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辅行诀

论文关键词:伤寒论神农本经汤液经法辅行诀
  论文摘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中所提到四部古籍,即《伤寒论》、《神农本经》、《桐君采药录》及《汤液经法》,并认为伊尹依《神农本经》和《桐君采药录》撰《汤液经法》,而张仲景又以《汤液经法》撰《伤寒论》,下面对这些古籍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证。
  一、《伤寒论》
  《辅行诀》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傷寒论》一部”。关于张仲景的著作,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可施用。”序中只说撰次仲景遗论,未写明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的书名是《伤寒论》。叔和亦著有《脉经》一部,书中大量采用仲景遗论,然在其序中亦未提及仲景书名,仅曰:“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伦,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故叔和当时所撰次的仲景遗论是何书名,不得而知,是一本书,还是多本书,亦不清楚。然从其后典籍零零星星的记录来看,直到唐初,典籍所载,均无《伤寒论》书名,有关张仲景著作的书名却有多种,如:陈延之《小品方》序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张仲景杂方》有八卷。”《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载:“《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时仍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而至唐·王焘撰《外台秘要》(752年),始有《張仲景傷寒論》之名。《唐會要》卷八十二醫術亦有如下记载:“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同明經例處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選人。自今已後。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七·经籍(下)·丙部子录》载:“《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九·艺文三·丙部子录》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北宋庆历元年王尧臣等编有《崇文总目》一书,汇总此前国家所有藏书,惜此书已佚,幸有清·钱侗等辑有《崇文总目辑释》五卷,此书卷三《医书类》载有:“《金匮玉函要略》三卷,张仲景撰。《五臓荣卫论》一卷,张仲景撰。《五藏论》一卷,张仲景撰。《伤寒论》十卷,张仲景撰,王叔和编。《张仲景口齿论》一卷。”从以上资料可知,王叔和撰次的仲景遗论,其书名虽多,但其内容基本上沿两个方向演变:一是杂病,如《小品方》序:张仲景杂方,《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张仲景疗妇人方》,《新唐书·艺文志》张仲景药方,《崇文总目》金匮玉函要略。至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书后,称《金匮要略》。二是伤寒,如《小品方》序:张仲景辨伤寒并方,《隋书·经籍志》张仲景辨伤寒,《外台秘要》張仲景傷寒論,《新唐书·艺文志》伤寒卒病论,《崇文总目》伤寒论。至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书后,多称《伤寒论》。而且《伤寒论》有130多方,并不都是这些大小方所演变。此外,陶弘景本人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上亦说:“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并未提《伤寒论》之名,说明当时只有仲景之书,但没有《伤寒论》的名称,而且仲景之书“又悉依本草”。故《辅行诀》之说显然与事实不符,亦与陶弘景本人所说相异。
  二、《神农本经》、《桐君采药录》与《汤液经法》
  《辅行诀》:“陶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尹伊,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关于《神农本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曰:“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然而,《汉书》并未写明《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皇甫谧之序亦未写《汤液经法》,只写伊尹汤液,故《汉书》的《汤液经法》不能与皇甫谧所说的伊尹汤液等同。而《辅行诀》则明说是伊尹据《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撰《汤液经法》,这明显是作伪者沿袭了皇甫谧“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之说,且加了《桐君采药录》,并将湯液改为《汤液经法》。
  1、《神农本经》:考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上)云:“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
  《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未载,最早见于《隋书》,据《隋书经籍志》所载,自东汉至梁的本草著作计有:《神农本草》八卷(梁有《神农本草》五卷,《神农本草属物》二卷,《神农明堂图》一卷,《蔡邕本草》七卷,《华佗弟子吴普本草》六卷,《陶隐居本草》十卷,《随费本草》九卷,《秦承祖本草》六卷,《王季璞本草经》三卷,《李譡之本草经》、《谈道术本草经钞》各一卷,《宋大将军参军徐叔响本草病源合药要钞》五卷,《徐叔响等四家体疗杂病本草要钞》十卷,《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二卷,《甘浚之痈疽耳眼本草要钞》九卷,《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七卷,《赵赞本草经》一卷,《本草经轻行》、《本草经利用》各一卷,亡。《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桐君药录》三卷(梁有《云麾将军徐滔新集药录》四卷,《李譡之药录》六卷,《药法》四十二卷,《药律》三卷,《药性》《药对》各二卷,《药目》三卷,《神农采药经》二卷,《药忌》一卷,亡。)《太清草木集要》二卷陶隐居撰

