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灸绳》灸感规律对中医基本理论的验证
第五节 灸感规律对中医基本理论的验证

  灸针和药物是中医治疗学上的两大主要手段,故中医理论体系,既是药物治疗的指导和依据,同样也是灸针治疗的指导和依据。因此在灸针和药物方面所出现的治疗效果,不仅要求能用中医理论体系对之作出解说,而且还应该也是必须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得到证明。这是区分理论真伪的关键,也是中医理论体系能不能够存在的关键。根据灸疗感传作用的规律,对中医基本学说的探讨,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凭证。

  一、对五行五味与五脏关系的验证

  (一)口甜与脾脏的联系

  口中发甜(口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素问·奇病论》认为是脾气外溢而称之为“脾瘅”,与脾热有关(《集成》曰:“脾热则口甜”)。虽然在药物方面可以应用醒脾化湿等治法而获效,但口甜的根源是否真正出自于脾,难免被认为是出自推理和假设。根据灸感第一相的趋向特性,对五行学说重要内容之一的甜味与睥脏的关系,果然获得了明显的凭证。

  作者二十余年来,曾先后对口甜患者(有记录的24例)进行过灸治,其中除有5例感传模糊外,其余均是进入脾区,路径鲜明,作用良好。可见古人对这一疾病的命名及其根源的认识,确是有其真实见地,决非无凭推衍与随心臆测可比。

  在上述之24例中,所采用之经穴除足太阴本经之阴陵、地机、商丘等穴外,曾分别在上肢与下肢左侧及右侧,采用其他经穴以作比较,虽感传情况稍有差异,但感传进入脾区则是一致的。

  脾瘅患者灸感概况

  选例

  性别

  年龄

  采用经穴

  感传情况

  感传终点

  灸治次数

  效果

  有效率%

  男

  女

  最少

  最多

  鲜明

  模糊

  显效

  不显

  24

  19

  5

  均 成 年

  1

  8

  19

  5

  脾区

  1-8

  18

  6

  75

  病案举例

  例1高××,女,24岁,会计。形体浮胖,双手足尤为明显,双侧膝关节酸软无力。脉濡弱,苔腻,口甜如含糖。取左尺泽着灸,灸感沿上臂内侧由锁下而至乳外,直达脾区。感应停止后,又立即改灸右尺泽,臂部感传路径与左侧同。当行抵乳下方时,即斜行向左进入脾区。当时全身汗出很多,双手汗出如洗,口甜当即稍减。停灸后,突然出现脾区胀痛,持续约3小时方消失。次日口甜大减,浮肿亦有消退。又改灸左阴陵,感传基本是沿足太阴本经而上抵脾区。口甜续减。

  第三日又灸右阴陵,感传上抵少腹,至脐上方即斜行向左而抵脾区。又续灸3次,口甜消失,浮肿大减。脾区疼痛仅在首次施灸时出现。

  例2管××,男,44岁,工人。口甜发腻,食欲减低3月余,取左右阴陵着灸,感传路径基本与例1相同,左右汇合。感传至左上腹后,热感逐渐扩大,上平乳下方,中平胸骨,下达十二肋下缘,嗣而渐次缩小如鸡卵大小,集中于脾区,久不消失。约30分钟突感此种热气团一下子落到腹沟股处,最后渐次退至灸处而下降中止。前后约1小时,当时口甜大减。第二日灸左尺泽,感传过腋后,即直抵脾区。第三日灸右尺泽,感传斜折至脾区。每当感传到达脾区后,肠鸣音特别亢进,数步外清晰可闻。口甜逐次减轻以至消失,未再发生。

  (二)口苦与心胆的联系

  这有两种情况,即“心热则口苦,胆热则口苦呕苦”(《集成》)。心热则口苦可以从发热的病人每多口苦咽干作为解说。在临床上也多可见到心气不足的患者,舌尖常有发苦的感觉。但在感传现象上尚未有所发现。

  胆热则口苦,在《素问·奇病论》上称为“胆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四时气》及《甲乙经》等均指明胆气溢则口苦,以阳陵泉为特效穴。根据感传所见,所取无论为足少阳本经或他经,感传均是进入右上腹,且多与胆囊点的位置相当,除针刺阳陵泉确可获效外,举灸感实例一则如下:

  房××,女,23岁,教师。口苦发涩少津,清晨尤甚。第一次灸右悬钟,感传经由下肢外侧,由髂嵴前缘进入右上腹。热感先如手掌大小,渐而缩小如鸡卵大小,正当胆囊点的位置,最后消失。口中苦涩当时减去大半,喉舌转润,次晨口苦又略有回升,又在右郄门着灸,感传经由腋下从乳外方进入右上腹,过程与前一次相同。灸后,口苦全除,未再发。

