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交恐惧症——爱的缺失——内心最深的伤痕

爱的缺失——内心最深的伤痕

“一个小孩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长大,只要没有智力上的缺陷,他自会学着如何待人,也将会学到某些技能。但也有他无法得到甚至于无法由学习中获得并发展成的能力:人无需(事实上也不可能)硬教橡籽成长成橡树,但只要一有机会,它的内在潜能就会发展出来。同样,一个人只要给予机会,他也会发展出他独特的潜能。

然后,他就能发展出他的自我的独一无二的活力来:包括思想的明晰,情感的深度、思想、愿望与兴趣;以及开发他自己机智的能力,意志力的强度;他所具有的才能及天赋;表达自我的能力,以及用自发的情感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将使他迟早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目的。简而言之,他将从根本上不会误入歧途,而是沿着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真实的自我是我们的内在的中心力量,这种内在的中心力量是人所共有的,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它乃是成长的根源。”——卡伦.霍妮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秉性,天赋的潜能,也有其自发的情感,此种“生命力”最终会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但由于不良的后天的环境、父母的神经症个性,缺乏爱的成长,这些都将阻碍我们成长,并扭曲我们的情感,扼杀我们的天性,最后让我们朝着错误的方向成长。

很小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评判,没有要求,没有束缚,也没有恐惧,一切都是出于本性与情感。后来我们长大了,懂事了,家人与世俗的要求强加在了我们身上,我们开始学会了评判,开始学会了要求,开始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自己”。当然,这是每个人适应社会与学会与他人相处的开始,如果我们恰好遇到是健康的、懂得爱的父母,想必我们自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我们既不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也不会认为自己君临天下;既不会觉得自己软弱可欺,也不会觉得自己战无不胜;既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危险,也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尽在掌控……总之,我们将客观地评价自己,也将成为自己。

但当父母并不真正爱我们,当他们的“爱”过于控制、骄纵、恐吓、易怒、阴晴不定、反复无常、过分保护、过分溺爱、漠不关心,过分严苛,过分控制……那么我们就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也无法建立一种健康的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我们可能会过于顺从以讨好他人,也可能会过于对抗以保护自己,抑或是和他人疏离以息事宁人。如此的“爱”无法让我们建立内心中的安全感,我们就不能产生对自己与他人最基本的信任,因此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焦虑——自己易于被排斥、抛弃、伤害、不可爱、弱小、无助、无力、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基本焦虑”一旦形成,我们就不能用真实的自我与他人及世界相处,就必须寻找方法来缓解恐惧。基本焦虑就好像是一股强烈的能量,它会左右并控制我们的人生。

理想化自我的幻想正是在如此的情境下形成的,毕竟我们必须强大到以超越内心中的恐惧。就算这一切只是幻想而已,我们也会紧紧抓住不放,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救赎。

一位读者写道:

“从小到大,我想我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找到安全与价值,因为只有好到比别人更好,我才能接纳我自己。我用和他人的比较来找回自信,我用比较来确定自己是好的,我始终相信:我只有变得很好才会被真心喜欢。我想我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自大了,我真正需要的是感受到爱,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所以从小我就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哪还有什么真实的自己。

也许别人家的孩子被教育的是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不要总和别人比,可惜这样的情况没在我身上发生。我想我是从与别人的比较中找到被爱的,我不相信无需变得很好也会被真心喜欢。我最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我叫它“根”,有的人没有根,注定终身漂泊.。”

想必,一个人的“根”就是满满的爱,在爱中他认识了自己,接纳了自己,接纳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而一个没有根的人注定漂泊,他总是在外在寻找救命的稻草,也许是成就,也许是地位,也许是来自于别人的接纳,但这些终归如浮萍,无法成为一个人真正的根。

我不能改变你们,所以只能远离你们”

以前我到同学家吃饭,看到同学的老子跟他们开玩笑,你言我语,我就想怎么会这样?这个老子没大没小,肯定会坏了自己的儿子,我老子都是正襟危坐,是教父。

我生下来好像注定不是为了自己成长,还是个树苗的时候,注定为的是成为木材。每次你帮我找工作,就像憋不住一样,等不及地冲来上说:“这回要……”你不应该养儿子,应该去养奶牛,只要喂草,肯定能挤出奶,而且要趁热挤。

爸爸,你要好好反省反省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建立了如此高的道德、高要求的生活标准?这目的是为填补什么?以至于别人有洁癖,你有“人癖”。

别人是一日三省,我是时刻省,日日省,就没有一刻停下来过。我在工地上揣摩出来一句话:抛开这个世界,看这个世界。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已经脱离自我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原本的自己太差,因为人生下来如果不成功,不形象优美,就没有价值。人生下来不是为生活,而是为改造。我不禁想,那我的祖宗把我生下来,是不是有点缺德?