 据《本草经集注》所述,陶氏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是以一种四卷本为底本,并参照其它本草著作(如:《桐君药录》、《药对》、《李譡之本草经》、《华佗弟子吴普本草》等)进行的。《神農本草經》所载药物虽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所载药物数量并不是三百六十五味,陶氏当时所见到的这些本草著作所载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各不相同,“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且错误很多,“或三品混糅,草石不分,虫兽不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陶弘景将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在内容上经过“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兼顾“仙家道术所需”,“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在体例上“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在药物的数量上,是在上述载药数量不等的本草著作中中选取了365种药物,并加入《名醫别录》副品三百六十五味,合七百卅種为《本草经集注》共七卷。而《桐君采藥錄》,只是說药物華葉形色,并无上中下三品之分。故《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味药乃由陶弘景所审定,365是一年的天数,陶氏《本草经集注》序录中又云:“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从上可知,《神农本草经》是陶弘景根据后汉至梁时众多的本草著作归纳整理而成并收入《本草经集注》的。《汤液经法》成书于西汉。若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说法,则西汉的《汤液经法》是依陶弘景审定的《神农本经》来撰写的,岂不是荒诞吗?
  2、《桐君采药录》已亡佚,据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上说:“又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華葉形色。”并无上、中、下三品之分。
  3、《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的记载,但《汤液经法》在《隋书经籍志》中已不载,而《隋书经籍志》主要抄录梁阮孝绪《七录》和《隋大业正御书目录》而成,阮孝绪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录”一书,则《汤液经法》在梁阮孝绪著《七录》前已经亡失。陶隐居和阮孝绪为同时代人(陶弘景456年~536年,阮孝绪479-536),如何能见《汤液经法》?钱超尘氏在《伤寒论文献通考》云:“《伊尹汤液》,书名,久佚。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此书亦久佚。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在《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注云:“皇甫谧云: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谓仲景书据《汤液经法》而为之。清学者及目录学家姚振宗在《汉书艺文志条理》(此书收《二十五史补编》中,较易得)《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注云:“按后汉张机仲景或取是书论次十数卷也”姚振宗《后汉艺义志》在《张仲景方十五卷》下又云“按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据王应麟姚振宗所考,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
  然而皇甫谧所说是伊尹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并未说是《汤液经法》,而《汉书》也未写明《汤液经法》是伊尹所撰,故《汤液经法》不能与皇甫谧所说的伊尹汤液等同,钱氏仅以王应麟、姚振宗推测之说而断“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是不够严谨的。
  参考文献:
  1《汉书》汉班固中华书局2007
  2《脉经》晋王叔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3《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学苑出版社2007年
  4王雪苔《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5高文铸《小品方》辑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6《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群联出版社1955年
  7《隋書》。唐魏徵等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8《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9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华夏出版社1993年
  10《唐会要》宋王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1《新唐书》宋欧阳修中华书局1975年
  12《崇文总目》辑释清钱侗汗筠斋丛书本
  13《伤寒论》汉张仲景学苑出版社2007年
  14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1993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杂病论是对汉前医学成就的总结
“伤寒”知几何(上)
白家酱坛 解密中医 第十五讲 《伤寒论》的渊源
《伤寒论》与《汤液经法》关系质疑
汉代本草概况和特点
《伤寒杂病论》溯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