲理藏于字里行间,下面尝试逐句解读:

从前,有一个人,带着一条蛇,坐在木箱上,在这条大河上漂流,去寻找杀死他父亲的仇人(一句话开启人生故事,很艺术:咋然一看还以为蛇是藏在箱子里,但这里不明确说出,颇有诗意,因为,蛇,同时也是他的潜意识。大河乃人生道路。复仇,象征着人生阶段性目标。为什么要带蛇?又怎样携带?)。

他在这条宽广的河流上漂泊着(初踏人生之路,一望无际,预示会面临很多选择)。他吃着带来的干粮或靠岸行乞(奋斗啊,奋斗)。他还在木箱上培土栽了一颗玉米(一季,一年,路漫漫兮)。一路上所有的渔夫都摘下帽子或挥手向他致意(渔夫即见到他的人,都为其矢志不移而感动、崇敬)。他到过这条河流的许多支系(人生有很多岔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迷宫或鬼打墙),学到了许多种方言,懂得了爱情、庙宇、生活和遗忘,(庙宇:信仰。必要的遗忘是一个理性人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遗忘,一个人将不堪重负,被压垮。他阅历愈加丰富,已成长为一个理性人)但一直没有找到杀死自己父亲的仇人。(但是这种理性、主观努力并未实现目的)

这条蛇是父亲在世时救活过来的。父亲把它放养在庄园右边的那片竹林中。蛇越养越大。它日夜苦修,准备有一天报恩。父亲被害的那天,蛇第一次窜出竹林,吐着毒信子,在村外庙宇旁痛苦地扭动着身躯,并围着广场游了好几圈。当时大家只是觉得非常奇怪,觉得这事儿非同小可。后来噩耗就传来了。因此,他以为只有这条蛇还与死去的父亲保持着一线联系(蛇具有灵性,懂得感恩)。于是他把它装在木箱中,外出寻找杀父的仇人。(这段回答开头的疑问,属于写实。另,复仇,一切灵智动物的天性,不能在遗忘之列,猪类的物种除外,正因以牙还牙、杀人偿命机制的存在,人类才进化出文明)

在这位儿子不停地梦到父亲血肉模糊的颜面的时刻,那条蛇却在木箱的底部缩成一团,痛苦地抽搐着,因为它已秘密地爱上了千里之外的另一条蛇(理性的目标逐渐注入潜意识中去且开始行动,习惯成自然且力大千里-其载体是一个成功恋爱故事)。不过那条蛇并不是真正的肉身的蛇,而只是一条竹子编成的蛇。这种秘密的爱,使它不断狂热地通过思念、渴望、梦境、痛苦和暗喜(恋爱过程,常有现象)把生命一点一点灌注进那条没有生命的蛇的体内(爱的力量的强大?生命诞生于爱?恋爱双方互爱的不同步?或许都有)。每到晚上,明月高悬南方的时刻那条竹子编成的蛇就灵气絮绕,头顶上似乎有无数光环和火星飞舞。它的体格逐渐由肉与刺充实起来。它慢慢地成形了。(心灵遥感的对话与感染?终于,爱,为无生命之物赋予生命,骨肉丰满,刚柔并具)

终于,在这一天早晨,竹编蛇从玩具房内游出,趁主人熟睡之际,口吐火花似的毒信,咬住了主人的腹部。不一会儿,剧毒发作,主人死去了(原本是主人的玩偶,一旦觉醒就要复仇)。这主人就是那位儿子要找寻的杀父仇人(到此,阶段目标,实际上已经被潜意识或非理性因素暗中实现了)。那条木箱内的蛇在把生命和爱注入竹编蛇的体内时,也给它注入了同样深厚的仇恨。(就像一个系统丰满的手机对另一只裸机的克隆……)