为此他还特意画了这样一副漫画:

漫画中出现了三个人,别人、自己和他那好像上帝一般高不可攀的老子。漫画中所描述的情节是:别人的生活中因为没有这样一个高不可攀的老子,所以别人可以做自己,可以过自己平静的生活,可以脚踏实地地活。但因为他的老子好像上帝一般,他怎么也达不到父亲的要求。因此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无能与渺小。慢慢地,他陷到一个“坑中”,体会到了强烈的自卑与自恨。为了摆脱自恨,爬出这个深坑,那么他就需要一个氢气球把自己带出来,这个气球是由成功、名利、地位、圣洁、做人、强壮、性格所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减轻骨子里的卑微,才能满足父亲的期望,获得父亲的爱与接纳。

但在现实中无论他怎么努力,依然无法获得父亲的认同:

“年底,我回到了家里,妈问我欠了多少钱,给了我2500块钱,我心里没有感激,只是觉得欠了她一个人情。我迫切地要做点什么,我感觉到很不开心,说不出来的感觉,拿着钱,笑不出来。我在车库里和我爸说:'我感觉我有点……’。话没有说完,我爸就说:'你看你能干么事?你看人家别人怎么做事的。’我以为至少我会听到一些关心的话,却只有奚落。我不做,你说我烂无怂用;我做了,你就'趁热打铁’,你说是激励。我父亲的欲望就像妓女的下体一样'吮吸不停,贪婪不止’。我似乎是一辆汽车,车主爱车,是要它跑的快,跑的稳,造型要豪华,不然这辆车就是废铁。”

他不是希望成功,而是必须成功;他不是希望肯定,而是急需肯定;他不敢成为自己,只能成为别人。按照他的话说就是,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么他比家里的狗的地位也高不了太多。因此,他想尽办法获得成功,这成了他活着的意义。

也有那么一段时间,他“成功”了,他成功地活在了虚荣和别人的赞美之中,他通过外在的光环掩盖了内心中的卑微,他找回了“自我”。似乎他已经摆脱了内心中那个弱小、易于被抛弃与否定的自我,那个不被爱,不被祝福的内心中的小孩。似乎内心中的空洞已经被填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美好的未来也在等着他——他终于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人,不再活在恐惧不安之中。

貌似完美的结局,却注定会被现实所打破——毕竟,他不是为了成为自己,而是试图摆脱自己;他不是真正强大,只是假装强大;他不是医治了内心的伤痕,而是掩盖了伤痕……

他接着写道:“当现实真的撕开一道口子涌进来,那一瞬间我难受极了,就像天破了一个大窟窿,我疯狂地去补,那一瞬间就像逼迫我意识到我好像并没有值得别人关注的地方,我并没有让别人刮目相看,但我在心里发疯似地去补。我害怕我在自我欺骗却浑然不觉,写这些的时候我平静点了,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的'天空’又补圆了。但我更怕了,我怕我忍不住继续欺骗自己,明天一觉醒来一切如故。我一度觉得我知道了,当我今天猛烈难受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我的自我欺骗是那么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自欺是为了避免看到真相,而真相是他一直不愿直面那个内心中伤痕累累的小孩——他不被肯定,不被爱,不被祝福,不被接纳。因此他一直把这一切封存到了内心深处,甚至想要扼杀他,毕竟这样就可以忘记屈辱,可以摆脱一个“偷渡者”的身份,才可以光明正大做一个人。但越是活在自欺当中,他就越恐惧现实,他的内心就不能得以真正地成长。

这一切就好像“潘多拉魔盒”,他只是把“心魔”(基本焦虑)关在了盒子里,它并没有消失,当现实打开了盒盖,他内心深处的恐惧就会一股脑地迸发出来,让他惊恐万分——他自以为已经强大到不会被伤害,但这毕竟只是幻觉罢了。

因此,他非常急于补上“窟窿”,也就是“治好”自己。毕竟治好了,那个打开的“魔盒”又可以关闭,他又可以活在幻想的强大与完美之中了,他又可以成为他“自己”了。因此,一些人往往会沉浸在各种“身心灵”的神奇疗法之中,并幻想神奇的疗法可以给他带来“治愈”,这样他才可以摆脱内心中的那个满是伤痕的小孩,那望不到底的黑洞。

但他终究不会被“治愈”,毕竟真正的治愈在于直面内心中的恐惧,并最终和自己和解,而不是继续自欺,用强者的幻想来掩盖内心中的伤痕。

虽然,有时他也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一转念,他又无视了这一切。毕竟,他无法直视那个无助、无力、无能、弱小的自我,他不愿再次跌入那望不到底的深渊,他不愿回到“解放前”。他固执地相信这一切是真实的,自己已经无比强大,那个带泪的小孩不是自己,他只是一个幻象而已。他依然会为了安全,而脱离自我,继续囚禁那个孩子,封存那既往的伤痕。马上,他又会投入到对荣誉的执着追求之中。

