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故里是桃丘 吴文立

   黄帝故里是桃丘 吴文立

             


【提要】远古时代的先人,穿兽皮,食野果,在悠长的岁月中,人们慢慢意识到,桃是一种益寿延年的水果,有“桃养人,杏伤人,李子行里抬死人”的古谚语流传至今。在古人类社会,桃负载着一个特殊的含义─—长寿,一直到现在,人们祝寿的时候还用献桃来寓意增寿,称为寿桃。有了文字之后,”字之初依然读桃音,并且相当长一个时期tao)、桃通用,现在仍有字旁的“桃”音字在使用,如“”、“”、“等。《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丘”,像这样的早期文献中,字大都是读桃音的。(2008年第28期《走向世界》载有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张华松撰写的《有虞氏的龙兴之地》一文,也提出古代“”字读音同“桃”,赞成寿丘即桃丘的观点)。

据张长城推断,黄帝生于tao丘,就是桃丘。在远古时代,桃丘因盛产桃而得名,桃在语言交流中也是的意思。桃丘为黄帝族某一个时期的都城,废于黄河之患。后来黄帝部落大部分西迁到了河南新郑方向,另有小部分南徙十公里,定居于今东平县西部戴庙附近,初名桃聚,tao字出现后更名为tao聚城,这就是寿张“寿”字的起

三十年河东又三十年于河西。

一般大水过后土地能耕种,人们返回家园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但遭遇几百年一遇的洪灾后,桃丘便成了汪洋,无奈之下,黄帝族逐步西迁,并最终选择了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史学界称“有熊国”,这就是目前所谓的新郑“黄帝故里” 的由来。因新郑是炎帝的统治区,自然就发生了冲突,结果以炎帝族让步、双方言和而告终,两大部落从此和睦相处,联姻结盟。双方还把各族崇拜物统一组合, 设计制定龙图腾,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龙和华夏族第一次大融合,“炎黄子孙” 之说就来源于此。

再说当时东部蚩尤部落。“尤” 是其族人对这位首领的尊称,意为非常伟岸、英勇、才俊的头人。尤统一东部后,不断向西傍河平原扩展,一直扩侵到黄帝的老家─—桃丘,把洪水退后的平原沃地占为己有。黄帝获悉,决不忍让,因为这里是他的故乡,列祖列宗均长眠于此。于是,一场传说中历史上第一次残酷的战争拉开了序幕。首领尤英勇无畏,加之部落有金属斗械(东部人最早发明使用了金属,铁的旧体写法“銕” 就是由东夷而来。《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战斗取得了节节胜利。黄帝几经败退后调整了战略,并联合炎帝部落一起攻打尤部落,传说还有九天玄女等帮助,终于将尤擒杀于“逐鹿之野”。黄帝杀了尤之后,分尸别葬于今巨野县等处,而将其头颅作为祭祀祖宗的祭品带回桃丘,祭毕葬于寿张阚城内,并命名曰“狗城” (《地道记》“寿张” 注:“有蚩尤祠,狗城”)。今台前县城关镇后三里村东南约三百米处原有大冢,本地人称蚩尤坟,1933 年黄河决口时淤没。

黄帝族战胜了尤族,士气更加高涨,一方面加强宣传攻势,从声望上诋毁尤, 规定在尤字音前面加蚩字(“蚩” 是贬词,《说文》释为“虫也”。

《六书正伪》曰:“凡无知者, 皆为蚩名之。”),意为毛虫尤,彻底将尤丑

化。另一方面,对尤族追捕诛杀。由于尤部落群龙无首,兵败如山倒,大部分西侵部落向南方溃退,直到今天,贵州苗族人仍祭祀着他们的祖先─—尤公,并代代相传:他们的故乡在北方,被强人所撵,过了三条大河九重大山才到了云贵今苗乡;另有一部分被俘成为奴隶,称其为“黎民”,区别于炎黄部落的“百姓”, 最后这部分人逐渐融入华夏族中;还有一部分人漂洋过海,逃往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成为当地文明的先驱。

