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锡伯族“西迁”精神
  2015年6月4日,我们迎来了锡伯族西迁251周年,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锡伯儿女骄傲的日子,251年前锡伯族先辈们,头顶是乾隆皇帝旨意,肩负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使命,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与恶劣的自然抗争,赶着牛车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徒步万里,从东北走西北边陲伊犁,到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抵达伊犁,完成了“西迁”的里程。

    “西迁”后的锡伯人,奉旨驻守伊犁河南岸,至今有251年了,锡伯儿女不辱使命戍边屯垦,一代一代的锡伯人在这里倒下,一代又一代的锡伯人又在这里成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然而,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在新疆伊犁等地,极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在各地制造“事端”,制造各种暴力“恐怖事件”,这只能是“螳臂挡车”,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在这样的时刻,有机会与大家述说锡伯族以及锡伯族的“西迁”故事,我认为;有特殊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让我们认真了解当年锡伯族的“西迁”历程,所经历苦难,一定会激发大家工作热情,更加弘扬伟大的“屯垦戍边”精神,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察布查尔“塞外江南”,养育我们的地方,其意义十分深远的。

    “西迁”的故事发生1764年,时光走过了251年时间,西迁的锡伯族后裔们,已经在新疆、伊犁河南岸生活了十代人,但是,每一个锡伯子孙都有一个魂牵梦绕向往, 内心深处的隐痛,她们日夜思念想往久别的“故乡”,无数次在梦里,回到了那熟悉又陌生的白山黑水,辽河岸边,看到了锡伯家庙里升起的袅袅垂烟!岁月并无法磨去锡伯儿女对故乡的思恋,祖辈们一代代传下来,“水有源头,树有根”,锡伯族根在东北,就在白山黑水间,哪里有祖辈留下的家庙,是我们的根,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如今,仙逝的锡伯族人,在入土安葬时,都要面朝东北,寓意为;活着回不了东北,死了也要面向东北“老家”!

    “西迁”的故事发生在公元1764年,清乾隆皇帝的一道圣旨,把锡伯族一分为二,一东一西两地分离。这是一个人类和平时期的“大迁徙”,一个3000多人的队伍,肩负着保卫边疆的神圣使命,长途跋涉万里远征,用忠诚和信念,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她的故事传颂了一代又一代。今天,身为锡伯族的一员,为族辈们的大无畏不怕苦不怕的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到自豪和骄傲,此时此刻,对祖辈们创造的丰功伟绩和创造人间奇迹,更是肃然起敬, 那边境线上的一座又一座的“卡伦”,就是历史的见证,那高高的白石山峰可以做证,那高土坡上凸起的一座一座的坟墓,依然,在延续着锡伯民族忠诚爱国的故事。

    锡伯人民与祖国荣辱与共,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生死相依。根据锡伯族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史料考证,还有焦建成先生请辽宁省医科大学进行DNA血液鉴定,现代的锡伯族的祖先是鲜卑族,属于东胡的一支,在《魏书》和《北史》上有这样的载;鲜卑系东胡的一支,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生, 长期的渔猎生活和生活方式,练就了一身晓勇善战能骑射的本领,鲜卑拓跋氏曾在中国历史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即北魏统一北方﹙公元386 -534年﹚,统治北方148年,其中河南洛阳的“云岗石窟”,建于北魏王朝。内蒙古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于1980年考古中发现的“嘎仙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多公里处, 洞壁上有201个汉字的碑文,碑文共有201个汉字,详细记载了﹙《魏书》乌洛侯﹚的记载内容∶公元443年北魏拓跋鲜卑王朝第三代君王,太武帝拓跋焘,接到北方乌洛侯国使节报告,在北方密林深处的洞穴中,发现鲜卑祖先居住过得旧墟,于是太武帝派遣中书侍朗李敞等人,开始了四千多里路的长途跋涉,这一年的七月二十五日来到东北方的鲜卑山,在先祖的旧墟前,按照王朝规定的最高礼仪祭祀,供奉牛、羊、马并举行庄严隆重的祭天祭祖大典。离开石洞前,李敞在洞壁口石壁上刻下19行201个字的祝文,这些史料足以证明锡伯族是鲜卑族的后裔,鲜卑和锡伯族生活的区域就是“白山黑水”之间。“叶琪那”就是黑土地,“祥恩阿林”就是白山,锡伯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白山黑水”间,公元1764年,清乾隆年间,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由于当时西北边防空虚,伊犁将军眀瑞奏请乾隆皇帝, 抽调沈阳周边的锡伯族官兵驻守西北边关。乾隆皇帝下圣旨,决定从沈阳﹙ 盛京﹚周边的辽阳、开源、抚顺、义州、锦州、海城、广宁兴京、牛庄、松岭、凤城、岫岩、盖州、熊岳、复州、金州等二十九个城区抽调锡伯官兵1020人,携带家眷3275人,于农历四月十八这天, 西迁伊犁和留居家乡的同胞们聚集在锡伯家庙, 杀猪宰羊祭奠祖先,焚香祈祷列祖列宗,保佑子孙,在漫长遥远的的西迁路上平平安安,此刻的骨肉兄弟姐妹分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止于锡伯官兵驻守边关60年一换防,最终变为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这一分别只有在梦中相见, 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维护国家的统一,勇敢的锡伯人依然决然地踏上了漫漫的西迁之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条件下,最好交通工具是牛车,速度最快的也就是马匹,当然,还有骆驼。“西迁”的队伍挥泪踏上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她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朝着伊犁的方向前行,出关章武台行进蒙古草原,与恶劣的自然搏斗,与暴风骤雨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抗争,与洪水猛兽博击,风餐露宿天当被地当床,野草、野菜充饥,更是家常便饭,遇水搭桥缝山开路,锡伯官兵齐心协力,用躯体遮挡狂风暴雨,妇女们紧紧抱住刚刚出生的婴儿,扶老携幼艰难前进,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抵达伊犁,在惠远城受到将军的检阅。当年,清朝皇帝的“圣旨”,要在三年内抵达伊犁,﹙途中在乌里雅台度寒冬用时七个月,在阿勒泰遇洪水阻挡二个月﹚,当伊犁将军清点时发现,竞然人数达到5050人, 经历了一年多的行军,西迁的路途中多出生350名婴儿,许多许多年之后,一名参观锡伯风情园的国际友人,这样评价锡伯族的这段“西迁”史,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这350名婴儿,是世界上年龄最小、最小的“兵”。这个在“西迁”队伍中出生的这些婴儿,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 就担负起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历史重任,“西迁”的锡伯族儿女以极其悲壮和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完成了国家使命。一段“西迁”历史,亦然在锡伯民族的坚守中延续。251年以来,“西迁”的锡伯儿女信守着对祖国的承诺,以其微弱的臂膀,誓死捍卫着国家的领土,用她不屈的脊梁和性命,谱写着一曲爱国的英雄史诗。

