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上有哪几种治国思想
userphoto

2022.09.29 安徽

关注

历史,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后坚持生长的历程,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它总是在两个极端反复横跳之后,渐渐被摩擦力减弱了势能,摇摆幅度渐渐缩小,最后趋于中间化,这也就是将时间无限拉长后,各类历史最后的样子,类似于钟摆,更类似于中庸思想。

历史如此,那治国思想更是如此,我国先贤和圣人们,从春秋时代便开始思考国家哲学这方面,对于治国思想也有着很深的研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为了解决天下分崩的态势,这些先哲多方渠道传道,孔子曾周游列国,孟子开设讲坛,荀子也在学宫讲学。韩非子、李斯、申不害、李悝、商鞅等人要么著书立言,要么在列国尽显其能,以自身思想治理国家,为乱世谋一条出路。

古代治国

就好像这百多年的欧洲,总是在左翼和右翼思想之间摇摆,从最初相互之间极端的清洗,到后来在矛盾中共存,一直到现在,双方除了政见和理念不合之外,已经没有更多的敌视。

而我国历史上,也有着多种治国理念在反复修正,经历千年,最终才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多种思想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凝练成为我国独特的一种治国理念,支撑起我们这个人口世界第一的大国和平稳定的根本。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上的几种治国理念。

法家霸道思想

1、霸道思想

法家霸道思想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的主要理念之一,主张利用刑法、武力和权势对全国进行统治。依法治国,起源于管仲时期,也就是在春秋初期,就已经先行有了最初的尝试,之后在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有了一个稳步的提升,李悝就利用霸道思想对魏国进行了改革,使魏国在战国最初近百年称雄。

到了战国中期,法家衍生出了多个派别,出现了“术治”、“势治”、“法治”等派思想。其中申不害主张“术治”,也就是说用权术来驾驭臣属,加强中央集权,以此来推动整个国家的高速运转,这种方法实施起来较为简单,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也是最初成绩斐然,但是这种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意志的改革不能持久且上限不高,特别是抗击打能力低,所以韩国在与魏国拼死一战之后,改革成果全部被消耗,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势治,慎到主势治,主要是用权威来统治,相比于术治,更加讲究集权,“推尊攀君”、“极端的王权论者”、“绝对君主专制”都是势治的主要思想,这种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是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权的重要根基。

法治则是法家的主体思想,也是后来最具代表意义的法家思想,主要在于商鞅在秦国变法的巨大成功,相比于前两者,法是公开的,是可以衡量的,是一套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

秦国百姓不堪刑罚

韩非子在之后以法治思想为核心,将势治和术治两种思想的精髓融合进来,进而形成了一套法家思想的集大成理论,李斯以这套理论为基础,具体实施在了治国实际当中,并最终帮助秦始皇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法家思想一直都是华夏历史治国思想的主体之一,以法家思想为核心治国的时期也很多,比如秦朝,是我国刑法最重的一个朝代。还有汉武帝时期,重用酷吏,加强刑名,将国家全面整合,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再有就是朱元璋时期,刑法也相对比较严苛。还有清朝雍正时代,霸道思想也占据相当大的影响力。另外就是武则天时期,为了维护统治,也是以严刑峻法著称。

无为而治

2、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连年战乱,导致百姓对政府失望,很多人就有了思考政府存在意义的深层次想法,这就是所谓的无政府主义者,所谓的无政府主义,并不是说不要政府,意思是社会的发展不随着政府的意志而转移,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

这套思想的出处,来自于遥远的原始部落时代,也就是君南面而坐的典故,意思是舜帝并不亲自治理国家,他只需要南面而坐的君主位置上,国家各个机构正常的运转,舜帝并不对这些事情作出过多的干预,而国家却实现了大治,经济发达,百姓富足,社会空前稳定。

道家思想凝练成思想,是在春秋末年由老子提出,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不做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以无为而有为。在这套思想下,各级官吏和政府都是百姓的服务者,各级政府官员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则只需要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放到现在,就是遵守市场经济规律,不做宏观调控。

道家思想

历史上,以道家思想治国的时代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西汉初年,自刘邦开始,便与民休养生息,特别是汉文帝时期,真正实现了无为而治,解放了民力,使得社会迅速活跃,经济迅速恢复。进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之一的文景之治。到了东晋时期,因为道家思想浓郁,所以整个东晋一直延伸到刘宋和南齐,都是以道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再往后,李唐王朝初期,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也主要以道家思想为主要治国思想。明朝的宣德年间和万历年间,因为皇帝的个人喜好,同样是以道家思想治国。

