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广平的坎坷婚恋:逃婚来北京,初恋横死,追鲁迅多年、登报示|周海婴|孙中山|李小辉|许广平|逃婚|鲁迅

许广平以鲁迅夫人的身份广为人知,她与鲁迅的婚恋故事,充斥着时代烙印,美好中亦存有难以淡忘的悲情,相爱多年后,他们最终只能以远离鲁迅大家庭的方式,在上海同居十年,半生孤寂的鲁迅,在她的陪伴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她深爱着自己昔日的老师,为了鲁迅能够在军阀混战的乱世里坚持写作,在同居的十年中,许广平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前途,承担起下厨、育儿、生活助理的各种琐事,将自己全身心奉献给了鲁迅。

在遇到鲁迅之前,许广平曾经有过少年逃婚的经历,也曾在北京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在她爱上鲁迅后,两人之间存在着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婚恋经历非常坎坷,也因此,鲁迅逝世后,年轻的许广平没有遵从他的遗言去走入第二段婚姻,而是带着独生子周海婴到处漂泊,独身了三十多年,将余生都用来整理鲁迅的作品和藏书。

晚年许广平与儿子、儿媳

许广平曾是著名的北京女高师学生会总干事、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她在感情上的苦难经历,正印证了那个时代里新女性打破桎梏、追求真爱的艰难与执着。

1、少年逃婚,北上求学

1898年,许广平出生于广州第一名门许拜庭家族,在这个著名的“高第街”许家,她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

她太祖父许拜庭为广州著名富商,打败海盗后获官府嘉奖,从番禺来到广州,购入整整一条高第街,此后大建宅院,儿孙满堂,其中名人辈出。

许广平祖父许应揆是清末大臣,18岁进士及第,官至闽浙总督、礼部尚书,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被慈禧下令准予“仍在紫禁城骑马、并在西苑门内骑马”,以示“优宠”;叔祖父许应鑅曾任浙江巡抚,其他几个叔祖父也曾担任地方官。

许家势力在广东一带根深蒂固,许广平的堂兄许崇智是黄埔军校创办者之一、曾任粤军总司令,许崇济为粤军总参谋长,许崇灏是粤军顾问、孙中山重要幕僚,许崇清曾任广东省副省长、中山大学校长……不胜枚举,许氏望族在辛亥革命、讨袁护法、大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同为许家后人,许广平在这个大家族里却显得无足轻重,甚至受人歧视。她父亲许炳枟是庶出之子,在家中一直不受重视,虽然后来成为小有名气的诗人,可因身无功名、终生未能做官,成了个半开化的居家绅士,在人才济济、高官辈出的许家,他是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色。

而许广平生下来时“尿遗母腹”、哭声宏亮,被许家人认为有晦气,所以,她落地才三天,就被喝醉了的父亲在酒席上随口许配给一家姓马的乡间劣绅当儿媳。

不过,许广平从小就有叛逆精神,在她坚持不懈的斗争下,竟得以避免大宅门闺秀缠足的命运,还能和兄弟们一起上学堂读书。

少女时代的许广平

许广平长大后,听说夫家名声不好,一心想取消婚事,而她父亲却坚持不肯答应。

1917年,许父因病去世后,男方开始逼婚,许广平走投无路,向从北京回来奔丧的二哥求助,希望与马家解除婚约,二哥指导她前往北京求学,而许广平却根本拿不出学费。

幸好,她在兄弟分家产时取得了父亲书房里的一幅唐伯虎真迹,拿到当铺卖了200大洋,便带着这笔钱,先是投奔到天津的姑妈家,在姑妈的支持下,进了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从天津女师毕业后,1923年,许广平考入北京女高师(后改名女师大)国文系,很快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里,她遇见一位广东同乡李小辉,交谈之下,得知李小辉竟还与她沾亲带故,遂以表兄妹相称,因此,留下了一段类似宝黛之恋的悲剧,令许广平多年后回想起来,仍觉痛心。

2、深情初恋,探病染疫而亡

刚到北京的第一年,许广平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在同乡会里,她认识了来自北大的李小辉,二人一见如故。

李小辉家境普通、思想上进,本打算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才从广东来到北京,可由于路上耽搁、误了考期,来不及赴法,他索性报考了北京大学。许广平与他越谈越感投机,她望着李小辉清瘦白净、棱角分明的脸庞,深有知己之感,而二人的远亲关系也让她感到这是一段难得的缘份。

许广平

李小辉对面前这位聪明秀美的表妹也充满了好感,一回到宿舍,他就失眠了,周末休息时,他赶紧前往门禁森严的女高师,把许广平约了出来。

再次见面,二人心有灵犀,在一起谈人生、谈社会、谈未来,虽然言语之中并未涉及到男女私情,但这种陪伴与交谈,已让彼此感到十分甜蜜。

身在异地的许广平,从此不再感到孤独,李小辉常常来找她一起逛公园、去书店,不久之后,二人确定了恋爱关系。许广平感到李小辉的爱是如此纯真而热烈,直到多年后,人到中年的许广平回忆往事,仍称赞他是一位“热情、任侠、豪爽、廉洁、聪明、好学”的青年,对他难以忘怀。

