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扶阳学说探讨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中温扶阳气之法,为始终贯穿全书的治疗大法之一。体现了《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中重视人体阳气的重要思想。现就这一思想进行研究探析,以利现代临床的运用和发展。


1 病因病机


1. 1 外感风寒 


在六经病脉证并治篇中,均载有外感风寒侵袭所造的阴寒病证。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每先入犯太阳。又因感受风、寒及体质不同,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平素胃阳不足,复感寒邪,可成阳明中寒证。外感寒邪,影响少阳枢机,可出现少阳兼表寒和寒饮内结证。太阴证外感寒邪或失治误治就可出现太阴虚寒证。少阴病可由外感表证转变而来,也可因素体阴寒偏盛,寒邪直中而发病等等。


1. 2 虚寒内生 


若平素胃阳不足,中焦阳虚,寒从内生,可致阳明中寒证。平素脾阳虚弱,寒湿内胜可导致太阴虚寒证。少阴病也可因素体阴寒偏盛,内生寒邪而致。厥阴病也可因体质出现上热下寒证等等。


1. 3 失治误治 


在《伤寒论》中,常常会出现因失治误治而导致的阳虚证候。如太阳病发汗太过会出现阳虚汗漏不止损伤心阳,或因发汗而汗出不解导致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以及阴阳两虚证。太阳病误下,出现表不解兼损伤胸阳证,或误用火法而致心阳虚证。又如误用下法后复发汗出现肾阳虚证,以及误治成寒实结胸证。少阳病水饮内结,汗不得法致寒湿发黄证,失治误治均可致太阴虚寒证,它经误治也可出现少阴证等等。




2 临床症状


在《三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因太阳病外感风寒侵袭肌表,卫气受邪,营卫不和而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症状又因感受风、寒及体质不同,分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和“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误治发汗太过“遂漏不止”,损伤心阳而出现“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症状;“误用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必发奔豚,心从少腹上冲心”。寒饮伏肺致喘咳。又如误用下法后复发汗,出现“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的肾阳虚证候。因误治而导致阴阳两虚的“脚挛急……咽中干,烦躁吐逆”以及“脉结代,心动悸”。因失治误治证见“胸脘疼痛,大便秘结但无发热、烦躁”的寒实结胸证。在《阳明病》篇中,阳明中寒证见“不能食,小便不利,……大便初硬后溏”。在《少阳病》篇中,少阳病水饮内结证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等等。


在《三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等虚寒症状。在少阴病篇中,有心肾两虚“脉微细,但欲寐”以及“脉沉者,急温之”的少阴寒化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和“少阴病,下利”的阴盛格阳证。“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少阴阳虚水泛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的阳虚寒湿身痛症; 若少阴兼表症就会出现“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等等。在厥阴病篇中,厥阴病是上热下寒的胃热脾寒证,就出现了“饥而不欲食”,“下利”等脾虚肠寒症; 阳虚寒盛致厥的“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血虚寒凝致厥“手足厥寒,脉细微欲绝”等等。




3 治则方药


该书总的治疗原则是扶阳气,通过运用正治 ( “寒者热之”,“虚则补之”) 与反治( “热因热用”) 以达到“扶阳气”之目的。常用的药物有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细辛、吴茱萸、人参、炙甘草等。


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不论太阳中风采用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还是太阳伤寒通过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的麻黄汤,都是通过辛温解表,调和营卫的微汗法达到祛除在表之寒邪。又如若发汗太过所致阳虚汗漏,采用桂枝汤加附子以调和营卫,补阳敛汗的方法扶阳。若误治损伤心阳,以及心阳虚兼水气证,则运用桂枝甘草汤为主方以补益心阳。寒饮伏肺的喘咳采用辛温解表,温化水饮的小青龙汤祛除胸中寒饮。又如误用下法后复发汗,出现肾阳虚证,运用干姜附子汤温补肾阳为主方加减治疗,如茯苓四逆汤,真武汤等,若阴阳两虚证,则阴阳双补,如芍药甘草附子汤,炙甘草汤,甘草干姜汤方等。


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阳明中寒证采用温中和胃,降逆治呕的吴茱萸汤主之。汗不得法致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少阳病水饮内结证采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太阴虚寒证“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少阴寒化证的病机是心肾阳虚,阴寒内胜,治疗当以扶阳破阴为原则。根据阳虚寒盛程度的轻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药,如脾肾阳虚,中外皆寒证候治以四逆汤温运脾肾之阳; 阴战于内,格阳于外证候,治以通脉四逆汤通达内外阳气; 阴寒内胜,格阳于上证侯,用白通汤宣通上下阳气,若服阳药被阴寒格拒,可加猪胆汁、人尿以咸苦反佐,即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阳虚寒盛兼水气浸渍证候,又当治以附子汤或真武汤,温肾阳,化水气。阳虚寒盛致厥,运用四逆汤破阴回阳。血虚寒凝致厥,运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等。




4 对后世影响


《伤寒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温补派和火神派。以薛己、张景岳为代表的医家,既传承了《伤寒论》扶阳思想,又继承了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学说,提出注重阳气的学术见解,创立了温补学派,对后世医家产生积极的影响。清末郑钦安既继承了《伤寒论》扶阳精神,又吸收了温补派的理论精髓,结合自己的多年实践,创立了火神学派,影响深远。


5 对现代医学及急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体各种疾病均可导致生理功能的减退,加之苦寒中药,西药抗生素、激素的滥用,过度劳倦,社会竞争加剧等因素均降低了人体的生理功能,这就导致了外感寒邪的侵入和内生寒邪的产生,因此在治疗上需要扶阳。另外急症、危症绝大多数集中在少阴病阶段,这也在客观上为扶阳法则提供了广阔的运用空间。




【杨兆林,王春红.《伤寒论》扶阳学说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0 ,19 (10 ):1749-175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白话解---辨厥阴病脉证
《伤寒杂病论》便秘治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第四章呕吐
仲景脉象求索—迟脉
桃花汤治疗虚寒下利,下利便脓血
论仲景寒热错杂病的辨证施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