木箱内的蛇要不告而辞了。夜里它游出了木箱,要穿越无数洪水、沼泽、马群、花枝和失眠(险境、风景、渴望,跨越千难万险、鲜花掌声,再次体现爱的力量),去和那条竹编蛇相会(恋爱过程结束,潜意识的使命完成)。而它的主人仍继续坐在木箱子上,寻找他的杀父仇人(阶段目标已经被非理性因素实现,不复存在,但他尚未知晓,继续找寻,表明理性的盲目……)。

两条相爱的蛇使他这一辈子注定要在河道上漂泊、寻找(现实已经完结,理想仍在漂泊)。一枝火焰在他心头燃烧着。(生活动力的希望?求而不得的渴望的焦虑?目标总是阶段性的,但理性欲望的无止境?……也许都有) 

首先谈谈小说的主旨。从中可见,理性努力并未实现报仇的目标,相反,潜意识、下意识或者说非理性的因素——爱情(因为小说标题是“初恋”)的力量,却悄然报仇了,替人们实现了苦苦寻找的目标。正如有人说:小说是在说人类理性的盲目与无能,以及爱的原始欲望的超级威能,对此,笔者完全赞同,这是主旋律。

爱情的力量有多大?从小说来看,它起码导致了这样两个结果:两条蛇都逃脱出各自主人的牢笼,千里迢迢去赴会相爱;同时,顺带地、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人们一直实现不了的复仇目的。

小说衍生的信息很多: 

1、法理上看,关于竹编蛇及其主人,小说没有交代竹编蛇主人杀肉身蛇原来主人,谁是过错方。假如竹编蛇的主人没有过错,那就是条毒蛇,尽管没有主观上的责任(因为它已经成为了肉身蛇的化身),客观上负有“弑君”之罪,竹编蛇主人也就成为没有弃之的“东郭先生”了。小说倾向于这种情况——如果是竹编蛇主人是过错方,那么,竹编蛇不仅获得了生命,收获了爱,还杀死自己罪恶的主人,实现了正义……

2、肉身蛇,虽然逃离了养育它的主人,但是实际上汇报了养育之恩;“千里之外”一词,还表明了爱情的缘分或姻缘,引出对心电感应,量子纠缠等等有趣的思考。

3、还反映出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无为而治、存在因果报应的思想,那个人完全不必去做主观努力,报仇的目的可以自然达到。

人活在理性和欲望的盲目之中。对于复仇的人来说,他心中的仇恨未报,将会成为终生的遗憾。实际上他的目标已经不复存在了,而那种虚无缥缈的目标,却成为他继续那样生活的动力。正如一位匈牙利诗人所说: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里摘录笔者几年前《追求与命运》一书的一段话,供参阅:实际上,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在一种合力的掌控之中,都是合力中的一分子,世事最终不会完全按照其中任何之一的一厢情愿去发展。相反,事与愿违者总是不少。现实世界不是按照既成事实以自然的、直线踪迹方向演绎的,因为有了怀有不同意志的众人的参与。多数的人都会对既成事实按照自身不同价值偏好各取曲直,再不断“创造”出新的事实。这种“创造性”力量既来自“你”和“我”业已形成的位序排定,也来自于“你”和“我”的互动关系。恰如购买彩票,中奖几率总是很小,这是静态因素决定的;在动态层面,好比在购买彩票前预想了一组号码,却没有购买,而摇出的号码恰恰如此,若是买了,摇出的号码却都不在预设之列,因为购买即是参与,参与总会影响摇号工作程序,从而扰乱了预设号码的摇出。追求的,得不到,也许恰恰是追求本身造成的……这就是人们总是感觉“凡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以及为什么我们总是祈愿梦想成真、万事如意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我们事与愿违的一大原因恰恰来自于我们每个“自我”的愿望、诉求和自我理性努力!

(记于2017年3月,改于2019年6月2日,

(记于2017年3月,改于2019年6月2日,作者:为民,获河南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曾两次赴境外访学研究。出版专著一册,发表若干学术论文和杂文。现居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艺术发生的原理
初恋
诗人写的小说,你觉得怎么样?
吊着的村庄
仇人见面:蛇蛇人,要大难临头了?先看先防,都是命数
何为初恋?如何理性看待初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