    图伯特以远见卓识并以家族性命作担保,开凿察布查尔布哈﹙大渠﹚,用时七年,长达一百公里,国家水利专家称赞;“龙口”人工开挖的取水口, 二百多年无泥沙沉积,且无须人工和机械排泥排沙,堪称:巧夺天工之作,足以和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相媲美,察布查尔大渠当时就能灌溉7万多亩耕地,奠定了察布查尔发展的根基,道光末年,锡伯营官兵北渡伊犁河,开挖了阿齐苏小渠﹙今皇渠﹚,北引伊犁河水,图伯特先后开挖伊车布哈,大稻渠等三大渠系,灌溉面积达30万亩,是对伊犁这个“塞外江南”的又一贡献。1826年锡伯官兵参加平定张格尔的叛乱,在《清室宗实录》中记载:锡伯官兵在总管额尔古伦等带领下六百九十多名参加战斗。边防线从伊犁到喀什噶尔都留下锡伯官兵的足迹和身影,洒下了他们的鲜血和汗水。一代代相传的是“西迁” 的精神,锡伯人的血液里流动的是对国家忠诚。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特拜因认为:民族的迁徙,原因无非是, 因各种变化无常的气候因素及自然环境恶化,生产力的减少也是形成以领土扩张为目的迁徙,他还认为;民族迁徙的最普遍的原因是战争,然而,锡伯民族的大迁徙,却是一个例外,清乾隆时期,沈阳周边的锡伯族人口达两万多人,五分之一的人口从东北迁徙到西北,是一种被动的迁徙,但是,它负有“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锡伯族的迁徙是一次艰难的长途跋涉,是一种前途命运的大搏击,他们生离死别、骨肉分离、儿子离开父亲、女儿告别母亲、他们也失去了家园,同时,他们也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肉体与心灵的拷问!这支锡伯族的西迁队伍经受了环境的考验,与命运进行抗争,以大自然进行抗争,经历了狂风暴雨,战胜了恶劣的环境条件,胜利到达目的地,这个民族的灵魂升级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被流行的瘟疫袭倒,用自己的行动忠实地履行了对祖国的承诺∶活着是为祖国,死了是忠魂!锡伯儿女正用自己的行动,信守着这个诺言,这个历史的命题,更需一代又一代锡伯子孙前赴后继,始终如一坚贞不屈和忠心赤胆去履行,一个民族对祖国的承诺!时间和历史将是客观、公正的“裁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九个故事 察  布  查  尔
锡伯族人的西迁壮举锡伯族,现在人口总数约 8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维
大清乾隆年间锡伯族西迁旧事:为国防大局先南迁再西迁
新疆的锡伯族从何而来?从白山黑水到伊犁河畔,我们永远铭记
读书笔记:从东北到新疆,为什么清朝锡伯族要万里戍边?
锡伯族志 | 抚顺锡伯族:族名与族源沿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