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继柏讲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熊继柏讲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今天专门拿点时间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中医的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是我们过去一贯讲的四大经典。其中《难经》是解释《黄帝内经》的,而且内容并不是很多,主要是讲脉学和经络,《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著作,这两本书我们一般没有把它们作为经典来开课。但是我们现在仍然讲四大经典,有哪四大经典呢?应该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温病学中的《温病条辨》和《温热论》。

为什么我们现在把这几部书作为必读的四大经典呢?首先讲《黄帝内经》,它是我们中医学理论的肇始,中医学的理论基本上都出自于《黄帝内经》,历代的名医没有不读《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有十大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学说、治疗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这十大学说就是我们中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深奥复杂,内容广博,是中医的首部经典,要想成为真正的名中医,不读《黄帝内经》是不行的。比如其中的运气学说,我们的老一辈任应秋老师、方药中老师对运气学说是非常熟悉的。运气学说就是古代的气象学,是预测气象对人体影响的学说,当中医是必须了解的。虽然现在自然界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转基本不变,大气的运转并没改变,一年四季的规律也没有发生变化。据我观察,这个古代运气学说有50%的概率是靠谱的,可以用运气学说来预测每年疾病的发病规律。我告诉大家一个小消息,2003年发生“非典”的时候,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开紧急会议,我看了新闻之后就开始写一篇文章,4月30日卫生厅开专家讨论会的时候,我就把文章交给厅长了。我主要讲了两点:第一,“非典”虽然是烈性传染病,属于瘟疫,但中医在历史上治疗瘟疫是很有经验的,所以必须要搞中西医结合来治疗“非典”;第二,当年的年份是容易发疫病的年份,特别容易发生传染病,但是,按运气规律推算预测,当年的疫病从春分起到小满为止。这篇文章已经在杂志上公开发表,我并不是乱讲的,是按照古人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出来的。当年5月21日,就是小满的节气,北京中小学的学生开始复课,换句话说就是5月21日已经没有“非典”了。第二年3月8日,卫生部通知我去开会,开的是传染病预测会,只请三个专家,让我必须去,开传染病预测会,但是我没去,因为按照运气学说分析那年没有传染病。我讲一下今年的运气,今年是丙申年,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丙年和辛年同样是水运,丙年是阳年,水运太过,《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这句话意思是水运太过的这一年寒邪最容易伤害人的心火之脏,所以今年心脏病的发病率就会比较高。申年是少阳相火司天,就是今年的第三步,就是从小满开始到立秋这段时间气温高,所以今年的热天气温就比去年要高,因为是少阳相火司天。少阳相火是一阳,一阳的前面是三阴。今年的第一步是少阴君火,所以风热感冒比较多。《温病条辨》讲:“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今年应该发温热病,这是第一步,但是为什么没有呢?这就比较复杂了,因为今年第一步主气是风,客气是火,风者木也,木跟火是相生的关系,木生火,二者相顺,所以今年就没有传染病。

《伤寒论》表面上讲是六经为纲,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好像是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八纲辨证。三阳三阴是阴阳。三阳病是表证,三阴病是里证,这就是表里。六经病有虚证也有实证,太阳病为表寒证,阳明病为实热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太阴病以虚寒为主,少阴病有寒化证和热化证,厥阴病为厥热胜复证。这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以实际上就是八纲辨证。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伤寒论》呢?实际上就是学习它的辨证论治的法则,并不是只学一个桂枝汤和麻黄汤,然后就天天去开那个桂枝汤和麻黄汤,如果是这样学的话就呆板了。如果你只会用一个桂枝汤看病的话,是看不好几个病的。“必须是太阳中风才能够用桂枝汤,太阳伤寒才能够用麻黄汤,外寒内饮才能用小青龙汤,不是这个证也就不能用,所以我们学习它的实质是学辨证法则。张仲景已经画龙点睛地讲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强调要辨证呀。

《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病的,《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金匮要略》的第一篇,这就告诉我们辨证以脏腑经络为纲领,这是对于杂病的辨证论治,不仅有内科的,而且有妇科的,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医学最早的内科学。这三部古代的经典,都出自汉代,《黄帝内经》出自西汉,《伤寒杂病论》出自东汉。

