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圣解(四十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①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②知其白,③守其黑,④为天下式。为天下式,⑤常德不忒。复归于 无极。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⑦朴散为器,圣人因之,则为官长,⑧故大制无割。⑨

   【注释】

   ①王弼曰:“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也,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宋常星曰:“雄雌二字,不可概 于一端,天下万物,皆有雄雌之理;天下万事,皆有雄雌之道。雌者,阴也;雄者,阳也。阴主乎静,阳主乎动。”其说是也。

   谿,景龙本作“蹊”,景福本作“溪”,敦煌本作“奚”,下并同。

   ②罗振玉曰:“为天下谿,敦煌本无此句。”朱谦之谓:“遂州本亦无。”王弼曰:“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 智。”苏子由曰:“譬如婴儿,能受而不能用也。”憨山曰:“婴儿,柔和之至也。”王纯甫曰:“婴儿,言其和也。”宋常星曰:“婴儿动静无 心,皆有自然之道。”

   ③易顺鼎曰:“按此章有后人窜入之语,非尽老子原文。《庄子·天下篇》引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 辱,为天下谷。’此老子原文也。盖本以‘雌’对‘雄’,以‘辱’对‘白’。辱有黑义。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此古义之可证者。 后人不知‘辱’与‘白’对,以为必‘黑’始可以对‘白’,必‘荣’始可以对‘辱’,于是加‘守其黑’一句,于‘知其白’之下,加‘知其荣’一 句,于‘守其辱’之上,又加‘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四句以叶黑韵,而窜改之迹显然矣。此自周至汉古义,而 彼不知,其显然者一也。‘为天下谿’,‘为天下谷’,‘谿’‘谷’同义,皆水所归。‘为天下式’,则即‘溪’‘谷’不伦,凑合成韵,其显 然者二也。王弼已为‘式’字等句作注,则窜改即在北魏之初,幸赖《庄子》所引,可以考见原文,亟当订正以存真面目。”兹从通行 本,录此以供考证者用。

   马叙伦曰:“易说是也……古书‘荣’‘辱’字,皆‘宠、辱’之借,本书上文‘宠辱若惊’,不作‘荣辱’,亦妄增之证。然《淮南·道应训》已引:‘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则自汉初已然矣。”

蒋锡昌曰:“按易说是。四十一章‘大白若辱’,‘白’‘辱’对言,此文应作‘知其白,守其辱’之证也。”

   高亨亦认为然,兼采易、马说而补正之,除意同者外,其易、马未及者有:“……‘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意(忄旨)相同,人性未漓为 婴儿,木质未散为朴,间以‘复归于无极’一句,则与婴儿及朴不类。《淮南·道应训》引《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又引《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而未引‘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句,盖淮南所见本无此句也。且所引‘知其荣,守 其辱’,原作‘知其白,守其辱’,今作‘荣’者,妄人依误本《老子》改之也。”

   叟案:辱,《广雅·释诂·三》:“辱,污也。”《左传·襄三十年》:“使各子辱在涂泥久矣。”此“辱”即“污”也。《素问》、《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黑气乃辱。”故辱有黑义。(黑辱),《玉篇》:“垢黑也。”故(黑辱)有黑义。四十一章“大白若辱”,河上公、王弼、景龙本作“辱”,傅奕、范应本作“(黑辱)”。范曰:“(黑辱)音辱,黑垢也。古本如此,河上本作‘辱’。”足证“辱”、“(黑辱)”义通也。按易说改正,文极简古, 义极朴质,远胜增文矣。故从之。

   ④宋常星曰:“天下万事万物,皆有白黑之理,不可以白黑二字,专指二色言之也。”

   吕吉甫曰:“白于色为受采,于物为明,于行为金,于数为四。黑于色为不受染,于物为晦,于行为水,于数为一。”其所言“黑”, 亦通于下文之“辱”。

   ⑤为天下式,景龙本无此句。魏稼孙曰:“为天下式,‘谿’、‘谷’二句重,此句不重,盖脱。御注三句皆重。”

   ⑥得,景龙本作“德”,古字通。忒,差也。敦煌本作“贷”。章炳麟《新方言》曰:“《月令》注:‘不贷,不得过差也,“贷”本作 “忒”。’”无极,天玄子曰:“无极即道。”

