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死理儿地读了30年书之后,我越发感恩阅读


从我10岁开始阅读,到今天已经阅读了30多年。


有过很多起伏坎坷,也有很多自豪骄傲,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任何时候都在读。


在异乡的旧书摊上,饿着肚子租书读,也在窗明几亮的书房,喝着香茶读。


这一路走来,最大的动力,来源于阅读;今天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阅读所带来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赞美阅读,我只知道,如果你“相信”阅读,阅读就会“回报”你。你有多么相信它,它就会用什么样的力度来回报你!


我是一个很驽笨的人。

 

这不是自谦,是真事儿。我来讲一个小故事,你们就理解了。

 

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生活在重庆的军区大院儿里,小朋友们经常一起玩类似“官兵捉贼”的游戏。有一次,我被分配到当卫兵,我听到“立正”的指令后,就立正站在了原地。在我的信念里,军令如山,如果没有听到稍息、解散的指令,我不能随意行动。

 

后来,天黑了,小朋友们玩累了,就陆续回家了——没有人来给我发号新的指令——于是,我就笔直站立在原地,忍受着肚子饿的咕噜噜,还有蚊虫的叮咬,黑夜的恐惧。

 

后来,父母带着很多人找出来,我听到他们呼唤我的声音,我都不敢应答——等到他们终于找到我的时候,我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是的,我从小就是一个“别人告诉我我就相信”的笨孩子。

 

等到我可以自己读书了,我就真的相信书本里告诉我的那些道理,并且真的会按照书里的话去做。

 

然后,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就会因为太相信了而屡屡受挫,就算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了打击,我也宁愿相信书上的道理。

 

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十五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跌跌撞撞,浮浮沉沉之后,我承认,这种认死理儿的读书方式,虽然让我吃了很多亏,但是,我却更加感激阅读,越发相信阅读,越发热爱阅读了。

 

我的三个阅读方法

有用、改变、抛弃


一、有用论


我读书很实际,很功利,读书对我来说,就是对我的人生有没有实在的用处。坦诚地讲,我的这种读书方式,肯定不适合每一个人,但是,却是最适合我的阅读方式。

 

为什么呢?就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想当一个律师或记者。但是,我所学的和这个梦想基本没有交集,中学读理科班,大学学机械设计,后来学经济……那么,如果我想达到我的人生目标,只能靠自学。

 

所以,我就只看真正能够提升我通往这个目标的书,而不在于这本书有什么其他任何的阅读理由。这本书最近很风靡?这本书是经典?这本书能拿出去炫耀?这本书能获得文凭?……这些都不在我的阅读理由之内。

 

所以,我读书,不记书名,也不记作者,只凭这本书是否对自己有用。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公共厕所,捡到别人扔下来的半本小说,没头没尾,但是,就是这半篇的小说,我蹲得双腿发麻看的半个小时,对我的写作有着转折性的启发。这比我阅读的很多很多文学名著,都来得有力量,对我来说,这就是我最有用的阅读。

 

二、改变论


我们阅读,到底为了什么?有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为了获得智慧,让自己活得更明白。但是,我们却很容易把“阅读”和“真实生活”给脱离开。

 

于是,我们竟然有了“读书无用论”,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读书的时候,已经是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阅读之路上了。

 

我的阅读很野,野到每看一本书,都会随时问自己一个问题:这能够给我带来切实的改变吗?

 

我读《红楼梦》的时候,看到里面有很多诗词,都是结合生活来写的。比如,行个酒令啊,观赏花草啊,过个节日啊……然后,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也去写一些生活的诗词呢?于是,我就揣摩小说中人物的心态,模拟他们的词牌,也去写我生活中的感受。所以啊,从“红学”的专业角度上,我连门儿都没有入,但是,我却实实在在地因为这种阅读的方式,后来陆陆续续写了一百多首诗词。

 

在读毛姆的书的时候——说来惭愧,我读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岁了,这基本上在文化圈里说出去要被大家嘲笑的——但是,我一读之下,非常受用,就一口气在几个月呢,把能够找到的毛姆的所有书,包括他的传记,一共几十本书都给看完了。甚至,我把毛姆推荐的“世界十大名著”也列入到了阅读的计划里,要知道,里面是有《战争与和平》《白鲸》《卡尔马佐夫兄弟》这样比较难啃的书籍的。

 

我在毛姆的书中,最终用到我的人生中,改变我的人生的,有很多很多。

 

