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才女(52)黄道婆

元代奇女黄道婆 著名的女性棉纺织革新家


  

黄道婆(1245年?—1330年?) ,又名黄婆、黄母,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居约40年,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上海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歌所唱的“黄婆婆”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黄道婆又名黄婆,生卒年不详,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女性棉纺织革新家。

黄道婆大约出生于南宋末年,传说她小的时候给人家做童养媳,因为不堪忍受屈辱,在18岁那年逃脱出来,流落到海南岛崖州。黄道婆到了崖州,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30年。当时海南岛盛产木棉,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非常精湛。

  

黄道婆向黎族人民虚心学习,掌握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又经过30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位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中年的黄道婆开始思念自己的家乡,此时元朝已经取代南宋,江南开始恢复生产,经济状况好转。黄道婆告别黎乡,返回了阔别多年的故土。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

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黄道婆首先改革了擀子工序。她先去了解之前人们是怎样去籽净棉的,妇女们苦恼地告诉她,还是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黄道婆便教大家一人持一根光滑的小铁棍,把籽棉放在硬而平的捶石上,用铁棍擀挤棉籽。试验以后,妇女们乐不可支地嚷着:“一下子可以擀出七八个籽儿呀,再也不用手指头挨个儿数了!

  

黄道婆见大伙高兴,也感到十分快活,但并不满足。她觉得,用手按着铁棍儿擀,还是比较费力的,便继续寻求新办法。忽然,她想到了黎族脚踏车的原理,心里豁然开朗,马上和伙伴商量试用这一原理制造轧棉机,白天黑夜都琢磨。最后她们用四块木板装成木框,上面树立两根木柱,柱头镶在一根方木下面,柱中央装着带有曲柄的铁木二轴;铁轴比木轴直径小,两轴粗细不等,转动起来速度不同。黄道婆同两个姐妹,一个人向铁木二轴之间缝隙喂籽棉,两个人摇曲柄,结果,棉絮棉籽迅速分落两轴内外两侧。

在纺纱工序上,黄道婆创造出三锭脚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脚踏的力量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纺车,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革命。

  

在织布工序上,黄道婆对织布机也有一定的改革。她借鉴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汲取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方式,与乡亲们共同研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织成的被、褥、带等,上面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鲜艳如画,“乌泥泾被”驰名全国。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

黄道婆一生刻苦研究和辛勤实践,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我国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对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的棉纺织业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宋元时期纺织技术的突出成就是棉纺织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黄道婆在其中所做的贡献最为巨大。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棉花的广泛栽种和普及上的。

  

在宋元以前,棉花产地主要是在新疆等边境地区;棉花作为纺织原料,也集中在新疆、云南、海南岛和福建等地。棉花在元代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种植,元政府对棉纺技术大力提倡,这些条件都促进了棉纺织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布业始祖黄道婆的传奇人生
黄道婆小时候的故事,黄道婆的有趣故事
“衣被天下”:黄道婆
黄道婆:身世迷离的纺织科学家
现代“全棉情结”全赖当年“棉花革命”
古代的葛麻纺织和棉纺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