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中国”的生命该如何延续
胡印斌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04日   02 版)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该如何克服“空心化”?7月2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一文,介绍了浙江绍兴店口镇的实践经验。当地致力于重构“乡贤文化”,请“乡贤”回乡,反哺桑梓,同时也通过给农民评级的方式留住乡土精英。目前,店口不仅经济繁荣,传统乡村的伦理道德也使得这个小社会温情脉脉。

    村庄是传统中国的根脉所系。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只要想起记忆中的那个村落,都会魂牵梦绕。然而,近年来,大批农民纷纷举家外出,寄居城市的边缘,农村的“空心化”,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庸常风景。那么,“乡土中国”的生命又该如何延续?

    一味地浩叹,甚至天真地希望农民继续留下来,显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感受和利益。一个能够依旧“活泼泼”存在的村落,首先要有内在的经济支撑,要能够与外界形成紧密的联系。农民生于斯、长于斯,非但不能与这个时代脱节,跟得上社会发展,还要因为乡居而获得某种超脱于城市的安宁与满足。

    在这方面,那些常年活跃在外的乡贤,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乡贤回乡,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可见的企业、资本,更有与外部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乡贤,就能串联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民众。这样的关联已不再是单向的“反哺”,而应该是双向的良性互动。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不少村落已经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公共设施不足,公共服务滞后。而地方政府在城市化愿景刺激之下,也缺乏对农村投入的热情,凡此种种,均加剧了村落的凋敝,并带来了居民整体性的精神不振。

    村庄的废墟之上,不可能生长出充满活力的城市,更不可能为城市输送出高素质的新市民。也因此,绍兴市正在实施的民间人才“万人计划”,不失为一种重塑乡土精英、重建乡土中国的努力。即便在城市化的大潮席卷之下,村落依然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理性地发掘这种价值,赋予村落以新的生命,打造有新乡贤的新乡村,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当然,留下乡土中国的面孔,并不意味着阻止历史的进程,毕竟,囿于历史、环境、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一些村庄的消亡也是不可逆的现象。此前就有报道披露,最近10年来,我国每天有近百个村庄消亡。只不过,笔者希望借此强调,城市乡村之间应该是一个良性、渐进的过程,切不可人为阻断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

    值此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点亮城市的万家灯火,也不能荒废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安身立命的乡村。既要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让村庄恢复本来的生机;也要降低城市的进入门槛,让农民能在城市里扎根,成为新市民。这样,城市才能更繁荣,村庄也才能免于凋敝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掘乡贤文化是一次破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奇:中国乡土社会面临十大转变
当代新“乡愁观”的三个维度
乡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地方实践与借鉴价值
阎连科:说村落
中国乡土社会面临十大转变
如何实现乡村文化兴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