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的乐器长啥样?

音乐是一种随演唱、演奏立即消逝的“时间艺术”。在缺少存储手段的古代,虽然无法留下当时的真实声响,但仍留下了众多足以展现中国古代音乐面貌的音乐文物。中原音乐文物以其丰富性、连续性和典范性,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

本次由河南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承办的“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将从数十年来河南省出土或征集的音乐文物中撷取精品,还原一段飘扬千年的壮美奏鸣曲,带观众领略中国古代音乐千古不泯的魅力。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序,包括“远古回响——原始社会音乐”、“金声玉振——夏、商、周三代音乐”、“瑰姿逸音——汉魏音乐”、“盛世风华——隋唐宋音乐”四个单元,分别以“骨笛(中山寨遗址出土)”、“特镈”、“灰陶尊上倒立俑”、“定窑八角兽首响铃器”等代表文物,勾画出了中国古代音乐从史前至唐宋一路走来的华彩历程:

骨笛、陶鼓、陶埙等史前考古中的音乐文物,见证了远古祖先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声响,有意创造动听音节的音乐之始;至两周时期,中原正声被视为正统的王室音乐之源头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以编钟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两汉时期的中原,中国传统音乐转入了更为活跃的歌舞伎乐时期,在河南出土的大量陶制明器和汉画像砖、石、壁画中,舞乐百戏的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唐代音乐则汇融了各国艺术的精华,唐代墓葬所出大量的彩绘和三彩乐俑,显示出盛唐乐舞的绚丽多姿与青春朝气。唐后至宋,宫庭音乐逐渐走向市井,作为娱乐场所的瓦舍、勾栏,遍布北宋之都河南开封……

樊锦诗先生参观展览

骨笛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700–6800年) 1986年汝州市中山寨遗址下层出土

骨笛是将鹤类动物肢骨锯去两端关节后,再钻孔而成。经复原后测音,专家认为它可能是用作定音的标准音管。 

这件骨笛能吹奏出七声音阶。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而我国古代则演奏五声音阶。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具有高超的音乐水平,因此,骨笛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兔形陶埙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4800 – 3900年) 1958年郑州旮旯王遗址出土

该陶埙为灰陶胎,捏制而成,形似一只温厚小兔,背部开吹孔、臀部开音孔。

石排箫春秋晚期前段,约在公元前560年之前1978年河南淅川县下寺3号墓出土

出土时排箫已断为两截。排箫略呈三角形,石质色白,上端平齐,钻有13个圆孔;下端长短依次递减,两侧刻成13根管并列的样子,实际为一整块石。中部刻一斜横带,表示用带子绑缚箫管。除少数管口部残损严重不能发音外,排箫各音管均能吹出高低不同的乐音。 

楚辞《九歌·湘君》“吹参差兮谁思”中的“参差”,即是指排箫。这13根箫管的长度增加,管径也随之加大,当管长与管径呈最佳比值时,其发音效果最理想,显示出先秦乐器制作的发达水平。

特镈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特镈呈合瓦形,上方有5条夔龙,居中一条,其下有4条蜷曲盘绕与镈连接,组成一个镂空的镈钮。共36个枚,外形呈螺旋状均匀分布。舞部、篆带及正鼓部均饰有蟠螭纹。

这件特镈隶属于一套编钟,属于春秋中期偏晚时期,其中包括特镈4件,甬钟19件,共23件。现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青铜乐钟一组(24件)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1996年河南新郑金城路祭祀坑出土

这套编钟音域达三个八度,具备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能够演奏丰富多彩的旋律。镈钟的钟口内唇以及钟壁锉去一部分,以调整音高,发挥低音钟的和声支持作用。这批编钟的出土,为寻觅湮灭已久之“郑声”的音乐特征和风格,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作为先秦雅乐的主体,钟乃众乐之首,编钟还是统治阶级身份、等级和地位的象征。春秋以来,礼崩乐坏,郑、卫等地区的民间音乐即郑声,影响日益扩大,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孔子曾愤愤不平地慨叹“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后世的儒者扩大了郑声或郑、卫之音的内涵,用它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

灰陶尊上倒立俑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河南济源辛庄出土

这件展品中两位女乐伎倒立在灰陶尊上,她们头挽高髻,穿着紧身衣裤,身体倒竖,两腿上举且相互支撑,体态轻盈,动作流畅。这种两人组合于尊上倒立的动作,不仅需要极佳的平衡能力与默契的配合,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与当今体操运动员和杂技演员相媲美。

乐舞杂技俑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河南洛阳烧沟23号汉墓出土

这套乐舞杂技俑属东汉早期,其中吹埙、抚琴、击鼓、歌唱等乐俑8件,倒立、反弓、猴戏的杂技俑6件;盘舞、对舞俑3件,舞者均为女性;高大滑稽的俳优俑1件。整套乐俑的线条粗犷,憨拙可爱,洋溢着满满的激情,把稍纵即逝的乐舞之兴凝练于静态之中。这种将器乐、歌舞、杂技、滑稽戏汇为一台的集大成表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帝都洛阳繁华享乐的社会生活风貌。

平索戏车画像砖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河南新野出土

画面左部为平索戏车杂技表演,两辆车飞快奔驰,前车上有一人在撞杆上做平衡支撑的表演,撞杆顶端蹲有一人,右手拉索,左手拽着正进行飞人表演的另一舞者足部。后车上有一人攀登至顶端且用左手拉索,两车之间有一人用双脚勾住平索,倒挂在上面。两辆车必须同速前进,既不能把细索拉断,也不能使细索弯垂。舞者要熟知惯性与重力的规则,在向前快速移动的索上自如表演。画面右部为车驾穿行拱桥,前有引导的车骑。 

除车马外,其余画面同样有趣。桥前有两名小吏拱手迎接车马,桥下有一人独自荡一叶小舟,右上角两武士持矛格斗,远处一人正奋力追逐两只猎犬。 

童稚木偶戏图瓷枕宋(公元960 –公元1279年) 1976年河南济源市城西北镇安寺出土

瓷枕长方形,枕面微凹,便于枕睡。枕表面施以绿、黄、褐釉彩,周围装饰有花卉。枕面中心装饰一幅有趣的婴戏图,右侧一小童坐在绣墩上,左手按膝,右手执一提线木偶聚精会神做表演,另外两童认真配合助演,坐地的一位卖力地敲镗锣,还有中间的一位边吹笛边舞蹈。孩子们的表演虽然稚嫩,却很专注,画师以洗练的笔法将他们的神情表现得栩栩如生,渲染出一种和谐欢快的气氛,生动再现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提线木偶表演艺术。

定窑八角兽首响铃器宋代(公元960 –公元1279年) 1960年河南洛阳市机瓦窑场出土

该器物为八角形,通体施白釉,色泽温润,新颖别致。上有珍珠地纹饰,腹部用兽首竹节作为间隔,每面采用浮雕和镂雕工艺做出兽首,共有8只。兽嘴空腔内活动的响珠,可发出清脆的铃声,很明显它们不能被放进去,而是被工匠精心雕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造】中国人必须了解!《诗经》和《楚辞》是音乐作品吗?
中原出土古乐器复原研究述略
那些失传的华夏古乐器
清宫宫廷礼乐之器鉴藏
失传千年:曾侯乙墓惊现古代乐器“筑”
【妙饮·酒乐探考-汉】八音歌:金马避世客,妙饮觅知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