黄帝统治“中原”后,权力中心转向西部,桃丘故地依然自然灾害频仍。当黄河北徙或南徙后,这片沃土又成为先民们定居生活的家园,傍河(济河、大清河、徙骇河等)而聚居,耕种稼穑,渔猎生息。传说黄帝之子少昊即位后又把都城定了桃丘东部的曲阜,并且这个阶段“祥和而富庶”。黄帝之孙颛顼继帝位后把都城徙迁在了今河南濮阳(旧称帝丘),离桃丘有一百公里。应该说,这两个地方离帝乡寿丘都不远。

祭祀黄帝于曲阜─—宋真宗以“梦”定寿丘

甘肃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这样,就直接将河南新郑说、山西交城说和甘肃天水说否定了,同时,也是对寿张桃丘说的否定。对此,张长城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鲁城不等于曲阜,直接将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解释为寿丘“在曲阜东门之北” 是有问题的。为此, 他作了详细解释:

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虽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黄帝出生地在鲁。问题是是在鲁国的哪个地方呢?

光绪《东平州志》载:“《乾隆府厅州县志》云:(微乡)在州西,春秋庄二十八年筑郿。《公》、《谷》作微。《水经注》:水北迳微乡东。京相璠曰,寿张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按,此寿张故寿张也,在州境。”清代《寿张乡土志》云:春秋鲁庄公筑“郿”城于“寿张”,郿谓之微,鲁邑也。由此可见,鲁庄公所筑“郿”城是鲁国西部重邑,属于鲁国,古址在今梁山西北尚岭(今属台前县),而桃丘就在尚岭(郿城)偏北几公里的地方,完全符合tao)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的记载,如此,才能还原历史,给桃丘正名,给“黄帝生于寿丘”之说驱散迷雾。

阳谷双阳食品公司员工、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委员张长城接着举证:《春秋·桓公十年》:“公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

杜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此时桃丘应该是桃、tao 分离时期,此时桃字寿义淡化,寿字桃音渐失。此后,桃丘改名为桃城、桃城埠,檮(tao)聚变成了shou)聚城,时间上大概在秦统一六国又统一文字后。济南档案馆的专家曾认为定陶县的陶丘与“寿(tao)丘” 有关系,但张长城说, 从人文发展过程分析,陶也晚于桃,陶字古时读yao 音,与窑、尧同宗。因此, 从字义上讲,将“寿(tao)丘” 解释为桃丘显然更为准确。

很多史学家认为,远古时期,山东中东部是蚩尤的地盘,曲阜不可能是黄帝的老家,而且从未见有“生而好古”的孔子及其同时代的人谈起身边有黄帝出生地寿丘的记录。只是到了南北朝以后,才开始有人将寿丘与曲阜直接联系起来。

那么,是哪个人最终将寿丘定在了曲阜呢?张长城认为,是大权在握的宋真宗。

到了宋代,宋真宗(9981022 年在位)需要祭祀黄帝,在哪里搞这个重大政治活动呢?(可能当时的各种寿丘说不能让他满意,或者当时根本就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争论,大家查一下各地寿丘说提出的时间即知)于是,宋真宗又利用了一次神道设教的手法。清乾隆《曲阜县志》记载: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改县名曰仙源,徙治寿丘。”并附注文

曰:“帝言,轩辕黄帝降于延恩殿,谕群臣曰:朕梦天尊命之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曲阜,乃改曲阜为仙源县,徙治寿丘。”

宋真宗一锤定音,并在曲阜建有景灵宫纪念黄帝。至此,寿丘在曲阜之说正式“成立”。

张长城提醒说,宋真宗将寿丘定在曲阜,可能也有不得已的考虑。因为那时的桃丘地界几成泽国,宋代梁山八百里水泊再连“大野泽”,那已荒野了的“九岭十八堌堆” 中的桃丘,不在水中就在北河滨了。没办法,就在曲阜吧。况且宋朝皇帝崇尚儒学、信仰道教,道教把黄帝尊奉为玉皇大帝,主管三界, 最终青睐曲阜也是情理中事。于是,大兴土木,造“黄帝故里” 与圣贤府集一隅,一来祭祀方便,尊宗敬贤功德无量;二来要为大宋江山的牢固奠定宗教信仰基础。其用心,真可谓良苦。