伤痕,不安全感,无价值感,并不会被幻想中的或现实中的种种成就所医治,仅仅是暂时的掩盖而已。正如一位女性患者,因为她的父母不喜欢女孩,认为女孩是弱者,因此从小她就好像是一个女汉子,她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比男人强,比所有的人都强。因为她足够拼命,因此她永远都是第一名,永远是佼佼者。虽然她一直活在成功的优越感与自负之中,但她却经常做这样两个梦,第一个梦:我没有毕业,还在读研,又要考博,一直都考不到头;第二个梦是:枪杀,杀人,恐怖,鬼,阴暗,阴风,暴虐,感觉自己快被杀了。

阴暗,阴风,暴虐,其实就是她内心深处的恐惧(基本焦虑),而一直不断地考试,提升,其实就是为了逃避恐惧,这成了她的“解决法”。虽然她在现实中“成功”了,但成功并没有真正的让她摆脱恐惧,恐惧就好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坑,或永远也喂不饱的吸血鬼一般。她偶尔也会梦到一个孩子哭泣的脸,也许这个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只不过她一直不愿承认这个弱小的孩子是自己,她一直都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强大,因为她不敢直视内心中的伤痕。

“内在的小孩”——他是如此软弱、不堪、无助。但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是接纳他、包容他、理解他,而是排斥、恐惧、远离,正如当初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一切。

貌似强大仅仅是一个虚幻的假象,不安全感一直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人生也会被其所左右,我们的本性也被其所扭曲,我们早已经不再是本来的自己——一旦我们试图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不安全的世界与他人,那么就是我们脱离自我的开始——我们学会了模仿、取悦、顺从、对抗、疏离、伪装、压抑、表演,此时,我们已经不是按照自己真实的情感与他人相处,而是试图以虚假的自己来保护自己。如此的“习惯”最终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时我们已经不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安全而活。

此时,他的内心并没有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而变得成熟,他只是假装成熟与强大,因此他就好像是一个“巨婴”,他内心的成熟度与年龄极不匹配。一些患者坐在我面前,总让我感到似乎他在小学或初中就停止了内心的成长,他一味地用强大、虚荣、美德来掩饰自己的弱小,结果他仅仅是一个好演员而已,而非一个真正自信成熟的人。

“在考察了许多神经症患者的童年史之后,我发现,基本品质的恶完全是由于缺乏真正的温暖和爱。显然,要使自信心增长,孩子就需要来自于外界的帮助。他需要热情,需要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需要照顾,需要保护,需要信任的气氛,需要对他的行动的鼓励,需要建设性的纪律。有了这些因素,他就会产生,那种“基本的信心”,这种基本的信心包括对别人和对自己的信任。由于早年的不利群集所开始的神经症的发展,使他存在核心开始变弱,他变得和自己疏远,和自己分离。而他的自我理想化则是旨在弥补这种伤害的尝试。”——卡伦.霍妮

当父母不是有洁癖,而是有“人癖”的时候,就会拿着放大镜看我们的缺点与不足,仿佛我们在他心中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人。缺乏爱、温情、包容、有的只是苛责、冷漠、要求,那么一个孩子怎能做自己?一个孩子如何接纳与爱自己?一些人从小就乖巧、努力、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与其说他“懂事”了,不如说从那时开始他就已经扭曲了。

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真实自我的抛弃与恐惧。恐惧成为自己,那么他就必然会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他所不是的人——他必须成功,有地位,会做人。一个人活在理想化自我之中也是情非得已,毕竟美好的幻想填补了他内心中的缺失。当我们的父母的人格本身就是病态和扭曲的,他都不能很好地接纳和学会爱自己,当然他也无法真正地爱孩子。那么孩子就不能产生对自己与他人的基本信任,无法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被尊重与被爱的,他就不能用真实的自我与他人及世界相处。

既往的伤害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负性能量,我们不敢与之对抗,只能被迫顺从它的控制。但生命本是一个自然流淌的过程,我们却因为爱的缺失陷入禁锢。但如果恐惧成了一个人生活的动力,那么他将永远只是一个囚徒。

病态的父母一直在爱的名义之下,明目张胆地肆意地伤害着孩子。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在利用孩子来维系他的虚荣心,来找到安全感。他们死命地抓住孩子不是因为爱孩子,而是为了填补他们自己内心中的坑。他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能懂得怎么爱孩子?无论他自己还是孩子,都只是他“心魔”的囚徒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求爱情不求婚姻的女人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你会觉得内心缺少安全感?
连载《你可以不生气》之治疗心理受伤的孩子
孩子离开妈妈就哭闹,了解孩子分离焦虑,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
规则为维护感受而生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多数都与自恋有关,有多少自恋就会有多少幻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