  (三)口辛与肺脏的联系

  辛不是指食物中的辛辣味,而是指金属的特有气味,特别是用新的金属器皿烹调食物时更易尝出,因此辛是金属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肺结核病的早期,口中常会有金属气味出现,这是为西医所熟悉的。这样,金——辛——肺三者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肺结核病的症状明显时,感传入肺乃是常见的现象。如果是在早期,肺部体征尚不明显而口中金属之辛味出现,根据感传所至,既可为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而这种依据恰好又是中医五行学说的佐证。附一例于下:

  万××,女,13岁,学生。数月来,纳差乏力,消瘦低热,口中整日有铁腥气,肺部听诊无所见。第一次灸左尺泽,感传自上臂内侧由腋前横过胸骨,达右上肺而止于胸骨右侧。第二次灸右尺泽,感传自上臂内侧,由腋直入右胸及胸骨右侧。口辛即有轻减。第三次灸右阴陵,感传自股内侧入右下腹,于脐外四指上抵右胸。以后又续灸5次,口辛显减,胃纳亦增,低热接近消失。为了明确病情,经拍片证明,右上肺有浸润性小病灶数处,伴右肺门淋巴结肿大。

  (四)口淡口酸与胃的联系

  口酸常与胃中泛酸并存,如按照五行属性作推理,应该是属于肝的见症,但感传到达上腹后,肝胃之间每不易分清,不如口甜与脾的关系为明确,病例不必赘举。而口淡与胃的关系则是获有凭证。在正常情况下,虽不咀嚼食物,口腔及唾液中也存在着一种天然淳厚的滋味。口淡则是缺乏这种天然的味觉,有似空虚无物,或粗糙少津。也是胃的症状之一(《集成》曰:“胃热则口臭口淡”)。在灸治中确是以胃部为其终点。录取一例如下:

  管××,女,24岁,农民。头昏,四肢无力,食欲不振,上腹不适,口淡,苔厚自干燥,六脉细数无力,已十余日。第一次灸左足三里,灸感经股上方由脐旁进入上腹,满布胃区。感应停止后,全身舒适,口和。第二次灸右足三里,感传情况基本与第一次相符。全身发热,汗出津津,口更和,舌湿润。次日口淡全除,但稍有苦涩感。又续灸2次,味觉及食欲恢复正常。

  (五)口咸

  口中出现咸味,是否能与肾脏发生联系,因这类病例太少,尚无线索可寻。

  二、对心主汗与汗为心液的验证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睥为涎,肾为唾。”《灵枢·九针》又指明:“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这和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一样,也是根据五行学说进行归纳和概括成的理论体系。而从灸感的感传作用中,对于心和汗的关系,同样也找出了明确的客观依据。

  如果说人身汗腺的功能除了受植物神经支配之外,心脏还能对之具有重要影响,则不仅在生理情况下正常的汗液排泄要与心脏有关,而在病理情况下异常的汗液排泄也要与心脏有关。如此则在自汗与盗汗的病例中,就应通过灸感的感传作用而抵达心脏。情况正是如此,多年来对盗汗的治疗,凡属感传能够发生者,皆以心脏为其终点,而与心律不齐及心膜炎的感传情况完全一致。虽然自汗病例所遇较少,但也有同样证明,决不是什么偶然巧合。

  1981年全国针灸学术贵阳会议期间,均以实例作为示范,曾由大会提供女性成年盗汗患者一名,进行现场验证,结果感传路径、过程与终点皆如预期。足以证明古人见解的正确与灸感发现的真实。在有记录的病案中,选取19例作一说明,具体情况如下:

  盗汗患者灸治概况

  例 数

  病 况

  性 别

  年 龄

  选穴

  感 传

  灸治次数

  效 果

  有效率%

  肺结核病

  病后体弱

  原因不明

  男

  女

  入心

  未入心

  有效

  无效

  19

  8

  7

  4

  18

  8

  均成年

  以阴郄为主

  18

  1

  1-5

  18

  1

  90

  在肺结核病兼见盗汗者,感传并未见其奔赴病肺,而每是直入心脏。可见肺结核病并发盗汗者,是以心机能出现某种障碍为主导环节,肺部病变此时反居于次要地位。当盗汗经过灸治得到控制后。则心脏之感应即逐步减弱,或不复发生,肺部的温热感也就随之而来。