记者发现了一则有趣的现象:明清时,曲阜人开始有意无意地对曲阜寿丘有关的记载和文物加以改造,使宋时叠石而饰之寿丘,一下子变成少昊陵了,并在撰写少昊陵的文字记录时,销毁了与寿丘有关的诸多文物古迹,宋代的无字碑及元人《重建景灵宫碑》也被统统毁掉,代之而起的是与少昊陵有关的诸多设施, 于是,宋真宗“梦”定的寿丘渐渐不为人知。

这种变化不知缘于什么,但历史事实是,从明、清、民国直至现在,一直是这样。

嫁接寿丘以怀旧─—新郑是黄帝的第二故乡

因为研究上古历史,张长城注意到,由一个当地的退休老教师赵国鼎先生发端,“黄帝生于寿丘”新郑版这几年宣传得最火,网上大量关于黄帝故里的帖子似应是新郑人或新郑说支持者所发,观点无非是黄帝出生地就在新郑,新郑就是黄帝故里。其实,明白了黄帝部落西迁的历史就会知道,那是黄帝部落迁徙过去后的怀旧情结所致。设立供后人纪念缅怀黄帝的景观无可厚非,但新郑不是黄帝的出生地,确切说,新郑是黄帝的第二故乡。

张长城反问:试想一下,宋真宗坐朝廷在开封,离新郑只有一百多里路。如果当时“黄帝故里” 新郑说能得到公认的话,真宗皇帝又何必六七百里迢迢东巡曲阜呢?

生于1961年的张长城先生现为阳谷双阳食品公司员工,多年来热衷于研究族谱文化、人文现象、地方远古史等。他发现,中国人怀旧情结浓厚,故土难离一直是中国人的共性。因此,迁徙他乡,也总是设法将故里的人文景观嫁接过去。寿丘在鲁说是对的,但鲁不是指曲阜,而是鲁庄公的佐治之所郿城。当然,也不排除鲁庄公等鲁国人把寿丘定在曲阜纪念,这也不外是怀旧情结所致。因当时桃丘属卫国,是齐、卫、鲁的交汇点,也是各诸侯国的争夺地。由于河徙之故,桃丘也有可能归属过鲁国,反反复复,丢而复失是常事。鲁国人失桃丘而定寿丘于曲阜,正符合古代儒学雅士的怀旧情结。他进一步分析说,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都商丘(帝丘)。” 远古时代许多氏族首领都与曲阜有关,这种现象虽然未必是事实,但绝非偶然。这种“后徙曲阜”的说法极有可能是后人为迁就“寿丘曲阜说”而发布的自圆其说。

张长城举了本地古人怀旧情结嫁接人文景观的例子。他说,古寿张治所曾迁居多处,寿张、祝口、寿张集等这些古“寿张” 治所都有凤凰台,今寿张镇又有凤鸣台,据分析极有可能是古桃丘、寿聚城址一路走来的文化怀旧遗存。台前县才成立二十几年,已急匆匆地把凤鸣台南移四里至金堤河南岸,成了台前县一景。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这“台前”县名正源于“凤鸣台前(南)”之说。可见, 各地附会的人文景观历史悠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盛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张长城分析,一是民族迁徙附带;二是治所迁移嫁接;三是僻乡文化移进城(古寿张桥北张村张公艺家族有张家庙,这也是最早的百忍堂所在地。后来唐代旧寿张城东街也建有张家庙,后与故城同废;明代又于今寿张城东街建张家庙,废于“文革”)。凡此种种,均是民族情感的怀旧情结所致。但由于移接旧址的古文人们怀着对故土的特殊情感,采用各种手段以迷乱真相,力求将移接之景粉饰“成真”,以达到要把“杭州作汴州”的目的。

张长城说,从宏观历史上看,阳谷县城内的谷山和会盟台最初的(谷山、会盟台在古阳谷地─—平阴县东阿镇谷城和东平县王古店,下面的照片为迁移后的会盟台),老寿张城西的张良墓及曲阜、新郑的寿丘,都属附带移接之景,唯独曲阜寿丘长时间以来少露破绽,这是“桃寿”变故及人为作用所形成的假象,现在该是还原历史真相的时候了。

 


阳谷县境内的会盟台为县治迁移后“移接”之景

本文原作者:吴文立聊城日报社副总编

原载《聊城传统文化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山,发现黄帝又一出生地
阳谷景阳冈酒及文化
新郑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特点
祖国风光(1234)黄帝故里
【田氏文化】河南新郑举行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