温病学按照时间讲是不够资格的,因为它出自清代,与汉代隔的时间比较远。但是我们不能够以时间来论,今晚在座的医生有的很年轻,但是我不能说你们年轻就没有学问。你们当中也有很多高手,虽然我年纪比你们大,但是还需要向你们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病学中的《温病条辨》和《温热论》提出了两个辨证纲领,一个是吴鞠通的“三焦辨证”法则,一个是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则,这两种辨证法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辨证论治急性热病,包括传染病。如果你们不学《温病条辨》,不学《温热论》,你就没法处理急性热病。因此,所有的急性传染病都应该按照温病的辨证论治法则来处理。所以《温热论》和《温病条辨》是经典,而且特别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读。以上就是我讲的中医经典必须读的书。

下面我讲一讲如何学经典,简而言之有四点。可以讲是方法,也可以讲是要求。

第一,读熟。读熟就是要背诵。是不是要全背?以《金匮要略》为例,《金匮要略》第一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这一篇重点需要背诵的是哪些地方呢?我给大家随便说几句,“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这是第一条要背的。第二条:“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不是三因学说吗?《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黄帝内经》中只有阴阳两条,而张仲景发挥成了三条,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常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这也是要背的,这个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法则,慢性病和急性病在一块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这就是一个标本先后的问题。“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实际上就是补不足,泻有余。“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这是告诉我们如何看脉,这就是我们要背的。第二篇讲的是痉病,什么叫痉病呢?“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这是告诉我们如何把脉,还有刚痉、柔痉的定义需要背,“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还有阳明腑实所导致的痉病。“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我只随便讲了点《金匮要略》第一篇中非背不可的内容,你只有背诵才能熟悉,只有熟悉才能够生巧,这就是读熟的好处。

第二,是要读懂。光背书不行,还要读懂。比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这一句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治未病。什么叫治未病呢?就是要懂得疾病的传变规律。如果大家简单认为看到肝病,就闭着眼睛开个六君子汤补脾,这是不对的。因为患肝病有时候会出现一身水肿,发热,发黄疸,如果给他开六君子汤,那不是害人吗?并不是说《金匮要略》的条文有问题,是自己理解有问题,这就是没有读懂经文的一种表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说的是疾病的传变规律。《黄帝内经》讲“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通俗地讲,五脏的病都可以传给其所克的脏,这是其中的一个规律。肝是属木的,脾是属土的,木克土,所以肝病可以传脾。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规律,就是传其所克之脏。还有没有其他规律呢?有的。五脏之间的病变是可以相互传变的,因为五脏是彼此联系的,《黄帝内经》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这就复杂了,说明子病可以传母,母病可以传子,可以传我克之脏,还可以传克我之脏。五脏病变的传变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律,张仲景只是举例说明治未病的规律而已,所以我们在读经文的时候一定要读懂。

又比如“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我们平时说脉浮都是表证,这里怎么有“浮者在前”“浮者在后”呢?前者寸口,后者尺部。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寸部为阳部,主上,尺部候下,主肾。如果寸部脉浮而有力是表证,如浮缓、浮紧、浮数等;假如尺部脉浮而虚,就不是表证。所以说“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这说的是脉浮而虚,病在肾,是肾精亏损,所以“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如果是尺脉浮大有力,还是肾水不足吗?不是。那不是瘀血就是肿瘤。所以,经典一定要读懂。

第三,掌握。要掌握理论法则,掌握指导原则。我们学习经典就是要学理论原则来指导临床,既然是指导临床的,就必须要把其中的理论原则掌握好,—定要吃透。比如“补不足,损有余”只有六个字,但这是我们治病的基本法则之一,意思是凡是虚证都要补,凡是实证都要泻。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难。比如现在老百姓普遍吃补药,吃保健品,到底有没有问题呢?补是补不足的,如果说这个人本来就比较壮,能够杀一只老虎,像武松一样,你给他开补药,这就是错的。泻是泻其有余,如果是湿热、是食积、是瘀血阻滞,你给他开人参吃,这一定是帮倒忙了,我们的十枣汤、大承气汤、麻黄汤、五苓散才是治疗实证的。所以说一定要搞清虚实,虽然只有六个字,我们要掌握运用法则。

