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人的地方就有摩擦,有摩擦的地方就产生了人,好痛。。。快。。。哦

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只占据了意识的一个小角落,而其余的被我们称为潜意识的领域,里面充满了各种动机、恐惧和 种族遗留下来的特质,这些我们连如何进入都还不知道。现在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潜意识这个领域?这个字眼被我们用得太随便了,这类精神分析 和心理学的特殊用语,充斥着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而我们毫无质疑就接受了。但是到底有没有这种东西的存在?我们为什么要把它看得那么重要?对我来说,它和 显意识的心智一样的琐碎、愚蠢、狭窄、顽固、受限、焦虑和俗气。

 因此, 我们有没有可能彻底地觉察意识的完整领域,而不只是一部分、一个片段而已。如果你能觉察整体,就能随时随地全神贯注地行动,这才是关键所在。如果你能完全 清醒地专注于整个意识层面,那么内心就不再有摩擦了。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思想、感觉及行动的整体意识分为两种不同的层面,内心就开始产生摩擦。

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碎,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

然而,你做得到吗?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我们从未如此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未好好地正视过自己,从来没有!我们怪罪他人,我们强辩,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如果你想对自己一目了然,就得全神贯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每一根神经,都专注到忘我的地步,那么恐惧和矛盾就根本没有机会存在,因此冲突也就没有了。

形成恐惧的主因之一,就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真相。因此,除了认识恐惧的心理过程以外,我们还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发展出来的逃避自我的网络。如果包括大脑的心智只是一味企图克服恐惧,而用压抑、锻炼、控制、曲解种种方法,必将引发摩擦和挣扎,而耗散我们的生命力的,就是这些挣扎的活动。

 首先我们该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恐惧?它是从何而生的?我们所用的恐惧这个字眼究竟是什么意思?我要问的是恐惧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我过着 某种生活,我有某种思考模式,我相信某种信念和教条,我已经扎根其间,所以不想让这种存在的模式受到任何干扰,因为任何的变动都会使人进入一种未知的状 况,我不喜欢那种滋味。如果你要我忍痛远离我所熟知的事物和信仰,至少我应该对将去之处有几分把握。由此可见,我们的脑细胞早已建立起一种模式,它们拒绝 再造另一个不太确定的模式,从有把握变成没有把握时,就产生了所谓的恐惧。

 在我安坐于此的当下,我并不害怕,现在,一切都很平静,没什么好怕的,既没有人威胁我,也没有人想抢劫我。但是在这一刻的背后,我的内心深处正挂虑着未来可能发生的事, 或者担心过去发生的某件事会卷土重来。因此,我所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正因为我把时间分为过去和未来,思想念头便乘机提醒我:“小心不要让它再度发 生。”或者“你应该防患于未然,前途可能有危机,虽然你现在拥有有些东西,将来却很可能失去它。也许你明天就死了,也许你的妻子会抛弃你,也许你会失业, 也许你永远也无法成名,也许你会变得很孤独,因此,你最好为明天多做一些准备。”

认出它的那一刻,它已经是旧的了。因此根本没有“新的念头”这回事,过去的恐惧虽然会反射到未来,其实我们只是怕旧事重演而已。因此,该为恐惧负责的就是念头,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你不妨亲自观察一下。当你正在专心应付某种危机时,你并没有恐惧,等到念头一起,恐惧才由心生。

 因此, 我们现在必须要问自己,人心可不可能完全地、彻底地存活于当下?只有在这种心智状态下,恐惧才无从生起。若想深入了解这种状态,就必须先了解念头、记忆及 时间的结构才行。这种了解不是出自理性或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和肺腑的了悟,然后你才能从恐惧中解脱出来,那时我们的心才能自由无惧地思想。

思想和记忆一样,确实是日常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是我们用来沟通和工作的惟一工具。思想是记忆的反应,记忆则由经验、知识、传统、时间累积而成,我们就是在这些记忆的背景下,不断产 生反应,而这个反应就是思想。思想在生活的某些层面确实是必要的,然而它一旦变成一种瞻前思后的心理反射以后,就会造成恐惧及快感,心智便因此而迟钝下 来,于是怠惰就难免了。

我不得不问:“为什么?为什么我明知道念头会造成恐惧,我还是怀着快感及恐惧的心情瞻前思后?我们可能停止这种心理的投射吗?否则恐惧就永远无法停止。”