   ⑦德,景龙本同上文作“得”。樸,景龙、景福二本作“朴”,下“模”字同。御注作“樸”。此从王弼本。《史记·文帝纪》:“示敦朴为天下先。”敦朴,即敦樸,古通用。樸,老子借以喻道也。

   ⑧景龙本作“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文简古,此从通行本。王弼注云:“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 因其分散,故立为官长。”俞樾据此,谓“用”当作“因”,王所见本,当为“因”,兹从改。

   ⑨景龙、敦煌二本作“是以大制无割”。河上、御注、景福及今通行本作“大制不割”。古王本、傅、范本作“无割”。易顺鼎曰: “‘不割,当作‘无割’,王注云:‘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足证王本作‘无’。《道应训》作‘大制无割’,此作‘不’者,后人因下文 有方而不割之语改之。”吕惠卿曰:“朴者真之全而物之浑成者也,浑成未为器,则无施而不可。……若夫抱朴以制天下者,视天下之理。犹庖丁之解牛,游刃有余地,何事于割哉?”斯言得之。

   总阐“四三圣教”玄要第一

   老子于上章示以圣人修道五善法门,以为行道之准则;唯闻道行道不易,而守道尤难;守道无离,方为要妙。故孔子一则曰:“朝闻 道,夕死可矣。”再则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道不可须臾离,则贵知有所守。守而无离,守而勿失,守而行之,行而成之,方与 道合,而得证道矣。所谓“四三圣教”者,乃本章“三知三守三为三复”之大道玄要也。道体虚无,不可言说,故举事为喻以譬之,俾世 人之易晓也。

   夫道之为物,如环之无端,圆成无碍。物不可极,极而复反。有无(阴阳)相对,亦复相涵相合,相生相反,相反相生,相生相成,相成 相克,相克亦复相成。凡百事物,莫不相对而相为因果者也。故圣人之于天下也,欲成之于此者,必先事之于彼;欲得于正者,必先守 诸其反;正行反反,反行常正;亦犹欲得其果者,不先为之于其因,而能有得者,未之有也。且正正为反,反反为正,乃自然之公律也。此 老子“用反原理”与“反用原理”秘义之所根。本章“圣人三守玄要”之开示,亦即基于此一原理而建立也。

   圣人修道行道,固须先明三守而笃实践履之,然于三守之前,尤须能明三知;三知之后,尤须能明三为;知之于此,而守之于彼;明之 于彼,而为之于此;一以贯之为用,方为要妙。所举虽仅“四三圣教”,推而广之,万事万物万理万行,莫不然也。

   知其雄,知其白,知其荣,此三知者,圣人之大知也,所以明白四达,朗照天下,洞烛万类,前知后知,而无或遗也。守其雌,守其黑, 守其辱,此三守者,圣人之大守也,所以柔弱自处,愚昧自全,卑下自居,光而不耀,仁常不仁,顺物委蛇,不与世竞,与时偕行,而应化无 穷也。为天下谿,为天下式,为天下谷,此三为者,圣人之大行藏也。圣人道超天地,智周万类,德冠群伦,学绝今古,而能卑下自持,藏身 于虚,应物而无伤也。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此三复者,圣人之大休歇处也。以婴儿为法守者,中和之至也;以无极为法 守者,虚无之至也;以素朴为法守者,全真之至也。斯乃返本还元,复归于道也。能全斯“三知、三守、三为、三复”之“四三圣教”,而行 于天下。则自能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肆应万事而不失,化行万世而不名。因物自然,与时推移,无作无为,行乎天道,而 合于天理之固然矣。故曰:大知无知而自知,大守无守而自守,大为无为而自为,大复无复而自复。是以老子终之曰:“大制无割。”夫大 道浑全,圆而不方,无善无恶,无成无毁,无彼无此,无分无合;若割,久矣其细也夫!