我来说说,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有一天,我看到毛姆在立志成为一个靠写作为生的人的时候,就把当医生的职业态度,用到了当作家身上——既然医生每天不管有没有病人,都要去医院里坐诊,既然医生每天不管正在吃饭睡觉,只要有急诊就要出诊;那么,当作家,也不能只有在有灵感的时候才去写作,当作家写作的时候,也要全力以赴去采访、去体验。


于是,毛姆基本上每天上午都用于写作,每天不管写什么,都要写上三五千字。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生,他也成为了直到晚年还在陆续写出代表作品的伟大作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我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毛姆写作法”呢?于是,我就给自己立下每天写下“三千字”的目标。


实际上,自从我自己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后,有很多时候,我每天都可以写出“五千字”来。甚至,我把自己写作的地点,也搬到了出差的火车上,等人的咖啡馆里,工作的间隙——就像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就是在参加我们童书妈妈DT课程的观察员的间隙写的。

 

我发现,我突然克服了文化人的写作的矫情,什么情调啊、灵感啊、环境啊,我都不在乎了。作家写作,就是你的工作,有什么值得矫情的?我们完成一篇文章,和洗碗工洗干净碗碟,工人完成一辆车组装,医生完成一台手术,在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职业态度”。

 

可以说,在中国比我懂毛姆的学者文化人多如牛毛。但是,像我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毛姆的人,热爱毛姆的人,学习毛姆的人,我很有信心说我是“毛姆的好学生”。我从毛姆那里学习到的,用在我人生改变的,要比很多人多得多。

 

三、抛弃论


我热爱书,阅读书,学习书,但我一点儿也不崇拜书。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仔细想一想,书到底是什么?

 

最早的时候,孔子啊、苏格拉底啊,他们提出自己的思考、见解,并没有书本的形式。后来,他们不在了,为了更好地保留、传播他们有价值的思想,才有了书的形式。那么,我们读书,其实就是和有见识的人对话。对话的目的呢?自然不是为了把人家的见识背下来,而是真正地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会在读完书后,先把“书本”这种形式抛弃掉;然后,再把“作者”给抛弃掉;最后,甚至把从书里获得的’思想“也抛弃掉。那么,留下来的是什么呢?就是不依靠书本、作者、理论、思想这些所有的东西之后,自己还愿意做的东西。

 

那么,我实际上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书呢?

 

一、有一些书,我要读很多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思考,带来新的改变。这些书,我会一直留在身边。就算这些年来,我大概一共搬家了20多次吧,这些书都已经跟我了20多年。如果遗失了,很简单,随时就再买一本。

 

这些书,并不多,大概就是十几本的样子。我会在下面具体列出影响我人生的这些书。


二、有很多书,是作为参考的。这些书,大概有几百本,里面有各种类别的,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重复使用的。

 

三、绝大多数的书,是可以送、借给别人的。每个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影响你的书,不一定就会影响别人。那么,很多没有影响你的书,或曾经影响过你的书,其实都可以“抛弃”掉。

 

我一直留在身边的十本书


《圣经》


我没有宗教上明显的信仰。但是,我从人类宗教的文化上,收益很多。

 

在我的书架上,几乎世界几大主要宗教的书籍有几十本,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都有。

 

我觉得,这些书籍对我随时有一个提示,就是对生命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会把我从眼前的具体事情的思维模式中抽离出来,把眼光放到更遥远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没有答案的,是值得花费时间反复阅读的。

 

我们经常说,经过时间考验的书,是具有阅读价值的。那么,宗教的这些图书,都是有千年以上一直都被人类阅读的。所以,虽然我并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却总会时时翻阅,颇有思考。

 

说实话,就算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也得到很多的帮助。比如,每当我写作陷入困境,尤其是找不到语感的时候,我就会拿出《圣经》读上一段,就会很快进入状态。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遇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大学期间。

 

本来,我是为了装逼买的这本书。买的还是鲁迅推荐的徐梵澄翻译的版本《苏鲁支语录》,读起来有很浓重的鲁迅气息和民国气息。



那个时候,我正在痴迷民国刊物的阅读,也就很自然地从《新青年》《生活》的文章中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宿舍里装模作样地看,刚看一章,我就觉得很神奇。

 

什么样的神奇呢?就是虽然我看不太懂,但是我却感受到这本书传达出来的那种奇特的情绪。换句话说,我能感受到尼采写这本书时候的那种感觉。于是,我就顺手在书的边上,写我的“如是说”——也就是说,我一边读,一边就开始创作了。

