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利史】长安的城市水利

长安即今西安,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共有11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汉代全盛时,长安人口高达30万,唐代则达到100多万。


汉代

汉长安有以昆明池水系为主体的蓄水和供水系统,城中分布众多的宫殿,每一处宫殿都有塘泊与城市沟渠相通。

隋代

隋代定都长安后,抛弃了历经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兵燹而满目疮痍的汉长安,另建新都。但却继承了汉长安的水源和供水工程并将长安以南渭河各支流的水引入长安,扩大了城市水源。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东西向的通济渠构成了以洛阳为枢纽、以长安为终点的全国骨干水道。

唐代之后

唐以后不再有王朝定都长安,现今的西安只有唐长安的1/3,城内很多水域因为输水渠的湮废而消失,汉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已成为历史记忆。


“八水绕长安”



长安的水源工程——昆明池


汉代长安昆明池供水工程示意图


汉长安城始建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投入上万人的劳役,历时五年建成。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汉代长安城鼎盛时,居民30万,其内不仅驻有中央政府和军队,还充斥着发达的手工业作坊区和繁荣的商业区。要维持规模如此庞大城市的运转,充沛的水源供给不可或缺。


最初,汉长安城的主要供水工程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引水设施,即引渭河支流泬水入镐池,经过镐池的调节后再输入都城。武帝时扩建宫殿和都城,旧有的水源不敷使用。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修建昆明池供水工程。该池上源引渭河支流沣水和洨水,北与镐池相通,下源接纳泬水。昆明池是一座蓄水库,周长20多公里,下游与竭水坡、未央宫仓池相通。其中,供给城区的池水通过竭水陂调节水量,然后进入未央宫仓池,是控制进入宫城区水量的枢纽;城市中的水最后排入漕渠,漕渠是一条平行于渭河的人工运河,凿于元光六年(前129年)。


昆明池供水工程的修建,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的供水问题,并根本改善了长安的环境,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灵气的城市。汉时长安城有运河沟通长安与渭河和黄河间的联系,使得江南的物产通过水路源源而入;长安城内灵秀的园林陂池与壮观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繁华亮丽的景象。浩淼烟波的昆明池是汉唐皇帝和达官贵人的游乐之所。每每可以在此欣赏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楼船泛绿、百舸弄波的绝妙画图。昆明池附近的杏园,是新科进士每年于此举行牡丹宴的地方。




唐长安的城市供水系统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派宇文恺营建都城。宇文恺对长安建城的贡献,使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大师。除长安外,他还主持了东都洛阳城的建设,这两座城市成为后来11世纪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13世纪元大都北京的样板。隋长安城址在汉代长安西南,内城称“大兴城”。除利用原有的昆明池水源和供排水系外,宇文恺又增加了南部山区渭水各支流的水源。他开凿了3条干渠引这些山区河流入城,即城南的永安渠、清明渠和城东的龙首渠。渠水迂回曲折,汇成多处池塘,不经意间给京城增添了几分妩媚之色。随后的唐朝亦建都于此,并继续加以营建,长安的供水系统遂得以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东西南北纵横相通的城市水利系统。


隋唐长安坊水渠复原图


长安的引水工程主要包括如下几处:


龙首渠

引浐水,自长安东南的通化门入城,主要供给宫城内苑的用水。唐新筑之大明宫和扩建之隋旧兴庆宫的水源皆仰系于此。入城后的龙首渠水与其它渠道相沟通,纵横交错,宛如游移于街道两旁的银链。


清明渠

分泬水东南流,自城南的安化门入城,西与永安渠相通,供应外郭西城及皇城、宫城的部分用水。


永安渠

引洨水,自城南大安坊入城,向北直入芳林园。最后向北排入渭水。该渠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


黄渠

宇文恺为将京城的东南角开辟为皇家园林,利用当地泉水开凿成渠引入曲江池。唐玄宗时(712~756年),又引南山山溪水入曲江池,这条引水渠称“黄渠”。曲江池入城的渠道称“御沟”,与许多私家园林相通。唐开挖黄渠后,曲江池的水域扩展,逐渐取代昆明池而成为盛唐时期的名胜园林。


漕渠

引渭水,经城北东至潼关,长150公里。该渠也是在宇文恺的主持下循汉漕渠旧水道修复而成的。唐初淤废,天宝六年(742年),京兆尹(相当于后来的首都市长)韦坚重新加以开凿,并于城东引洨水,开广运潭,使长安成为漕船停泊之港,最多时可泊船数百艘。


供水渠道入城,激起了居住在长安城内的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兴建私家园林的热情。他们纷纷引渠入园,唐代见诸文献记载的私家园林有30多处。



长安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失误


宇文恺在规划隋大兴城时,设计了城市排水和防洪沟渠体系。唐长安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建和完善。现代考古发现,当时长安城内主要街道的一侧或两侧都建有排水沟,与城内河渠(城濠)和排水河道共同组成一个城市排水系统。



然而,这座1000多年前规模最大的都城在排水系统方面的缺陷却是显著的。众多山区河流被引入城中,这些河流洪枯水量变化极大,城市水道在汛期不能满足行洪的需要。唐代长安城的面积约83平方公里,内城有众多的私家园林,但池塘都很小,蓄水容量较大的水体大多分布于外城和城郊,惟一可以蓄滞洪水的场所是城濠。城濠周长37公里,加上内城池塘,总蓄水量约为592万立方米,与后来北宋汴京和元明清时期的北京相比,长安的城市蓄水量和水道排泄量明显不足。由于缺乏洪水蓄滞空间和行洪通道,使得唐长安的水灾频度和严重程度同样令人难忘。据统计,永淳元年至元和十二年(682~817年)的135年间,长安城遭遇的没顶之灾有10次之多,在各朝代中,都城如此频繁被淹的情形是不多的。





来源:《中国灌溉与防洪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没有自来水,唐长安城有百万居民,他们是如何获取饮用水的?
古代没有自来水,那么唐朝百万人的长安,是如何解决供水问题的?
西安人是怎么喝上甜水的?
追赶超越在陕西︱陕师大李令福:引领关中水利走向第五次辉煌
古代没有自来水,那么唐代长安百万人口用水从哪里来?
昔日八水绕长安 今朝再现水围城(多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