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道婆:身世迷离的纺织科学家

封建王朝对科学技术无知的蔑视,使我在写作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女性的时候,竟然找不到只言片语的正史记载。

现在所能看到的有关黄道婆的文字,是避乱隐居的元末民间知识分子陶宗仪在其著作《辍耕录》中辑录的一些轶事。但科学的魅力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幽暗的时光毕竟遮不住黄道婆的光芒万丈。

黄道婆的故事,薄于官方而厚于民间,老百姓的世代演绎丰富多彩,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是这样的:在在宋末元初,经年累月的民族战争,导致社会极度动荡,粮田荒芜,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迁途不定。出生于上海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的黄道婆与大多数江南百姓一样,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离乡背井,南下逃生。她这一逃,就逃到了遥远的海南岛,逃到了烽火烧不到的崖州。这里地处边陲,地理特别,历代都是“中原避难之人,多家于此”的地方。

黄道婆到达崖州,和当地人客居相处。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历经坎坷劳苦、避难他乡的她,双脚已经踏上了棉纺织事业之路,从此开启了一个中国女性壮丽的人生。

海南崖州自古是黎族人的集居区,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黎族人很早就懂得使用树皮制衣,并逐渐积累了利用植物纤维加工纺织。琼南地区相对干旱,气候湿热,土质多沙,宜于棉花生长。岛上原生的棉花,主要木棉树和灌木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黎族群体里妇女的纺织技术日趋成熟。除了使用各类野麻等纤维为原料纺织,还懂得利用海南岛上生长的木棉和野棉进行加工成线,纺织棉布。

在西汉,海南棉纺织技术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产的棉纺织物广幅布,十分精美,也达到上贡的首选。据《后汉书》记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这对以丝织为主流的中原地区,棉纺广幅布无疑成了足弥珍贵的品种。

从逃生琼南,到返回故乡,黄道婆在崖州客居约37年之久。聪慧好学、勤劳能干的黄道婆,不但很快融入了当地黎族人的生活,而且熟练地掌握了他们的棉纺织技术,成了当地技艺精堪的纺织能手,被崖州当地人敬为巧夺天工的“织女星”。

岁月恰似织布快梭,转眼之间,到了十三世纪末叶,南宋王朝已经覆灭了二十多年。元朝统治者慢慢改变以前那样的屠杀掠夺政策,实行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江南社会形势逐渐好转。听说故乡安定下来,黄道婆思乡情感难以抑制,“有志复赤子”的黄道婆忍痛告别了第二故乡,搭船离开美丽的崖州,重返她阔别已久的长江之滨。

黄道婆回乡之后,钟情于棉纺织方面的研究,她从海南棉纺崖州布出发,推陈出新,围绕纺织工具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世上公认黄道婆在棉纺织领域的贡献主要有 “四大发明”:一是发明了棉花脱籽机,又称“轧花机”;二是发明了棉花加工机,全称“弓式肩挂手工弹棉机”,简称“弓式弹棉机”;三是发明及改进了纺纱机;四是改进了原有的织布机。其中最伟大的创举,是她发明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三繀脚踏纺车,代替了沿袭了几千年的单手摇纺车,使纺纱效率比原来的生产提高了三倍以上,比英、德等国早有四、五百年。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这一贡献,不仅是我国棉纺织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而且对全世界的棉纺纱技术,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元初著名的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介绍了这种纺车,其中的《农器图谱》还对木棉纺车进行了详细的绘图说明。这是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佐证,同时也显示出黄道婆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国际棉纺织史上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因为黄道婆在棉纺织技术革新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世界教科文组织称其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她的家乡上海的人民奉她为先知先觉的“先棉神”、“棉纺之母”、“纺织之母”。祭祀黄道婆的庙、堂、祠有到处皆是。

黄道婆的技术创新,带动了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发展,自从元朝上半叶起,松江地区乃至整个江南,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全国的棉花种植中心和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以致形成了如明代张所望《梧浔杂佩》所载“吾松以棉布衣被天下”,成了当时中国最繁华、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大约自元朝中后期起,江南的农村,从棉花的种植到棉布的产出,渐渐地出现了一个新兴产业,即棉纺织业。这个新兴产业具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又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行业,有棉花种植户,即棉农;有棉纺织手工业的工厂,俗称“作坊”,包括轧花厂、弹花制棉厂、纺纱厂、织布厂、纺织机械(手工)制造厂、修理厂,等等。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专业的纺织工人,即所谓的“纺织娘”,简称“织娘”。各个行业里还有各类中间商和经销商。就在此时,脱离农业生产的手工业者诞生了。几乎在棉纺织业产生的同时,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印染棉布或棉纱的行业,即“染整业”。

一个人,当他认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也许不知不觉地就改变了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翻开史书发现,历史常常被很多平凡的人物不经意的举动影响着,甚至改变了本来的航向。这个人物,也便从平凡走向了伟大。

民间毕竟是民间,为了故事的精彩,老百姓口口相传中不断为她添加上想当然的情节,如她出身贫苦,曾是童养媳,生活不幸福,受公婆虐待,逃婚抗婚才去海南岛,曾和黎族人民一起反抗压迫,……如此等等,最终形成顾颉刚所说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法国学者福柯在论及历史文本的变迁时,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历史书写的时代,而是书写历史的时代。

关于黄道婆的民间故事,后来因为这个原因,也就渐渐为官方认可,野史经过特殊需要的图解,也就渐渐变成了所谓的正史。每年的清明时节,位于松江区华泾镇东湾村的黄道婆墓地,前往祭扫的人络绎不绝。偶尔还能听得到一首古老的歌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 两只筒子两匹布。歌谣在代代传唱中声音越来越小,但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将永远不会褪色。

行文至此,我依然遗憾满腹,关于黄道婆,我的脑海里始终没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具体的影像,还有一系列问号没有答案。比如,黄道婆是她真实的名字还是当地百姓对她的尊称?黄道婆出生在13世纪的宋末元初,具体生卒年月呢?她究竟是上海松江人还是海南崖州人?她是不是出生于贫苦人家?她有没有丈夫和孩子?她是怎么倾情于纺织技术革新的? 直到今天,这些都是这位纺织技术革新家未解的身世谜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布业始祖黄道婆的传奇人生
古代才女(52)黄道婆
现代“全棉情结”全赖当年“棉花革命”
古代的葛麻纺织和棉纺织
海派城市考古 | 冬天里的“神”,曾是上海市花
黄道婆小时候的故事,黄道婆的有趣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