 

这个创作,刚开始就中断了,后面也没有后续。但是,我就一直留着这本书,前后买了好几次。我也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随手翻翻,同样很神奇的是,每次我还都能从这本书里获得遥远的尼采的启示和力量。

 

《瓦尔登湖》


 

我把这本书列入读书会书目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示反对,说这本书很“难”读。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却很“好读”,而且是很“好用”的一本书。

 

在我的学生生涯里,所阅读的书大都是教我们“学好的”。让我们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服从命令、团队合作……但是,这本书却给我带来石破天惊的警示,就是孤单的、独立的一个人,为什么可以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对抗整个世界。

 

而且,这个对抗者,并没有做出宏伟的事业,也没有深邃的理论,但是,他用自己的所做所为,影响的不止是一个时代,不止是一个国家。

 

我想,这样的书,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应该有一本,读一读。


《红与黑》


 

小时候,我是很少读西方名著的。

 

中国的古典名著,竖排繁体的《东周列国志》《三言二怕》《三国志演义》等等,我都是在小学阶段半读半猜给看完了。但是,西方的名著,除了少数几本,我都因为文化背景、名字繁琐等等原因,很少去看。

 

除了比较有娱乐价值的如大仲马的书,留在我人生中的就是《红与黑》等几本书。

 

《红与黑》对中国的年轻人,会有很现实的意义,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但是,从那个时期开始,我再来看西方名著的时候,有了另一种思维。我看到每一本书里的那种人性,对我自己成长的思考和帮助。


 

《苏东坡传》


 

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在看《苏东坡传》之前,我更多感受到的,要么是皇室贵族的古代生活,要么是普通百姓甚至江湖侠客的生活。那么,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并不知道。

 

我很想做一个能够享受到中国文化的中国人。那么,从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做一个中国人的快乐和惬意。

 

我们经常说,让孩子拥有中国人的血脉,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是,说实话,最好的形式,一定不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看课本读,而是能够让孩子通过具体的人,故事,生活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诱惑”,很想去试一试。

 

从这个角度上,我宁愿给孩子讲苏东坡的故事(尤其是通过林语堂的描述),而不是让孩子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

 

《国富论》


经济学对于我,是让我学会了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从常识上,会觉得苹果手机凭什么那么贵,地铁票为什么要提价,黄牛倒票真可恶,电影看到一半不好看也要看完……但是,经济学却告诉我们另一种答案。

 

《国富论》是经济学巨著,我认为更是人类文明的巨著。就像《物种起源》一样,你可以不认同,可以不全部了解,但是,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

 

换句话说,作为现代人,有一些必备的素养,其中,我觉得必须要有的,就是经济学的素养。

 

《万历十五年》

上学的时候,我很讨厌历史。

 

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会很讨厌这门学科。

 

我们翻看历史课本,没有办法不讨厌,干巴巴的描述,死扣扣的考试,这哪里是学历史,基本上就是背名字和数字。还有,书里的人非黑即白,历史事件也是丁是丁卯是卯。

 

可是,真实的历史不是那个样子——我们身边发生的任何的事情,活生生的人,都不是历史书上写的那个样子。

 

而真正地了解历史,其实又很重要。如果我们不了解历史,我们真的无法做出很好的判断,也就无法有很合理的人生选择。

 

我是看了《万历十五年》之后,才开始认真地去学习中国的历史的。我忽然发现,原来历史如此有趣,如此丰富。记录历史的方式,有官方的版本,有民间的版本,有当事人的版本,有观察者的版本……总之,一下子打开了一扇大门。

 

《野草》《故事新编》


上学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很讨厌鲁迅。我也不怎么喜欢,觉得这个人写的东西不过如此。

 

后来,我看到了更多的鲁迅的作品,才发现这个人多么有趣、多么深刻,是真正地当得起“民族魂”的中国人。

 

其中,我特别偏爱的,是两本很薄的小书,《野草》和《故事新编》。


《野草》里面所蕴含的力量,是中国人很少会提到的“草根”的力量、“野蛮”的力量,那不是文雅的力量,也不是精英的力量。鲁迅发现了这种力量,但是,他也知道,这种力量也有它负面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但是,这就是中国,就是她的宿命。

 

而《故事新编》,那就太痛快了!它让我看到这个世界的荒谬、大胆、混乱、肆意。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作文也好,我们中国人很难有直抒胸臆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婉转曲折,曲径通幽,兜兜转转。而鲁迅的“不合时宜”,让我更好地去理解中国,中国人。