嘉靖帝喜弄权术

3、以术治国

以术治国的概念虽然是由申不害提出,但是在之后随着申不害的那一套理论被韩非子综合到了法家思想之中,术治就成为了法家霸道思想的一个偏支,后世自视很有能力的君王也喜欢用术治。

所谓的术治其实就是制衡之道,也就是君王以自身的权术,厚此薄彼,导致朝中各派别之间不和,以此来保证自己的权利。这一套只适合维持统治,不适合开拓进取,而且君王也很难成为贤君。

历史上以术治国的君王很多,也就是说玩弄权术的君王很多,譬如朱元璋就喜欢以文官制衡武将,再以武将掣肘文官集团,然后加强监察制度,用六科来监察六部,用锦衣卫来监察百官,一不高兴就大开杀戒,但朱元璋虽然用术治很多,但是整体而言还是法家和儒家思想更多一些。

历史上将术治用得最多的自然是嘉靖皇帝,这位高深莫测的皇帝常年深居简出,装作一心玄修,却最喜欢以权术来控制群臣,用宦官和家奴掌控天下,内阁不听话就换个听话的,为了防止严嵩坐大,又扶持清流,来掣肘严党,让大臣们斗起来,才有自己的安宁。除了嘉靖之外,宋太祖和宋太宗二人也喜欢以术治国,两人开启了以文官辖制武将的先河,左右了我国未来近千年的文武格局。

王道思想

4、王道思想

王道思想,就是孟子主张的仁政,是儒家思想升华和提炼出来的治国之道。儒家圣人孔子其实在思想领域主张仁和礼,但是由于他的那套思想只是理论基础,而且思想比较松散。而到了亚圣孟子时期,因为已经是战国乱世,周礼早就荡然无存,而列国所需的是如何强盛起来。

孟子更多地继承了孔子的仁,其提出了一个治国的最高理想,那就是王道思想。孟子以为民贵君轻,衍生出了民本与仁政这一套理论,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儒家

孟子这一套理论比较理想化,主要在于对人的要求比较高,其要求百姓和掌权者的道德素质都很高,要求当局者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保证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而百姓则是在自然规律下,有节制的获取所需,同时保证国家政策的实施。也就是要求国家政治清明,而且要民间伦理道德完善。

这一套思想在力求图强的战国乱世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却并不代表其理想化或者迂腐,毕竟在和平时期,一个王朝为了保证自己根基的稳固,王道思想治国是一个相当合适的政治工具。人民依礼而行,统治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任何王朝在统治中都希望看到的景象。

自汉武帝时代开始,特别是汉元帝之后,王道思想基本成为了统治主流思想,而且对民间的教化特别见功力,特别是南宋之后,随着程朱理学大兴,以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了皇权统治万民的主要工具。

梁武帝佞佛

5、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作为外来思想,在传入最初的几百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主要是与我国民间社会格格不入,但是佛教也在进化,在几百年里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国理论,因此也具有很深的理念。

佛家思想在治国层面一般都是辅助意义更多,佛家讲依正法治国,正法是指佛法,以爱和善治理国家,教导百姓,君、臣、民各司其职,各自做好本分的事,坚守正道,传播爱和善两种真理。历史上有两三个王朝比较重视佛教治国,首先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和南梁,最为突出,不过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后,更多的汲取了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综合和佛法教义。而南梁则是从道家与民休养的思想中,因为统治者的意志转移,变成了佛教治国,梁武帝成了方丈,国家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全民信佛。

除了北魏之外,更多强调正法治国的,是隋王朝,因为杨坚和佛教的特殊关系,导致了隋朝统治思想有着很深的佛教烙印。除此之外,元朝也是很信佛的,不过统治思想还是偏向儒家。清朝同样,因为联合蒙古,也比较重视藏传佛教,同样有很深的佛教烙印。

不过,正如开篇所说,所有的治国思想在极端横跳之后,都会渐渐归于中庸,佛家讲的是中道,也就是多个治国理念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专属于华夏的“德主刑辅,儒释道三法合一”的治国理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异同
张固也:《管子》与齐学
诸子百家最有价值的学派是哪一家?如果中国学这家,就好了
高考必考小专题之中外对比内容(六)
中国尊的学派如果是它,而非儒家,可能早远远领先世界了
第8课 百家争鸣 部编版七上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