第四,运用。我们学经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治好病,怎样才能治好病呢?个人经验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用理论指导临床。今天上午我看的病哪一个不是用理论指导临床?哪一个不是用理论分析的?分析它的病变性质,分析它的病变部位,分析病机,然后选方,这个理法方药完全是用中医理论来指导的。如果没有中医理论来指导的话,就不可能治好病,要善于应用理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中有句条文:“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我举一个用大承气汤治疗痉病的例子。有个小孩发高烧,体温39℃以上,突然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我一看小儿的肚子胀得好大,还有点呕吐,胸腹部灼热,但两条腿是冷的。问他以前并没有癫痫病,并且癫痫也不会发高烧。昨天小孩儿吃了甜酒,然后夜里就喊肚子疼,肚子胀,然后就开始发高烧、抽搐。我问他解大便没,他说没有,一看舌苔黄燥而腻,这就很清楚了,是宿食阻滞,属于阳明腑实造成的痉病。痉病的表现不就是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吗?为什么会脚冷呢?就是因为阻隔了阳气,阳气不能下达,所以我开了一个标准的大承气汤。大家想,如果《金匮要略》我读得不熟的话,我会开大承气汤吗?至少没有这么准确。1剂药大便就通了,然后就好了,烧退了,也不抽风了,小孩恢复得很快,再开1剂药养胃气不就解决了吗?这就是经典的作用。

这就是学习经典的四个方法,读熟、读懂、掌握、运用。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总结,也是我把自己的实际体会告诉大家。我这么多年的临床,就是靠这些中医理论来指导的,经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理论来自哪里呢?理论就是来自于中医经典。不读经典不可能当名医,更不可能当理论家。现在不是刮一股妖风吗?“附子风”就是一股妖风。为什么这种妖风会兴起呢?原因就是不读书。如果大家看病都开附子的话,中医就不用学了,不用读书了,更不要读什么硕士博士了,就开附子得了。古人有几个专门开附子的呢?我很早就讲了,这就是一股妖风,刮不了多长时间。因为它是治不好病的,寒热虚实都不辨,算什么中医?我们绝不要被它影响。正统的中医是有章法的,中医的疗效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今天上午看的几个病,个个都是有一定把握的,因为我辨证已经很准了,方也开准了,用药也是丝毫不差,那怎么会没有效果呢?中医看病讲究理法方药,关键是理和方。理就是辨证,辨证要准;方就是汤方,选定合适的主方,一定是针对他的主症和病机的。比如今天治疗的那个下肢痛风的患者,用的是加味二妙散。我特意强调了痹证是要分部位的,以下肢为主的就要开治下肢的药。朱丹溪的上中下通用痛风丸也可以治疗痛风,为什么不用这个方子呢?因为朱丹溪的那个方子,不能把药效集中在一起,而患者是要治下肢的,所以不能够用。我们用方的时候,大方向绝对不能错,否则就是南辕北辙。

其次,我还要强调一点,中医学并不是玄学,不要把它人为复杂化。我们学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还有其他大量的中医祖师爷的书,有几个把中医搞成玄学的呢?我还只看到一个,就是赵献可,其他人并没有。中医是一门实打实的科学,你不要把它搞到空中飘飘然,弄得别人昏昏然。中医都是可以理解的、简单的道理,哪是什么玄学呢?因此,我们要扎扎实实读经典,扎扎实实搞临床,自然就会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中医,也就会成为名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讲堂】熊继柏:我们中医有没有问题?突出的问题就是临床西化
熊继柏:学习中医经典,提高理论与临证水平(经方讲座实录)
中医师承丨想成为大医,必读这几部经典!
熊继柏:学中医经典的四条标准(二)
跟随恩师李振华传承中医之路(二)
熊继柏:学中医经典的四条标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