李小辉是个谦谦君子,平时对许广平非常呵护,二人的感情,一半像情侣、一半像兄妹,确实有几分宝黛之恋的色彩。

就在二人定情不久,1923年冬天,噩运来临了。

许广平在天津女师读书时有位要好的女同学叫常瑞麟,本是北京人,此时考入了北京医专,二人情同姐妹,由于许广平孤身在北方,节假日时,常瑞麟总会把许广平带到自己家去住几天,而这年冬天,常瑞麟的两个妹妹先后患病、高烧不退,热心的许广平见状,特地在常家照顾了她们一段时间。

除夕之夜,许广平回北京女高师参加同乐会时,感到喉咙疼痛,第二天到常瑞麟所在医专的校医室诊病,被诊为扁桃体炎,医生给了些普通消炎药,常瑞麟便把她带回家养病,直到此时,她们都还不知道,许广平与常家两姐妹得的病竟是十分凶险的猩红热,传染性很强。

李小辉得知许广平生病,赶紧来常家探望,在她病势沉重时,一天之内就来了三次,为许广平带药,抓住她的手温言安慰,特地觅来西藏青果为她煮水润喉。正月初五时,许广平在发病的第六天陷入昏迷,常家把她送到同仁医院,经外国医生诊断为猩红热,当即开刀医治,从她肿了一倍粗的脖子里放出了一盘脓液。

几天后,许广平身体有所好转、恢复了意识,她突然发现,表哥怎么一直没有来?而身边人却总是支支吾吾地回答说:“小辉也患病了,但已好了,等你全好再去看他吧。”

一直拖到半个月后,正月十九的晚饭上,常家的一个小妹不留神说漏了嘴,告诉她:“辉没有了!”许广平如闻晴天霹雳,后来才知道,李小辉因探病染上了猩红热,发病时身边无人,正月初七夜里就去世了。

许广平既痛苦又自责,后来,她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只差半年就要毕业的辉,与世长辞了!刚刚走到人生旅途的头一步,就突然地倒下了,能不痛伤吗?霞(许广平小名叫霞姑)一直没有知道自己患的是猩红热,因为医生一直没有警告过她,她因此更不知道要回避见人,可是为了这缘故,辉来探病而传染着了,她内心上的悲怆,自然不需解释的了。”

她拖着病体,前去吊祭李小辉,在停柩的地方,她看到棺木上写着李小辉的名字,顿感心如刀绞、痛哭失声,18年后,她写文怀念李小辉时,仍然满怀痛楚与愧疚,难以平静。

本是一段难得的良缘,却毁于一场瘟疫,许广平的心底,永远刻下了李小辉的影子。

3、勇敢追求鲁迅,登报示爱

1923年初秋,许广平刚刚入学,就开始听鲁迅的小说史讲座,第一次见面,坐在第一排的她被鲁迅的形象吓了一跳。

只见一个手肘上、裤子上、夹袍里外、鞋子上四处是补丁的矮个冷面先生走上讲台,此人头发直竖、一口带着绍兴口音的“蓝青官话”,上课时跳来跳去,浑身的补丁也跟着他一起忽闪忽闪的。

教室里的女学生笑成一团,窃窃私语着:“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

而随着课程的进展,她们又都喜欢上了这个博学多才、幽默睿智的先生,出口成章的才华、学贯中西的渊博、画龙点睛的锐评、锋利敢言的智慧,鲁迅上课时的精彩表现,让他在女师大学生们的心中高大起来。

1925年3月,许广平鼓起勇气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写信时,她对鲁迅有仰慕、有信任,更有期待。

此时,她正与刘和珍等六个自治会骨干一起向北洋政府的教育部请愿,要求罢免女师大校长杨荫榆。

信中,她抨击着女师大存在的种种弊端、探讨着国家教育的未来,为了让鲁迅想起自己是谁,许广平特地强调了“坐在头一排”、“受教的小学生”等字眼,并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激烈口气呼吁鲁迅支持自己。

一生同情弱小的鲁迅当天就给她回了信,并挺身而出,在报纸、集会上高声疾呼,支持女师大风潮,不久,许广平被杨荫榆开除,学校被解散,鲁迅将她接到家中暂时居住,由许广平帮他做一些抄写工作,她工作勤奋,有时一天就能抄一万多字的稿件。

而鲁迅则奋笔疾书,发表了《寡妇主义》、《“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与“系”》、《补白》、《答KS君》、《纪念刘和珍君》等几十篇文章,尖锐批评杨荫榆在女师大进行的专制管理、人身迫害是“寡妇主义”教育,在女师大学生与鲁迅等老师的呼吁下,最终,北洋政府不得不恢复了女师大、撤销杨荫榆的校长职务,而鲁迅却因此被教育部开除了。

这一切都被满怀热血的许广平看在眼中,她由敬生爱,主动向鲁迅表示了爱情。

这一年,鲁迅44岁,许广平27岁。

鲁迅为抗拒母亲为他主张的包办婚姻,在日本居住近十年,一直拖着,不愿与比他大三岁、言语不投机的朱安举办婚事,被母亲骗回国完婚后,他在婚礼第二天就搬进书房,第三天就离家出走,从此长期在外,过着清心节欲的生活。