   夫曲则全,反则成,此天道也。就雄雌而言,非纯指雄雌之为物与性也。凡无与敌、可雄视于天下者,皆可目之为雄,反之则为雌。 故推而衍之,则尚可得数法则以为世守。尝试言之曰:知其强,守其弱;知其刚,守其柔;知其尊,守其卑;知其贵,守其贱;知其大,守其 小;知其多,守其少;知其难,守其易;知其进,守其退;知其先,守其后;知其福,守其祸;知其利,守其害;知其得,守其失;知其有,守其 无;知其实,守其虚;知其正,守其反;此”十五守”者,无莫非不可或违之天道也。推而至于无穷相对之理事,亦莫不皆然。余故曰:老 子以守反为教,而以用反行反为道。是故天下人皆欲者,我独不欲;天下人皆争者,我独不争;我独异于人,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人天 交归也。

   参证章旨第二

   本章主旨,全在教人以“三知”为三大前提,以“三守”为三大纲领,以“三为”为三大功夫,以“三复归”为三大道枢。就儒门言,“三 知”属于道问学之事,“三守”属于尊德性之事,“三为”则属于自处卑下与“反地”之事。而“三复归”则属于上超圣域而与道合一之事。 二千余年来,对于“复归”二字,多懵懂含混过去,以其全系修持“圣功”“道功”“神功”之过程与境界,于功夫修持,未入门或入门而未透 关者,概无法心领神会。以凡过来人,确能实知修圣功者,自有其圣化历程与最后境界;修道功者,自有其道化历程与最后境界;修神功 者,自有其神化历程与最后境界。唯此中三昧,只能与功夫过来人道,而不能与文字汉言也。盖文字汉既未入门做功夫,自不能体、不 能信,亦不能通,更不能化,岂可望其能有验有证哉?

   雄虽强,天下之伏雄者唯雌;雌虽弱,天下之役雄者唯雌。雌虽静以自处,天下之就雌者为雄;雌虽后而不先,天下之归雌者为雄。 汝为雄乎,为雌乎?当知所以自取矣。以其如此,故能为天下谿。既能为天下之谿,故能常德不离,而复归于婴儿。婴儿一团天理,一 任天真,浑全无缺也。

   知白守黑,知之易而守之难。黑白,非指色言,乃近取譬也。昼夜明暗、美丑善恶、是非进退、利害得失、祸福成败、长短高下、曲直 方圆,无不可以黑白之理喻之也。凡世之所贵所好所趋者,白也;凡世之所贱所恶所避者,黑也。世人皆贵取白,老子独贵守黑。守其 黑,黑中生白,而黑复返白;守之于此,则生之于彼;守之于此,亦复成之于彼。居天下之反,处众人之所恶,不求归而天下自归之。犹 海不求水,而水自归之;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也。以其虚己以待物,复自居其恶,以善让人;自居其害,以利让人;自居其祸,以福让 人;自居其失,以得让人;长短高下,曲直方圆,进退成败,凡百事物,莫不如之。是以故能为天下式。既能为天下式,则常德不忒,而复 归于无极矣。无极者,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之象也。

   知荣守辱,理亦如之。荣为上,辱为下,欲荣者务高,守辱者务卑;欲荣者尚华,守辱者务实。知其位高身危,则自处卑矣;知其华而不 果,则自务实矣。辱生于荣,荣反为辱;荣亦生辱,辱反为荣;故知荣之将反,何若守其辱?守其辱,为天下谷。谷虚而善盈,无而善用,故为 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既足,复归于朴。朴者,质也、实也、全真也、无名也。道为无,名朴。故复归于朴,亦即复之于道之始也。

   婴儿,人成形之始也;无极,万有成形之始也;朴,物成器之始也。三者皆喻道之初,复于此三者,返本还元,归根复命,复于道之 始也。万象万殊,万事万理,无所穷极;故必归之于一,复之于无,简之贯之,统之化之,所以务本守母也。故治天下理万民者,必尽功于 致虚极,守静笃,因以观万物之“复”。复之于一,独立不改,则可执一御万;复之于无,清静无为,则可因无御有;执一而后能无不执,无 为而后能无不为。莽莽苍苍,林林总总,若不归之于一,复之于无,复何以守之哉?无为之为,斯为善行;不言之教,斯为善言。故由朴 散为器,圣人因之为官长,是则执简御繁,握本治末,使物各遂其所生,器各尽其所用,百姓各顺其性,而皆自然。故万象万殊,其理则 浑然不二,故曰“大制无割”。大制无割,犹言“大道无分”也。如何知之、守之、为之、复之、归之于道,则全属圣教功夫中事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道德经》通读 第二八章
解老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大制不割
《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
开心学道德经? 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第28章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