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

凌云

凌云,字汉章,号卧岩,明时(约生于公元14651506年前后)归安双林(今浙江归安县)人。曾授御医,汪机在《针灸问对》中称凌氏“熟于穴法”。著有《流注辨惑》1卷(已佚),《集英提要针砭全书》又称《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经学会宗》,《子午流注图说》等。其后人均传其针灸术,世代相传,至今已传至第十六世。其八世孙凌声(南)臣再传弟子清代江上外史,曾以凌氏学术为主,编成《针灸内篇》1卷。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内容为经穴专著,并有针灸歌赋43首,明堂论7篇和图36幅,《集英提要针砭全书》据载尚存,但在北京、南京等图书馆中均未见到。另在江苏省中医学校所编的《针灸学》中见到摘录的《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另在江上外史编的《针灸内篇》中有凌氏针刺手法记载。由此可见,凌氏是以针刺为主、又熟于穴法的一位明代针灸学家。

  • 重视配穴

《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是在金代窦汉卿《通玄指要赋》的基础上加以“应穴”而成,例如窦氏对行步难移,仅取太冲穴;而凌氏又加取丘墟以应。这样两穴相配,其效更著。凌氏重视配穴处方治病,强调邻近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前后、上下相呼应,确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将其配穴录于下:

(一)   头面五官疾患

头晕目眩—风池配合谷。

耳闭(聋)—听会配翳风。

眼痛——合谷配睛明。

眼昏目赤——攒竹配太阳。

目疾——行间配睛明。

目昏不见——二间配太阳。

疟生寒热——间使配百劳。

五劳羸廋——足三里配膏盲。

泻肾——然谷配阴交。

尸厥——维会配百会。

冷痹肾败——足三里配小海。

泻死胎——三阴交配合谷。

鼻塞无闻——迎香配上星。

头痛——丝竹空配风池。

眵腻冷泪——临泣配攒竹。

风伤项急——风府配承浆。

牙齿痛——太溪配二间。

头项强——承浆配风府。

头项强——后溪配承浆。

(二)   胸腹疾患

胸膨胀——内庭配水分。

胸满血鼓——期门配中脘。

反胃心疼——劳宫配章门。

七疝偏坠——大敦配阑门(阴茎根旁开三寸处)

咳嗽寒痰——列缺配太渊。

心胸疼——大陵配中脘。

脐腹痛——阴谷配行间。

胁下肋边疼——阳陵配支沟。

(三)   腰背疾患

脊膂强痛——人中配委中。

腰疼——肾俞配委中。

脊间心后痛——中渚配中脘。

腰背疼——委中配肾俞。

(四)   四肢疾患

行步难移——太冲配丘墟。

两肘拘挛——曲池配尺泽。

脚腕痛——昆仑配丘墟。

股膝疼——阴市配风市。

膝肿——行间配睛明。

肘痛筋急——尺泽配合谷。

两臂疾患——肩井配中渚。

(五)   其他疾患

呆痴——神门配太冲。

胸结身黄——涌泉配至阳。

黄疸——腕骨配至阳。

气冲——太白配中极。

水道(利水)——阴陵至阴。

疼泻转筋——承山配昆仑。

痫癫狂——后溪配鸠尾。

 

  • 针刺手法

《针灸内篇》说:“先生口秘曰,针灸之道,治有三法,风病则痛,寒病则酸,湿病则肿,如酸痛相兼,风寒两有之疾。凡针入穴,宜渐次从容而进,攻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酸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此乃病源已在于此。至于面部任脉不现此种情形,又有不二之法,横斜可深,直  宜浅,斜不过一寸,直不过五分,然非目击临症而不能。病者宜知酸麻痛,则病浅易治,针入不觉者,病深难疗。用针之法,针入穴,少停须运动其针,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提针一飞三退为透天凉,一退三飞为烧山火,观人体气,察人颜色,或宜何法,先后而用。古法进针宜缓,出针宜迟,不可骤然拔出针头。

这一段文字,说明了凌氏针刺手法有如下几个特点:

1、  进针宜缓,渐次从容而进,要针入使病者感到似酸似麻似痛为要。如病人没有针感,则疗效差。

2、  头面等肌肉较薄的部位施针,可以采用直刺法或斜刺法,直刺法较浅,而斜刺法较深。

3、  针入后,稍停片刻,即要进针,根据需要以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施行手法,也可采用烧山火或透天凉手法。

4、  出针宜迟,切不可骤然拔出。

5、  凌氏针刺补泻,以《神应经》为准。《针灸内篇》最后说:“补泻之道,后世胡思乱猜,纷纷骤讼,未能归一……《神应经》补泻,与双林泒口传正相合。余从先生临症以来,患者遵是法补泻,无不效验如神,此乃至秘也。凡后学毌为他书所惑。”

  • 原著选录: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应在丘墟。人中除脊膂之强痛,应在委中;神门去心内之呆痴,应在太冲。风伤项急始于风府,应在承浆;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应在合谷。耳闭须听会而治也,应在翳风;眼痛则合谷以推之,应在睛明。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应在至阳;眼昏目赤,泻攒竹而偏宜,应在太阳。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应在尺泽。牙齿痛吕细堪治,应在二间;头项强承浆可保,应在风府。太白宣通于气冲,应在中极;阴陵开通于水道,应在至阴;腹膨而胀夺内庭而休迟,应在水分;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应在昆仑。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应在丘墟;股膝疼阴市能医,应在风市。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应在鸠尾;疟坐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应在百劳。期门罢胸满血鼓而可也,应在中脘;劳宫退反胃心疼亦何疑,应在章门。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应在阑门(阴茎根之两旁三寸处)。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陀言斯,应在膏盲。固知腕骨祛黄,应在至阳;然骨泻肾,应在阴交。行间治漆肿目疾,应在睛明;尺泽去肘痛筋急,应在合谷。目昏不见二间宜取,应在太阳。鼻塞无闻迎香可引,应在上星。肩井除两臂之难堪,应在中渚;丝竹疗头痛之不息,应在曲池。咳嗽寒痰列缺堪治,应在太渊;眵腻冷泪临泣尤准,应在攒竹。髋骨治腿疼以驱残,应在膝关;肾俞把腰疼而泻尽,应在委中。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甦,应在百会;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堕,应在合谷。抑又闻心胸疼求掌后之大陵,应在中脘;肩背疼责肘前之三里,应在中渚。冷痹肾败取足阳之土(即足三里穴),应在小海;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即阴谷穴),应在行间。脊间心后痛针中渚而立痊,应在中脘;胁下肋边疼刺阳陵而即止,应在支沟。头项强宜后溪而安然,应在承浆;腰背疼在委中而已矣,应在肾俞。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而敬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撚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中医刺灸》内经针法
“三部六病”专题:协调针法在郁证中的临床应用
辅行诀临床应用丨五脏补泻针方药方案例 (五,六)
针灸试题100
董信凯:经典针法口诀,针灸笔记(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