1920年,鲁迅为了大家庭团聚把朱安也接到了北京,却让朱安与母亲一起居住在中院,自己单独住在前院。

鲁迅母亲与朱安

他曾对朋友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他也曾考虑过离婚,但想到朱安无依无靠,离婚后必然下场凄惨,又打消了念头。

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决裂后,带着母亲与朱安搬了出去,在大病一场后,他对大家庭深感失望,对自己这种长期为母亲和弟弟自我牺牲却得不到理解与回报的人生也感到怀疑。

他曾在女师大的课上讲过英国诗人勃朗宁写的一个爱情故事:年长的教师与年轻的女学生相爱了,但因为老师存在重重顾虑,二人没有结合,到了晚年时,二人觉得神未必这样想,我们还是可以相爱的。

1925年夏天,许广平深陷于对鲁迅的爱情不可自拔,鲁迅发觉后,刻意回避着她,并解释说:“异性,我是爱的,但是我一向不敢,因为我明白自己的各种缺点,生怕辱没了对方。”他一直觉得自卑,“不配去爱”。

许广平便引用了勃朗宁的诗句:神未必这样想。鲁迅深感震撼,却回答说:“你中毒太深了,因为我课堂上讲的这个故事,你太理解了。”

鲁迅已经在不幸的婚姻中麻木地生活了20年,根本没有挣脱的打算,而许广平却用这句双关的语言提醒他:余生,他还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

鲁迅与许广平

而许广平却一封信接一封信地写来,她向鲁迅坦诚地交代了自己早年抗婚的经历和初恋意外身亡的打击,述说着对鲁迅的眷恋和对二人未来的向往,通过这些感情真挚的信件,劝说鲁迅打开心扉。

情书攻势下,鲁迅仍在犹豫,许广平看出,他并非对自己无意,可鲁迅毕竟是名满天下的作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一言一行受到社会关注。

为鼓起鲁迅爱的勇气,1925年10月,许广平索性在《国民新报》上公开发表了文章,名字为《同行者》,呼唤鲁迅能与她从此人生同行,文中说道:“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俺不相干!”

她炙热奔放的态度,终于令大半生抗礼教也受尽礼教桎梏的鲁迅下定了决心,不久后的一个晚上,鲁迅坐在靠书桌的藤椅上,许广平坐在鲁迅的床头,她握住鲁迅的手,鲁迅反握住她的手,开口说道:“你战胜了!”

1926年夏天,许广平毕业于女师大,她回到家乡广州,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当年8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书,与许广平同车南下。

不久,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坚定地写道:“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热恋之中,二人通信135封,后来汇编成《两地书》出版。

信中,人在厦门的鲁迅向许广平发誓道: “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和HM相见。” 许广平则幽默地回信笑他“孩子气”,批准他可以斜视,而鲁迅却接着表忠心,要采取不与女生接触的“闭关主义”。

第二年1月,鲁迅来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许广平成为他的助教,因广州的白色恐怖,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前往上海,开始了长达十载的同居时光,1929年10月1日,二人生下儿子周海婴,在许广平的精心照顾下,半生孤寒的鲁迅终于得到了家庭幸福,得以安享人生的最后十年时光,在这十年之中,他的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远胜前面的二十年。

鲁迅能与许广平走到一起,是由于许广平的热烈感情与勇气,而他们的同行时光又无疑是艰苦而幸福的,相识十周年时,鲁迅曾赠诗给许广平: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1936年10月,55岁的鲁迅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言:“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而许广平却偏偏不肯遗忘,她接着鲁迅未竟的事业走了下去,整理了鲁迅的全部遗稿,最终出版了《鲁迅全集》,为时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鲁迅。抗战中,她因此曾遭迫害,被抓入日本宪兵总部酷刑殴打76天,出狱时双腿已几乎无法行走。

许广平与儿子周海婴

她与鲁迅,骨子里极其相似,正直大气、敢爱敢恨、热诚讲义气,这种人生态度的相似与吸引,是他们成为终身伴侣的根本原因,虽然其后宋庆龄曾数次劝说她再婚,而许广平却选择了与儿子相依为命,独身到老。某种程度上,也因为她年轻时在婚恋上的波折已耗尽力气与心血,深感艰难。

许广平与周海婴

许广平出身名门、敢于抗争,作为优秀的女性先驱,她在女师大读书就曾任杂志主编、学生会总干事,擅长社会活动,其文章极具锋芒,既有才华、又通世故,而和同学庐隐、苏雪林等人一样,她的婚恋之路极尽坎坷,在新旧文化转型之际,作为时代标志的新女性,她们承担的人生压力与抗争的难度,的确超乎后来者的想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23年,42岁鲁迅结识了25岁许广平。
大揭秘《鲁迅与许广平》
朱安鲁迅许广平
鲁迅与许广平:中国最出名的师生恋
鲁迅与字典
网页搜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