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政涛:ChatGPT时代,如何重新定义学校领导力?丨头条
userphoto

2023.12.09 内蒙古

关注



所有的教育思考和教育实践,都应从问题出发。好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都要做坚持不懈的提问者、追问者,最终成为思想者。深度转型期的学校管理者,如何重新定义面向未来的领导力?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回答。



为什么要关注转型?

所谓领导者,就是对转型高度敏感的人。学校管理变革,从研究到实践,都要追求“三敏”。

首先是敏感,敏感于新的时代前沿、新的时代发展方向和新的时代教育转型。

其次是敏锐,即要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见解,更要有自己的见识和卓识。这个时代不缺知识,缺见识,更缺卓识。

最后是敏捷。看明白了,想清楚了,要赶紧化为实践、变为行动,赶紧进课程、进教学、进教研、进评价,让我们理解、判断并推动的转型落到实践深处。

所以,真正的领导者就是感知转型,然后推动转型、引领转型的人。



为什么要面向未来?

未来是教育的本质,所有的教育都是通向未来的。可以说,无未来,不教育。所有的未来都与教育有关,所以,无教育,不未来。

关于未来,我认为它不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我们要奔赴的地方,更是一种视角和眼光。以此为视角、眼光来直面现实、透析现实;以此为视角、眼光来回顾历史,梳理历史。未来也是我们要建构的地方;它不是个名词,是个动词,也是一种行动,具有实践意义。




什么转型?

一是时代转型。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对人类时代的变迁做了清晰的界定和说明:今天的人类已经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技术时代走入智能时代。

二是文明转型。我们已进入到智能文明和数字文明的新时代,文明的转型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带来诸多转型,包括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本身的转型。

三是人类转型。作为培养对象的人将发生变化,不仅人从自然人、纯生物人变为人机合成人,而且机器人或硅基人等新型人类都可能成为新的培养对象。让机器人或硅基人受教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

四是教育转型。今天,我们已经走入智能教育时代。智能教育是属于人的教育,也是属于机器的教育。让机器人受教育,成为智能教育的新特征。这与过去时代的教育有着根本不同,将会迎来新的教育发展格局。

五是学校转型。因为教育要转型,承担教育使命和责任的学校也将转型——走向智能学校。

六是育人转型。教育转型、学校转型之后,育人方式、育人目标、育人评价等方面都会随之转型。比如,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擅长的记忆型、计算解题型、考试训练型的技能,表明其具有超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超强的文本生成能力和自然语言能力,已经远超人类可能达到的边界。这些技能不用多教,甚至不用教了;转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向其无法替代的能力上,如价值观、高阶思维、好奇心、社会情感、想象力、审美力等。

七是学习转型。今天人类的学习方式和过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更加看重移动化学习,也出现了碎片化学习。我们习惯通过手机、网络获得信息,推进学习。再如游戏化学习,游戏也是一种学习的路径和方式,甚至游戏也被认为是一种劳动——游戏劳动,被纳入到劳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新课标特别倡导的人机交互化学习。今天人类的生活,包括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已经离不开机器的陪伴。我们每天都在人机交互中生活和学习。这些学习方式的转型,必然带来教学、课程、教研和评价等一系列转型。




什么是深度转型?

何为深度转型?

第一,深度体现在观念和理念上,要推动观念的转型,而不仅是表层的方法、策略、技术、工具、手段的转型。所有的改革都要观念、理念适度先行。

在数字文明和智能教育的时代,观念转型首先表现在人性观上。过去,我们理解的人性只有两个参照系,一是人性和神性来比较:和神性比,人是谁?二是人和动物相比,怎么彰显人性的独特?现在,多了一个参照系:机器。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的时候,尤其是有了硅基人之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硅基人的人性特征。

理解人、洞察人是所有教育的前提。所有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的理解和研究。老师怎么理解学生,怎么研究学生,就会上什么样的课,进行什么样的教学,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同时,教育离不开对人性的洞察。因为对人性的洞察在这个时代有新的变化,教育的观念、课堂教学的观念都会因此改变。

其次,观念转型还表现在知识观上。凡是人工智能擅长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少教,甚至不教;人工智能不擅长或无能为力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多教或重点教。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回答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当然,由于人性观、知识观不同,相应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进而会引发教育体系化的颠覆和重置。

第二,深度还体现在思维上,要从替代思维走向共生思维,从割裂思维到融通思维。

随着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和生活,大家纷纷担忧,人工智能会替代很多职业,特别是教师的一些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也会被替代。这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人脑和电脑,它们不是谁替代谁的关系,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共生的关系。

我特别主张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人脑和电脑,应该双向赋能,双向超越,双向进化,进而走向双向共生,而不是单向进化。

什么叫单向进化?过去,人脑创造了电脑,人类智能创造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迭代更新,人类发现可以通过机器人获得知识,就懒得思考了。现在最大的担忧是人类智能的发展、进化速度跟不上人工智能,所以要以强大的人工智能倒逼、刺激人类智能,一起超越,一起进化,一起共生共长。

共生思维在学校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好人师和机师的关系。当智能教育机器人走入课堂,和人师共上一堂课、协同育人的时候,人师和机师应该走向双向赋能、双向超越、共生共长,而不是用机师替代人师。

这种共生思维无处不在。比如,教育就是教和育的共生,教学就是教与学的共生。教学和学习虽然有关联,但本质不同。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在场学生的学,通过教师的介入,引领、指导、改变、提升和支持学生的学。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和学生共生共长。




什么是面向未来的领导者?

什么是面向未来的领导者?

第一,他必须是洞察者,善于洞察未来,以对未来的洞见来照亮和改变现实。

第二,他必须是引领者,即引领深度转型的领导者、引领未来学校变革的领导者。在我看来,通往未来学校,有四大路径:通向智能技术,通向人文艺术,通向社区社会,通向天地自然。

第三,他必须是跨界者。界是什么?是时代,是领域,是学科,也可以是视角。所谓跨学科,就是跨不同学科的视角。界也是话语,要跨话语方式、表达方式,融通实践话语、政策话语和理论话语。校长是“跨界”治理者,也是“破界”治理者。

第四,他必须是融合者,善于推动引领学科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人机融合,以及一直在倡导推动的五育融合。最终,未来的校长应该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融合者,把历史感、现实感、未来感融于一身,打破三者之间的壁垒,让三者之间流动起来,共同通向未来。


来源根据作者在“第十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整理
责编丨黄耀庭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张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技术时代,教育“保守”有错吗? | 关注
ChatGPT时代,“思维”将成为稀缺物∣袁劲松 思维导师
ChatGPT回答:现在该学习什么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万维钢AI前言课》3000字复盘
ChatGPT来了,学语文还有啥用?
ChatGPT重塑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