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第二十八章解读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P.183以下简称《今译》)

  陈鼓应先生认为,“【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这六句疑为后人所窜入。”(《今译》,P.183)易顺鼎说:“按此章有后人窜入之语,非尽老子原文。《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此《老子》原文也。盖本以‘雌’对‘雄’,以‘辱’对‘白’。‘辱’有黑义,《礼记》注:‘以白造缁曰辱。’此古义之可证者。后人不知‘辱’与‘白’对,以为必‘黑’始可对‘白’,必‘荣’始可对‘辱’;如是,加‘守其黑’一句于‘知其白’之下,加‘知其荣’一句于‘守其辱’之上,又加‘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四句,以和‘黑’韵,而篡改之迹显然矣。以‘辱’对‘白’,此自周至汉古义,而彼竟不知,其显然者一也。‘为天下溪’,‘ 为天下谷’,‘溪’、‘谷’同义,皆水所归,‘为天下式’,则与‘溪’、‘谷’不伦,凑合成韵,其显然者,二也。王弼已为‘式’字等句作注,则篡改即在魏晋之初,幸赖《庄子》所引,可以参见原文,函当订正,以存真面。”(易顺鼎:《读老札记》)马叙伦、高亨、张松如从其说并补充了相关证据。“易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资采纳。笔者认为,另有两点似可作为证据补录:其一,关于“无极”一词,《老子》全文只有此一处,再也找不到第二处,而老子用来指(喻)称道的词汇,一般都重复两次或两次以上;其二,在第二十二章中,老子提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亦即圣人抱道为“天下式”,而“知白守黑”只是“抱道”的一种表现和行为,而不能代替道之全体,故不足以支撑圣人成为“天下式”。

  通过以上辨析可知,老子在本章中,重点分析的是雄和雌、白和辱这两对矛盾。他不仅给出了具体处理这两对矛盾的立场和方法(与第二章、第二十二章等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事物中的矛盾的情况不同,本章直接给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极具操作性),而且直接从这两对矛盾的处理中引出了怎样“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即复归于“道”的问题。

  “朴”和“婴儿”在《老子》文本中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道的喻称或指称,“朴”是指自然物的纯真、质朴和本初状态,“婴儿”是指人类的纯真、质朴和本初状态。“朴”和“婴儿”就是道的特征、特性的形象化描述。以“朴”喻道:“敦兮其若朴”(第十五章)、“见素抱朴”(第十九章)、“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本章)、“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二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三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以“婴儿”喻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章)、“复归于婴儿”(本章)、“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雄”应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准确地知道什么是雄强;其二是指已处雄强地位和状态的人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自觉。“守其雌”就是持守雌弱、柔静、卑下,“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第六十一章)。“知其雄”是“守其雌”的前提,因为不知道雄强或自己已经处在很柔弱地位的人,“守雌”不仅盲目,而且没有意义。“守其雌”是“知其雄”的目的和归宿,即已经处于雄强地位的人只有坚守其反面(柔弱)才能“没身不殆”(第十六章)。正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良贾”若虚、“盛德”若愚可以看作“知雄守雌”的另一种表达,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雄守雌”意即只有守柔、处下才能成为天下的溪流。溪流不仅意味着善纳百川、“攻坚强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而且意味着“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拥有了“水德”也就意味着保持了“常德”(恒常的道德,亦即常道的表现和反映),人就可以复归到有无限发展之潜力的、无知无欲的本初状态(婴儿状态)。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白”之“白”,即光耀、洁白、显赫,此句亦可从两方面把握:其一是确知何为“白”;其二是指已处“白”之地位和状态的人要明白其处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守其辱”之“辱”,即黑,“以白造缁曰辱”。“守其辱”就是持守暗昧、淡出视线、虚怀若谷(包容、吸纳)。“知其白”是“守其辱”的前提,因为不知道“白”或自己已经处在很“辱”地位的人,再提醒其“守辱”已没有实际意义和操作价值。“守其辱”是“知其白”的结果,即处于“耀眼”地位的人只有坚守其反面(暗昧)才能“无尤”(第八章)。“辱”即“黑”,意味着一种巨大的包容和吸纳,如黑夜遮盖一切、黑洞吸纳一切(任何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连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不例外),引申为空旷、虚静和包容(包括对卑下和屈辱的容忍)。因此,“知白守辱”则能拥有天下川谷般的情怀,旷达、静寂和空虚。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意为:拥有了川谷般的情怀,也就意味着“常德”的充足,才能够回复到未经异化的自然浑朴状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经过人工修饰和雕琢,浑朴离散,一件件精美器物被制作出来。引申为大道废弃后,人类失去了原初的浑朴,宛如一个个“精美的器物”(孔子有“君子不器”的说法,与老子的观点基本一致,皆认为君子或圣人应浑朴、无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而不能图谋一己之私利,恰与“成器”的世俗观念相对立),成了精于算计、惯用智巧、欲望膨胀、自私自利的异化的人(如第二十章描写的“熙熙”、“有余”、“察察”、“有以”),圣人根据这种情况(“圣人用之”),设立官长加以治理,调和冲突并施行无言之教,以便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但完善的政治(即“大制”)是不能脱离浑朴而存在的(即与浑朴割裂的政治是不完备的政治)。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校订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校订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知道雄强和高大,持守雌弱和卑下,甘做天下的溪流。做天下的溪流,“常德”不会离丢,回复到婴儿的纯朴。知道洁白和光耀,持守暗昧和虚无,甘做天下的川谷。做天下的川谷,“常德”才会充足,回复到自然的浑朴。浑朴离散乃成精美之器,大道废弃方有异化之人。圣人(为使社会正常运转)据此设立官长,施行无为之治和无言之教。所以,社会最终还是要回复到完善的治理状态即浑朴状态。

(2015年1月21日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心学道德经? 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第28章解读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28
《老子秘解》二十八章
老子与道德经的历史真相之三十一
道德经圣解(四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