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俗语解析:为什么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三华聚顶

我国的俗语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部分。

   俗语的魅力也在于能让人们从三两句的话语中领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和学习到一些书本上不能学习到的知识,总的来说俗语具有,言短意赅且通俗易懂,富含哲理且朗朗上口。

   以下这老话你认为这些有道理吗?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有需要向别人借东西的时候,大到一件生活工具,小到一些纸笔小器具。

   尤其在过去农村,生活艰苦的日子里,就是在这一来二往中,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就拉近了。

   但,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借。

   这就是老人们常常说的:“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那为什么这两样东西不能借?

借米不借柴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

就是说在农村,如果有人来你家里借米,你可以借给他,但是如果来借柴火,是没有人愿意借的。

因为,木柴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再者,“柴”字和和“财”同音,向邻居家里借柴,这样也就意味着把别人家里的“财气”借走了,而古人是很忌讳这些的。

当然了也有人说,这是“帮穷不帮懒”的道理。

柴火并不是什么稀罕物,只要去捡就不会缺,可想而知,家里没柴的人基本上都是好吃懒做的人。

借衣不借鞋

  为什么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别人穿,却不能借自己的鞋子呢?

  首先,在古代,脚是一个非常隐私的部位,鞋子对人来说就相当于贴身的衣物,所以这种东西是不外借的。

   另外,鞋被别人穿过之后,在人们看来,就是“破鞋”,而“破鞋”有着不好的寓意,所以人们也不愿意借出去。

   其实除了鞋和柴,在一些讲究的地方,还有刀也是不能随便借,或者是借药罐、拐之后不能还。

   比如,农村置办酒席,厨师过来煮菜帮忙的,都会自己带着刀。

   因为刀不能借,借刀发生点什么事,借的人也脱不了干系。

   当然,到了今天,不管是柴还是鞋,都极少有人再向别人借。

   但古人这样说,其实:就是要提醒我们,在向别人借东西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所借之物会不会给对方造成麻烦或者是负担,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又或者是借了之后按时归还,就像老话说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一借一还虽然只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在这一借一还的关系中,不仅体现的是道德涵养,也是对所借之人情义的一种回馈。

下面再分享些经典俗语,供大家思考!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

名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纸做花儿不结果,蜡做芯儿近不得火。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俗话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原来借东西也有门道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为啥不能借柴鞋?其中有啥忌讳?
为什么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农村俗语:4大紧、4大松、4大嫩、4大蔫,指的都是啥?高手在民间
农村俗语“色字头上一把刀”,下半句却是经典,更值得深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