 

《问题与主义》


 

我们上学的时候,选择性逃避胡适。我们听到过这个名字,也批评过这个人,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看到过这个人的作品。

 

何其荒诞!大学毕业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用每本四元钱的价格,买到了台湾远流版的胡适全集。因为囊中羞涩,我只买了20多本,为此,挑挑拣拣了一个下午。

 

我一本一本读下去,有一种很深的怨气——原来,我们从来都没有让年轻人去认识这样一个对中国颇有时代影响的人。其中有两本书,我读了之后大为惊叹,一本是《丁文江传》一本是《问题与主义》。

 

尤其是后一本,这是胡适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他所倡导的方式,不一定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他和鲁迅一样,是深爱着这个国家、民族和文化的。


我会经常把这两个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我觉得,这让我有更宽容的方式去看待世界。

 


《人生的枷锁》


关于毛姆的阅读,因为前面有专门的提及,我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我觉得毛姆对所有文化人,都有很强的学习价值。

 

我是怎样租书、蹭书、买书的

 

最后,我想讲一讲,我对“买书”这件事的态度。

 

小时候,我的零花钱,基本上都在租书上了——那个时候,还有租书的店。但是,可租的书,大都是武侠和言情。看腻了之后,我就开始去逛旧书摊,买过期的文学期刊,也就是我们那个时候说的“大本书”。

 

再到后来,开始自己买书。因为钱少,买书就很谨慎。有很多时候,以买书为由,在书店里蹭着看了许多书。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去同学家里搜刮书,由于是免费的,就是有什么书看什么书。

 

到了大学之后,图书馆的书看得差不多了,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买几本书,换着看。上了班之后,我的最大消费,就是买书——有很长时间,我都住在办公室里。

 

后来,我从内陆去了广州,有朋友问,为什么舍弃了已经稳定的工作去南方。我的回答很简单,一本书在内陆和南方,卖的价格一样,但南方的收入是内陆的几倍,可以多买好多书。

 

所以,我到广州的时候,随身只有一个拉杆箱,但是,却托运了好几箱的书。当我在广州的收入,从三千到六千,从六千到一万,再到年薪几十万的时候,我真的是痛痛快快地去买书。

 

记得有一家叫学而优的批发书店,我几乎每周都会去逛一两次,有了新书就不太计较价格的去买,一买就是十几本。以至于那里的店员都主动给我优惠的价格。

 

有了网络之后,买书更加方便。三大买书的电商之外,我还在孔夫子上买旧书,在一些小平台上买原版外文书。

 

最近买的书


我买书有一个习惯,就是知道一本想看的书,即刻搜寻,即刻下单,马上购买。我从来不凑单,不等促销。所以呢,我经常一个上午,就下了三单,每单买一本书。

 

为什么呢?

 

从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我们家是河南山区的农村,家里没有任何可以帮助我的物质基础。


我的父亲有很西化的教育方式,他是真的在我大学毕业后,把我赶出家门,从此,一分钱也没有给过我;


而我自己上的大学,由于自己的原因,学位也没有,专业也和兴趣背离,我只能自我学习;


毕业之后,我做过十几个工作一边养活自己,一边寻找记者的工作;


终于进入媒体,学历最低,专业不符,只能拼命读书学习;


去了广州,进入新周刊、南方报业,当了主编,更是要重新学习很多的能力;


来到北京,在互联网领域创业,跌跌撞撞地转换频道;


创立童书妈妈,做新媒体,经营商业,开发课程,举办营地,做读书会,做教师培训,开家庭学习空间……

 

这一路走来,最大的动力,就是阅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阅读所带来的。

 

所以啊,无论在任何时候,我对阅读都有一种感恩,只要是对我有用的书——哪怕这本书上只有一句话对我有用,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买来——实际上,这种只取其中一句话的书,我买了很多很多。

 

值,真的值!只要是认认真真地阅读,都值。不仅值回那几十元,也值回阅读的时光——就算是一本你根本瞧不上的书,也会给你带来反向的思考、借鉴的价值!

 

我不知道该如何赞美阅读,我只知道,如果你“相信”阅读,阅读就会“回报”你;你有多么相信它,它就会用什么样的力度来回报你!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书房——夜雨斋
买书和看书
读书是一种享受
书就是我的馒头菜:左手初等数学 右手唐诗宋词
人生有梦书当枕
杨争光:读书与买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