思想的运作之一,就是随时都装满了东西。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装满东西,然后就可以不必去面对真相了。我们不敢让脑子空下来,因为我们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惧。

道心和信仰宗教的心是截然不同 的。你不可能一边自视为印度教徒、基督教徒或佛教徒,然后一边同时拥有道心。因为真正有道心的人已经不再寻觅,不再把真理当实验品。真理是不受你的喜好、 痛苦所支配的,也不受印度教或其他宗教的控制。在道心中没有任何恐惧,因此,也不需要任何信仰来支撑,它只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来自思 想,而是来自觉察,它是没有冥想者的真正冥想,这些在前文已经探讨过了。在这份空寂中,充满了没有任何冲突的巨大能量。能量就是行动和运转,所有的行动就 是运转,所有的行动也就是能量,所有的欲望、感受、所有的思想都是能量,甚至所有的生活和生命也都是能量。只要那股能量不受任何冲突、矛盾和摩擦的干扰, 就可以变得无量、无限。只要没有摩擦,能量就没有疆界,也就不受任何局限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人类永远喜欢把摩擦带到能量中?他为什么要在生活的运作中制 造摩擦?是不是因为他仍然认为纯粹无染的能量只是一种理想而已?这种能量真的存在吗?

我们不仅需要能量来彻底革新自己,同时也需要用它来反省、观察和行动。只要在任何一种关系发生冲突,不论是夫妻之间、人和人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不论这冲突是内在的或外在的,不论它多么细微,都是一种能量的损耗。

只要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着时间的隔阂,摩擦就会产生,而能量就会因此损耗。当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合一时,两者之间就完全没有任何时间的缝隙,能量就会凝聚到饱和点。又因为这股能量中已经没有任何动机,没有自我了,它自然能找到自己行动的管道。

我们需要极大的能量来认清自己在生活中的困惑,假设你存有“我必须认清”的决心,虽然它能激起你发现真相的生命力,但追寻往往暗示着时间感,在前文中已经讨论过,这种逐渐解除心智局限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时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论我们是年轻或年长,只有在当下这一刻才可能 将人生的过程导入另一个次元。寻找和当下现实相反的东西,也不是解决之道;所有人为的锻炼,那些通过方法、老师、哲学和传教士而强制学来的东西,更是幼稚 不堪。如果我们认清了这一点,就必须自问:我们是否可能随时突破这个世界累积的沉重束缚,而又能不再落入另一种束缚中?也就是说,人类可能自由到心智变得 完全清新、易感、活泼、强烈而又充满觉察力吗?这才是我们惟一的问题,除此之外,别无问题了,因为只要我们拥有这种崭新的心智,它自然能处理任何问题。所以这是我们惟一该问自己的问题。

可惜我们从不质疑,只希望别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我们的心理结构中有一样奇怪的东西,就是喜欢听别人的指使,这是上万年以来洗脑的结果。我们时常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受到他人的肯定和证实, 因此,当我们在问一个问题时,其实是在问自己。我所说的话并不算什么,等你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已经把它们忘了,也许你还记得其中几句话,也许你会把书 中的思想和其他著作比较一番,但你就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你自己、你的琐碎、你的肤浅、你的残忍、你的暴力、你的贪婪、你的野心、你每天的 痛苦和无尽的哀伤.....这些才是你该了解的事。除了你自己以外,天上地下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你拯救出来。

观察你在 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当你随手捡起一支笔时,当你谈话时,当你出外兜风时,或在林间散步时,你是否能在一瞬间或在一个观照之下,就单纯地认出自己的真 相?如果你真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你就能认清人类的虚假、自欺和永无休止的追寻。要做到这点,你必须从骨子里对自己诚实,只知道按自己的原则行事就是不 诚实,因为你按照你认为应该的方式去行事,你就是对真正的自己不诚实。心怀理想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只要你把持任何理想、信仰或原则不放,你就根本不可能直 接看清自己了。那么,你有没有肯能彻底拒绝一切,完全处于寂静中,既无思想,也无恐惧,同时还能拥有不可思议的活力与热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笔记:《重新认识你自己》- 克氏
怎样告别内心的恐惧
你的恐惧,是你的逃避
聆听克里希那穆提
进入当下:观察者的临在
平常禅:三加三默观练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