  在选穴方面,以手少阴本经传统治盗汗的阴郄穴作用最为优异明显,其它经穴或下肢及对侧穴,其效果即有不同程度的减低。

  三、中医基本理论与五行学说终会找出更多的凭证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哲学思想为指导,由阴阳五行玄思理念所构成的中医理论体系,决不仅是一般的说理工具,而必须是临床实践的指南。中医其所以不是草药医生和与草药医生的具体区别,主要就在于这一方面。

  肝心脾肺肾五脏,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关系,是中医辨证施治与药物归经的重要准则。只是由于不能从客观上找到证明,而被认为是由五行学说所推衍出来的虚构的公式。如果能在这种公式当中,虽不是全部的哪怕只能找出部分的凭证,也将是一种重大的突破而具有实际意义。通过灸感所发现到的外在的口中不同的味觉,是内在的不同脏腑的机能反映这一客观事实,与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相符合。在所发现到的五味分属五脏的实例当中,以口甜与脾的关系最为明显典型,其余除口咸成因缺乏病例未能验证外,均有相应的证明。可见五行属性与人体机能的联系,还会表现在其他更多的方面。认中医的五行学说为唯心与不科学,即以我中医界本身来说,也是大有人在。如能就此开展一次深入广泛的探索,获得更多的实例与可靠的数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奠定五行学说的唯物基础,将是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五脏化液与五液所主的理论,其中除肺和涕、脾和涎、肝和泪的关系,还可以用中医传统的理论作为解说,而心和汗,肾和唾,在现时的许多中医文献中,已多避而不谈。特别是心主汗和汗为心液,这一重要生理与病理机制已将逐步湮没无闻。或是用心为阳中之太阳,阳热旺盛则血行加速和汗出则心慌这种推理来作为强为解说的解说。而在汗病病例中特别是盗汗病例,只要感传能够出现,均是以心脏为其终点,可见心机能和汗腺机能之间,确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这对心机能的研究无疑是一种新的途径和课题。而五液所主与五液为病的理论,就有其一定的客观依据。

  由于灸感过程第一相的主要特性,是以患处为其投射目标与感传终点,这既是针灸治疗的作用所在,也可为患病处所与病患根源指明方向。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几项验证,是在隐晦难见的药物作用以外,用提高灸效和掌握感传规律由明显可知的作用所获得的。这是用中医治疗方法本身来证明中医理论的正确,从而显示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完整和统一的关系。这比用西医的方法来证明中医理沦更为可贵,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与大有希望的苗头!

  由此可见,中医的五行与脏象学说,既是生命有机体功能现象的概括和归纳,也是对脏腑实质生理病理的理解和阐明,是对事物认识提炼浓缩与精湛深邃的抽象概括,决不是无凭推理与随意假设的臆测虚构。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确是存在着粗糙和错误,而有更多的地方则是有待探索和发掘,特别是阴阳五行的核心部分,实未可过分怀疑与轻率否定。

  四、感传现象与特性是对经络实质的有力说明

  灸针的感传途径既认为是由经络体系所决定的,或者说灸针作用的感传所及,就是经络所在。如果这种前提不容否定和为一致所公认的话,则我们就可以根据感传的特性与现象,作为经络实质的佐证和说明。

  经络系统与学说,既是通过感传的途径而得到承认,更是通过感传的形式而充分显示。在所获得的材料中,既有生理的常道,更多病理的歧途;既有正常与常见的一般表现,也有异常与不常见的病理变化;能与古说及他人所见相同者固多,而不相同者则更多。从各方面都表明它既是以其他不同组织结构为依附,而又不为不同的组织和结构所决定的,既是经常和恒定,又是随时在变动的、不受阻隔遮断,畅行无阻的特有体系。对于其中常见的情况是可以作出某种解说,而对于不常见的情况就更会增加对常见情况的解说困难。比如说,其中的“起源异位”,就很难用一般的感传作用来理解。可见感传机制,还有若干难以解说的问题,有待探索。

  尽管灸针的感传现象与特性,是临床上所常见的客观存在,但经络实质有形与无形的争议则尚未结束。如果要想否定这些现象和特性与经络实质的关系,就得从灸针感传的路径和特性以外,另觅他途,另创新说,另去寻找新的经络体系。假如这是不可能的话,则感传现象与特性,对经络实质的说明,就不容否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经络(未完成书稿)
编著《灸绳》树立典范周楣声
脏腑概述
赵红军谈脉学系列之二: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
熊继柏讲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藏象学说对中医临证的重要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